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高學段教學體系當中,“幾何與圖形”具有至關重要的權重力,是幫助學生認識物體、分析物體以及了解物體的核心基礎,更是為今后更高階段學習的必要前提。學習“幾何與圖形”,促進可以發散學生的數學思維,豐富知識結構,還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作為小學高學段數學教師一定要對于傳統的“幾何與圖形”的教學方法進行不斷的創新與優化,并且形成一套全新的教學方案與流程。
關鍵詞:小學高段數學;“幾何與圖形”;教學策略
一、 引言
小學階段的“幾何與圖形”屬于基礎知識,相對來說較為簡單,但是涉及面卻十分寬闊,其核心宗旨就在于帶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其將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提高他們的數學思維與創新性。教師應當切實掌握學生的知識基礎以及學習狀況,將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為目的,通過完善且科學的“幾何與圖形”的學習策略,形成完備的圖像思維與幾何思維,并且大大提升自身的抽象思維與邏輯能力。
二、 新課標背景下對“幾何與圖形”的教學要求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新課標的教學理念由以往的教師占據主體地位轉變為“以生為本”。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務必要遵從新課程推崇的學生觀,尊重學生的認知特點與表達方式,將抽象的數學化為具體形象,用趣味性的語言表達出來,從而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有效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其次,新課程標準還要求教師遵從全面發展原則具體要做到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性,并且關注后進生,實行分層式教學方法,確保每個學生都可以真正地做到不斷完善與提升,實現統一進步,共同學習的目標;最后,新課程標準大力提倡師生平等原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當營造自由、平等以及民主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和諧、友愛且平等的氛圍下積極主動且勇敢地學習且汲取知識,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 小學高段數學“幾何與圖形”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仍舊采用“填鴨式”教學模式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貫徹落實,要求教育工作者轉變以往“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遵從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引導他們進行知識的學習。但就現在教育現狀而言,部分學校與教育從業者很難完全摒棄以往“填鴨式”的教育模式,尤其是數學課堂的學習中,教師對于一些圖形的公式、性質等重難點只是要求學生生記硬背,全然忽略需要進行逐步的推導與詳細的講解。這種教學方法雖然也達成教學目標,但是卻大大抑制了學生發散思維以及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二)教師對教學目標模糊不清
伴隨新課程改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面臨著更高的挑戰。不但需要屬于自己的授課特點與完善的教學流程,還要求其要使學生在知識的汲取過程中解讀一定的情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給課堂授課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由于新課標未趨于成熟,部分教師還未能透徹地理解新課標的實際標準與目標,因此教師在教學方案設計以及優化過程中也未能將其融入其中考慮,也就措施了教學目標未能明確的現象。很多教師仍舊遵循以往老教師的經驗與教學模式進行授課,雖然老教師閱歷豐富,經驗獨特,但是現在的學生也不同以往,若是不能與時俱進,單一的教學模式很容易使學生產生乏味甚至厭惡的心理。另外,受應試教育的推崇也給予小學高學段學生更大的精神壓力與心理壓力,非常不利于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以及發散性思維的培養。
(三)課堂不注重師生互動
在小學高學段數學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不僅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重難點,也有利于教師能夠及時把控學生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另外,師生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一方面可以促進學生與教師共同進步,另一方面則可以讓學生在和諧、友愛且平等的課堂氛圍中學習。但是現階段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忽略了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致使部分學生跟不上課堂教學步伐,也不敢發言提問,長此以往,學生問題越來越多,面對深度的數學知識更是跟不上課堂步伐,只能云里霧里,何談數學邏輯思維的培養與提高。
(四)學生的空間思維養成空間不足
小學高學段學生處于思維發展中階段,初觸及到邏輯性與抽象性知識的學習,難免會顯得陌生。因此,教師應當循序漸進地進行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與提高。首先應當先將生活中的幾何實物引入課堂最初環節——實物模型進行展現與實驗——用半抽象的實物進行想像——最后在腦海中形成抽象的圖形結構。但是實際上顯而易見,部分教師并沒有領悟到這種循序漸進的遞進學習法,也沒有按照正確的方式展開“幾何與圖形”的教學,所以致使學生的抽象思維以及空間結構想象力較為薄弱。
四、 小學高段數學“幾何與圖形”教學策略
