采桂新
◆摘 ?要:隨著我國新型教學方式的不斷深化推進,人們長期追求一種有效性的數學教學,進而對高中數學教學的要求變得更加嚴謹苛刻,這就需要教師摒棄傳統教學方式,對其進行不斷的創新改革,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能夠被充分激發,積極主動的投入到數學學習中去,提升數學教學的成效。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國數學課程的現狀,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整改,希望能為相關部門提供些許幫助。
◆關鍵詞:提高;數學教學;有效性;策略
隨著我國新型教學模式的逐步推進,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已經不在需要單一的教師傳授了,而是更需要相關活躍一點的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導地位,通過各種方法,如:自主學習、小組探究等多種形式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對數學學習充滿興趣,更好的投身于數學學習當中。這就要求教師能夠采用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目光,采取適當的教學手段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一、我國數學教學的現狀
現階段,許多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采取的教學方法大多數都是比較單一的傳統教學模式,不能夠對數學課程進行創新和整改,導致學生的興趣缺乏,就不能夠積極的參與到課堂中來,從而學不到知識和技能。另外,高中生正處于最為朝氣蓬勃的階段,太多的精力若是得不到正確的引導,那么便不利于在高中階段打好學習的基礎。而一般課堂上的數學知識也大多枯燥繁瑣,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能夠將注意力和興趣轉移到數學中來,對于學習中存在的疑問總是等老師來解答,不能夠使用自己的大腦思考問題,對邏輯思考能力的提升和鍛煉都存在著不利影響,所以對于學生的學習就會產生不利因素,對學生今后的發展產生負面效果。
二、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途徑
(一)教師注重建立新型教學方式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所以需要教師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課前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準備,在備課的過程中,將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難點進行仔細的分析明確,察覺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時做好應對措施。另外,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將所學的知識和現實生活相結合,使學生能夠在生活中就可以感受到數學的知識元素,從而適應了課堂上的節奏,能夠更好的將知識點吸收,從而對學生的學習提供幫助。
例如,在教授“三角函數”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采用高考中考查的數學方法進行代入,如定義法、比較法、配方法、代入法、參數法等等,幫學生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學習體系,讓學生在面對問題的時候能找準方法下手解答,通過對上述方法的運用,使課堂上的問題得到解決,讓學生能夠對所掌握的知識進一步的吸收,多多活躍課堂氣氛,讓原本枯燥單一的數學課程變得生動形象起來,讓學生能夠對數學學習充滿興趣。
(二)教師注重建立小組合作探討
學生間的交流,能夠活躍課堂氣氛,讓他們的觀點和見解進行碰撞,對于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有著促進性的作用。在數學教育課堂上,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讓學生對需要克服的數學問題互相進行探討交流,發表自己的看法,通過組內合作來尋找問題的解決辦法。
例如,教師在教授“空間幾何體的結構”一課時,可以將課堂上的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每組內的組員對問題進行交流探討。這樣就能夠讓全班同學都能參與進來,小組之間的互動增加,課堂上的氣氛就更加活躍和諧。另外,教師要注意不要過分干預學生間的交流,要將更多地時間投入到他們間的自主學習當中。這樣一來,學生既能夠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學會團隊合作,使自身的合作能力得到提升,問題的解決還能夠使學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得到有效的提升,對其以后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計的作用。
三、培養師生感情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因為受到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嚴重阻擋了學生們的思維思索能力,使學生不敢與教師進一步進行平等友好的交流,課堂的主體地位依舊是教師而不是學生,若是學生對教師的態度只剩下了害怕和厭惡,那么學生對這門學科就不能真正的喜歡,更別提主動學習了。所以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改變這種狀況,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能夠更加融洽和諧,才能夠將這門學科學好。
例如,每次班會教師都可以舉辦一個“師生交流”小環節,意在讓老師與學生互相交流心得。教師需要讓學習徹底的放下戒心,充分尊重學生,維護學生的自尊心。現階段的學生心理脆弱,并沒有形成完整的人生觀、價值觀,教師對此應該給予鼓勵而不是貶低踐踏,不能說“你怎么連這都不懂?”之類的話,關愛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對學生進行耐心的引導和關切。這樣一來,師生間的關系就會變得平等融洽,對數學教育工作能夠得到有利的實施。
四、結束語
縱觀全文,高中數學教學是一個看似簡單實際十分復雜的教育工作,教師要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付出大量的精力、耐心、細心等,幫助學生勾起對數學的興趣,引導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斷地開創新穎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投入到數學的懷抱中來,努力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學習條件,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為祖國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更加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程國芹.對提高數學課堂有效性的思考[J].學周刊,2015(25).
[2]呂敏.如何提高課堂的有效性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