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化教育,就是在現代教育思想、理論的指導下,主要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教育資源,優化教育過程,以培養和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為重要目標的一種新的教育方式。創新能力是綜合實踐活動的核心素養之一,如何在設計活動中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就離不開信息化的教育手段,它能促進綜合實踐活動的創意物化,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發展更進一步。
關鍵詞:信息化;綜合實踐活動;設計制作;創新能力
設計制作是綜合實踐活動主要活動方式之一,它指學生運用各種工具、工藝(包括信息技術)進行設計,并動手操作,將自己的創意、方案付諸現實,轉化為物品或作品。創新是綜合實踐活動核心素養之一,也是設計制作活動方式的靈魂,因此教師要利用信息時代特有的信息化教育,使學生能提高創新能力,實現創意物化。
一、 信息化對設計制作活動創新能力的作用及意義
(一)信息化激創新之“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孩子們打開創新靈感大門之前,應先激起興趣,擁有探索欲望。創新的過程并不僅僅是知識活動過程,它還需要創新情感為動力,在智力及創新情感雙重因素下,人們的創新能力才會發揮最大的作用。好奇心是小學生學齡特點之一,立體直觀的信息資源既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滿足學生感官上的需求,也能激發學生的“樂學”情趣,這就對創新的開始有了情感的支撐與保障。例如在《讓紙作品“動”起來》的設計制作活動中,教師在網絡中尋找到一些有趣的會“動”的紙作品的視頻,播放給學生看,生動有趣新穎的紙作品調動了學生的探究欲,對此提出疑問“為什么紙會動呢?”,從而產生了動手與創新的自主意識。再例如在現代教育中已經普及了希沃白板,利用它可以制作一些豐富有趣課堂小游戲。《我會制作創意便當》的活動中,教師利用希沃軟件制作了對食物營養知多少的小組比賽游戲,迅速活躍了活動氣氛,進而使“玩中學,學中做”得到實現,所謂“一舉兩得”,對活動的開展十分有益。
(二)信息化輔創新之“技”
在《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指出設計制作的關鍵要素包括:創意設計;選擇活動材料或工具;動手制作;交流展示物品或作品,反思與改進。在設計制作活動中,指導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豐富性、交互性、開放性”等特點,輔助學生找到創新之“技”——基礎設計技能及創新技能。
1. 開放性——成為信息之源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心在于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主體,自主進行活動,教師是指導者。在獲取知識途徑上,教師不再是“填鴨式”教學,不能直接把資料和知識拋給學生,而是需要學生親力親為,通過各種途徑查找資料,來滿足自身學習的需要。互聯網這一大千世界具有跨越教學時空、突破時空限制,就能幫助學生的項目式學習。比如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校園分類垃圾桶》,學生可以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查找關于垃圾桶的基本資料,了解國外學校垃圾桶的具體設計;可以通過校園網站,查找到關于學校衛生的基本狀況,獲取大數據;還可以尋找一些關于垃圾桶設計的網課,學習設計方法。主動獲取知識后,學生就對校園的垃圾桶有了深度的了解,夯實了基礎。
2. 豐富性——成為設計工具
在綜合實踐活動設計制作的過程之一就是創意設計和選擇活動材料與工具,當代設計已經不停留在紙上,很多創意設計利用制作程序和軟件,更加地方便及直觀。耳熟能詳的設計軟件:photoshop、美圖秀秀、CAD;少兒編程軟件:Scratch、Kodable等。例如在五年級《垃圾分類我能行》的活動中,制作垃圾分類的宣傳牌,可以讓學生使用photoshop進行制作,利用網格線訂制長與寬,借助鋼筆勾線、畫筆顏料桶添色制作。這樣的設計圖效果不僅可以避免在設計中出現大小不符合實際、線條不流暢、填色不均勻等問題,還可以進行不斷修改,讓垃圾宣傳牌的效果圖進行不斷完善,使學生的作品投入使用。
3. 交互性——成為活動催化劑
小組活動是綜合實踐活動主要的組織方式。《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指出:“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突破時空界限,進行廣泛的交流與密切合作。”在校外時間,學生利用網絡社交的“交互性”,進行生生和師生的互動,即能共享優質資源,又能保存過程性的材料。在師生的交流方面,也可以使用信息化的“翻轉課堂”,利用視頻微課,加深學生對設計制作的技能技巧,為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提高教育質量。如教師開展《竹籃巧設計》活動,學生利用網絡尋找到一些關于編竹籃的技巧資料在家校群中進行分享,小組合作進行篩選及整理,等學生已掌握基礎竹籃技巧時,教師利用微課進行活動小結,這樣就促進學生知識的構建。
(三)信息化結創新之“果”
創意物化是綜合實踐活動目標之一,也是設計制作主要任務之一。在結創新之“果”時,也離不開信息技術,它好比植物的肥料,促使活動開花結果。
1. 成果展示媒介