(一)優化課前導入環節,構建高效數學課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要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新課導入環節務必要精心設計,如可以通過趣味性的小故事導入新課,或者是與生活實際相關的實物引入其中,使學生可以將新課知識點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調動自己的學習熱情,從而為高效數學課堂的構建奠定夯實的基礎。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三角形”一課的教學過程中,這一節課要求學生了解三角形具備穩定性,所以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以讓學生舉例說出生活中常見的具有三角形結構的物體,這時學生們展開思索并且聯想生活實際,有的學生想到固定空調的三腳架,還有學生會想到農村屋子的房梁,這時教師可以再拋出問題:這些三角形都具有什么共同點?他們有的會回答都有三個邊,或者是都是固定東西的,這時學生已經融入課堂氛圍中,教師可以由此導入新課的學習中。通過這種將生活實際融入知識學習中的導學法,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二)營造輕松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幾何與圖形”方面的內容具有一定的復雜性與抽象性,想要減免學生在該方面內容的學習中枯燥甚至厭惡的心理,并且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該課堂學習的熱情,數學教師一定要利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營造生動、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在此環境中不斷加深對該課程的學習積極性與興趣。因此只有學生真正對“幾何與圖形”方面的課程產生濃郁的熱情,才可以積極主動地走進課堂、融入課堂,感悟數學的魅力,從而透徹理解與掌握該課堂的知識點。在課堂教學中,數學教師可以在講解過程中將于本節課相關的實體物品向學生們展示,并且利用詼諧幽默的語言吸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長方體與正方體”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可以在新課開始前拿出兩個長方體與正方體模型,并且直觀地顯示在學生面前,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回答其對于兩個物體的認知與了解,從而進行系統性課程的學習與講解。這種略帶面對面聊天性質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營造自由、輕松且有趣的氛圍,還可以將抽象知識化為具體形象,簡單易懂,大大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
(三)動手操作,注重自主學習過程
對于“幾何與圖形”方面的內容來說,學生需要擁有一定的抽象思維以及空間結構想象力,而動手操作則可以充分提高學生的幾何抽象力以及空間結構想象力,因此在“幾何與圖形”內容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逐步引導學生根據課堂授課的相關知識點展開操作,并從此過程中透徹解讀與鞏固知識點。這樣一來,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幾何思維能力,另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而大大提高數學教學效率,構建高效數學課堂。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多邊形的面積”一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們之前已經掌握了多種平面圖形的面積求解公式,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心中所想任意拼接圖形,并設置圖形的某一邊邊長相同的要求,學生制作完成后,然后教師即刻提出問題:拼接圖形的面積能否求出,這時學生便會進入深思與計算中,有的邏輯思維能力優秀的學生會直接想到單個的求解拼接圖形進行計算,而對于一些反應能力慢的學生教師也要適當引導并給出一些提示:“這個多邊形是由什么圖形拼接成的呢?”這時學生就會如夢方醒,進行正確的思考與計算。這種從自我動手操作中領悟與理解知識的方式,不僅能讓學生在玩中提高數學成績,還能有效達成學習目標。
(四)多媒體輔助教學,促進空間想象力的養成
“幾何與圖形”需要學生具備空間想象力與一定的抽象能力,但是僅僅通過課本的學習,教材圖形的解讀,學生很難將平面的圖形轉變為立體感。隨著現階段互聯網與信息技術發展步伐的持續加快,越來越多的數學教師使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所以,數學教師也可以在幾何與圖形的教學當中有效利用多媒體技術加以輔助,通過動圖或者短視頻的方式向學生透徹地解讀理論內容與知識重難點,多媒體的有效應用不但可以具體直觀地將各種立體與空間圖形進行展現,還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從而大大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與求知欲望。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圓柱與圓錐”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講解圓柱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分割,然后進行拼接與重組,并且求問長方形與圓形之間的面積關系?
這樣有效帶動了學生的求知欲望與好奇心,因為對于這么抽象且具備空間思維的問題,很多學生很難利用所學的知識進行解決問題,很容易打擊他們的自信心與學習動力,因此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可將抽象、復雜的問題化為具體形象,可以有效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習熱情,從而為接下來更加深入性的學習打下夯實的基礎。
五、 結語
幾何與圖形是小學高學段數學中至關重要的知識內容,作為數學教師,一定要切實遵從高學段學生的認知特點以及知識掌握基礎展開教學,并且根據新課標的教學理念以及教學目標作為前提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與流程,從而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邏輯思維能力以及知識應用技巧。在課堂教學當中,也應當使學生理解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而生活難題卻需要數學知識進行解決的理念,進而培養他們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的實踐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李世勇.小學高段數學“幾何與圖形”有效性教學策略[C]∥教育理論研究(第八輯),2018.
[2]陳聲勇.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的有效教學策略[J].新課程,2018(4).
[3]陳聲勇.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的有效教學策略[J].新課程:教研版,2018(4):54.
[4]吳慧華.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如何實現高效[C]∥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第五次“教育問題時習會”論文集,2019.
作者簡介:桑楠,甘肅省蘭州市,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華僑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