《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指出在活動展示階段教師要指導學生選擇合適的結果呈現方式,鼓勵多種形式的結果呈現與交流,如繪畫、攝影、戲劇與表演等。信息化的作品展示如幻燈片、視頻、音頻、電子相冊擁有便捷化、清晰化、趣味化等特點,便深受學生和老師們的喜愛。筆者學校高年級學生在成果展示課時,有80%的小組選擇使用信息化手段展示自己的作品。另外除了在班級進行成果展示外,有些學生也把小組作品上傳到抖音、B站等熱門網站進行展示,這樣即滿足了學生的表現自我的欲望,增強了自信心,也擴大了作品的社會影響力,使大眾關注孩子們創新能力的培養。
2. 引發家庭重視
家庭環境對孩子創新能力的培養毋庸置疑,但是國內的應試教育環境終究對孩子學科知識有著過分傾斜,使部分家長忽視學生們創造力的培養。利用信息技術,家長們可以通過直播觀看在展示活動中孩子們的合作過程及成品的展示,進行互動點評,也可以通過班級優化大師、問卷的形式進行評分及反饋,從中了解到學生自身能力素養,增進家庭對于培養創新能力的思考。
3. 落實作品發展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學生擁有很多的創意想法,但終究得不到落實。第一,學生的創新作品往往天馬行空,如果實際制作往往要耗費很大的工夫。第二,學生很長時間花費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上,對待作品很容易虎頭蛇尾,落實不到實處。智能信息化能幫助孩子完成夢想:例如網紅的“3D”打印機,能幫助孩子們的構思在一定程度上進行現實物化,建立直觀模型,突破只說不做的現狀。
二、 應用信息化的注意事項
走信息化道路固好,但也要得當。信息化是教育的有力助手,但是如果操作不當,也會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煩,作為綜合實踐活動中的指導者教師,應該注意以下事項。
(一)從“小”出發,因地制宜
教師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同時,也要學生們知道創新的作用其實是解決實際問題,服務于學習和生活。因為信息化的影響,孩子們拓寬了視野,但由于學齡特征考慮不到實際狀況,就會造成想法過于空大,這需要老師正確引導。如筆者開展《設計校園分類垃圾桶》的活動中,要和學生達成活動的目標之一——通過改進本校園的垃圾桶,促進學校垃圾分類的展開。在活動中有些小學生在網絡上看到一些概念性的智能垃圾桶——只要按下按鍵就可以識別垃圾行進垃圾分類,也希望現在班級的垃圾桶也擁有這些功能。人工智能是人類發展的福音,這種想法是值得肯定的,在學校迅速普及這種概念性垃圾桶,以筆者普通的學校而言,不如改變現有垃圾桶的基礎性能如顏色、形狀、標志等來得方便實用。所以,老師應該正面引導小學生,先從基礎做起,從“小”角度出發,但也不能否定孩子們的創意,鼓勵孩子們把較難實現設計用科幻畫、設計軟件、紙模等形式展示出來,如果有條件,也可以讓家長、科學老師一起參與,提高作品的可行性,進行發明創造。
(二)自主學習,指導相輔
《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指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學生親身經歷各項活動,在“動手做”“設計”“創作”“反思”的過程中進行“體驗”“體悟”“體認”無論是信息技術的創造還是信息技術的體驗,應該都由學生自主完成,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們的指導者、參與者和促進者,不能推卸指導的責任。如學生在網絡收集資料時,教師應對學生進行技術的指導,如何進行網絡搜索,如何對網絡資料進行去偽存真。在用相關的信息技術制作作品時,更多的是讓孩子們體驗信息技術的使用技巧,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信息素養,不框死學生的制作內容與步驟。
(三)分辨主次,明確目標
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十分豐富,但不能只顧“炫技”,而忽視活動目標的達成。有些教師在組織活動階段,盡管制作了十分精美的課件,和許多有趣的互動游戲,卻對學生技術的指導和創新的啟發沒有進行深入研究,這種現象會導致活動中看似一片熱鬧,可學生收獲只是停留在表面,缺乏體驗和收獲。信息化教學可以貫穿于全活動中,但不可以喧賓奪主,忽略了主要的活動目的,應該在學生主動學習后,使用技術教育手段進行拋磚引玉,推波助瀾的作用。
(四)終身學習,永不停滯
社會的變遷是日新月異,信息化的社會是不斷變化的。教師要走信息化的道路,必須跟上時代的腳步。在新冠疫情期間,很多教師開始當“網紅”,給學生錄直播,但是也有老師因為操作不當,就鬧出了不少的笑話。教師需要指導學生進行創新制作,就少不了要對當今智能教育有一定的了解,這樣才能充分地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激發學生創新意識,提升創新素養。
綜上所述,活動中應注意教育信息化與綜合實踐活動內容和實施過程的有機整合,拓寬綜合實踐活動的時空范圍與實施水平,讓它成為綜合實踐設計活動的工具與活動得力助手,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吳麗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J].遼寧教育學院學報,2001(9):45-47.
作者簡介:高函,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永安市巴溪灣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