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嫣妮 吳洪曉
摘要:革命文化構成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優(yōu)勢資源,對大學生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及文化自信培育有著深刻意義。然而,革命文化仍面臨思想認識淺薄、內容年代感厚重、教學形式單一以及文化氛圍淡化的問題。從深化革命文化認識、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方式、搭載網(wǎng)絡信息平臺及構建校園文化氛圍入手,優(yōu)化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徑,促進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度。
關鍵詞:革命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困境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7-0038-03
中國革命文化孕育于中國共產黨人為實現(xiàn)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的奮斗歷程中,是凝結于革命戰(zhàn)爭中豐富的物質文化與各種精神文化的總和。具體包括以革命文物與革命紀念館為代表的物質文化和以革命精神譜系為核心的精神文化,共同充實并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資源。利用好革命文化的教學資源有利于高校學生凝聚價值共識、堅定理想信念以及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因此,將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培養(yǎng)新人的時代需要,也是傳承革命文化的現(xiàn)實要求。
一、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涵
革命文化發(fā)端于中國社會革命戰(zhàn)爭的特殊時期,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科學的指導方針,以人民為牢固的群眾基礎,在艱苦卓絕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中孕育的物質文化與精神財富的總合。革命文化充分吸收了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養(yǎng)分,又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了文化的創(chuàng)新性轉化[1],構成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以革命文化為切入點,在高校內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著獨特的意涵。
1.凝聚價值共識
不論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亦是在革命戰(zhàn)爭的社會之中,文化總是代表著時代的主流價值取向。革命文化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能幫助高校學生知根明理,厘清中國革命的艱難進程,分辨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把握國家主旋律,促進高校學生形成共同的價值認識。
2.豐富教學資源
2019年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2],而革命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的偉大創(chuàng)造,其中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多樣式和層次性相契合,也為高校思政課發(fā)展提供了文化支撐。
3.增強理想信念
當前,高校成為西方資本主義集中進行文化宣揚的主場地,通過節(jié)日文化、網(wǎng)絡傳播、資金支持學生社團等多種形式來宣揚資本主義價值觀,外來文化滲入極易弱化大學生國家與人生理想信念的堅定感。通過革命文化為學生展示革命先輩們用鮮血樹立的理想信念以及責任感,以榜樣示范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引導學生科學世界觀和正確人生觀的建立。
4.培育文化自信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3]這一論述為培育文化自信奠定了基礎。將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的各個方面,引導學生學習革命文化的內涵、理論來源和實踐基礎,明晰革命史實,培育學生正確的文化觀,從內心深處筑牢高校學生文化自信的根基,堅定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文化自信。
二、革命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面臨的困境
伴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育人地位的提高,革命文化也受到更多的關注。然而,革命文化真正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面臨現(xiàn)實困境,表現(xiàn)為高校對革命文化缺乏深刻的認識、內容年代感強、教學形式單一以及校園文化氛圍淡化。
1.革命文化的思想認識淺薄
高校領導層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對革命文化的重視程度不夠。在制定教學計劃時,認為涵蓋革命文化的思政課屬于公共課程,忽視了其對學生心靈、精神本質的教育作用。高校思政教師為了既定教學任務的完成,內容講授流于形式化。革命文化中包含與政治覺悟、品質修養(yǎng)相關的內容,思政課教師與其他學科教師,若不加強學習和鉆研就會缺失必要的精神與道德修養(yǎng)。同時,高校學生對于思政課的重視度不夠,并沒有從思想上認識革命文化對于自身政治素養(yǎng)、精神信念方面的重要作用,學生也很難在思修課之外的其他課上加深對革命文化的再學習,缺乏對革命文化知識深層次的理解。
2.革命文化的內容年代感厚重
從革命文化本身的內容出發(fā),革命文化發(fā)端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這段歷史據(jù)現(xiàn)代已有較長時間,因而賦予了革命文化內容的年代感。然而,當前大學生成長于信息更迭速度日益加快的新媒體時代,各種新媒介的使用,讓他們更加執(zhí)著于事物的新鮮感。其次,革命文化的講授一向帶給學生刻板、說教的固有印象,且由于課程缺乏對革命事跡的深層次挖掘,導致革命文化內容重復出現(xiàn),會讓學生對于原本充滿距離感的革命文化的內心接受度降低。最后,高校中的思政課堂大多注重基礎理論知識的宣講,很少能真正地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聯(lián)系,造成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連接不暢,無法深化學生的認識。
3.革命文化的教學形式單一
高校中革命文化的教學形式與信息化的快速發(fā)展帶來新的傳播方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教師慣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灌輸式”,思政課堂往往變成了教師的“一言堂”,課堂氛圍也愈顯沉悶、呆板,容易引起學生思想上的倦怠。這不僅阻礙了革命文化豐富內涵的廣泛傳播,也導致學生出現(xiàn)學習的消極心理,嚴重弱化了革命文化在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當發(fā)揮的作用。
4.革命文化的校園氛圍淡化
高校校園內多采用文化上墻的方式,但由于內容的重復性,使文化墻貼形同虛設,對于革命文化的傳播氛圍并沒有起到實質作用。同時,高校對革命文化的弘揚與傳播顯得“不接地氣”。學院多舉辦與革命文化相關的講座與會議,以期達到學習革命文化的目的,然而學生對講座、會議的期待值較低,造成革命文化的學習氛圍淡化。另一方面,學生社團是大學生課余活動的主要場所,而高校在革命文化傳播與弘揚的過程中,并沒有與學生社團進行很好的融合,進一步淡化了革命文化的校園文化氛圍。
三、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 ? 2016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參觀金寨縣革命博物館時指出:“革命傳統(tǒng)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識灌輸,又加強情感培育,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4]在思想引領行動的新時代,面對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從對革命文化的認識、內容、教學形式以及校園文化氛圍的建設入手,打開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
1.深化革命文化的認識,構建全課程育人的新格局
學校領導層應以促進學科協(xié)調發(fā)展為目標,以提升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為重,做好計劃制定的源頭工作。革命文化中包含的精神內涵和光輝事跡,為高校培育大學生的家國情懷,以及堅韌不屈的意志品質、正確的三觀和堅定的理想信念提供了極為真實且豐富的教學素材。因此,高校應充分發(fā)揮校內的研究團隊、學生工作部門、思政課教師的作用,以其學科的敏感度和認真鉆研的治學態(tài)度,積極學習文史資料、觀看影視記錄、實地參觀革命遺跡等,將豐富的革命文化進行梳理與分層,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緊密結合當前社會主義文化的發(fā)展與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鑄牢文化自信的現(xiàn)實需要,力求多方面優(yōu)化革命文化資源向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轉化,讓革命文化真正做到進教材。同時,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他課程教學和改革的環(huán)節(jié)中,重視隱性思政與顯性思政的結合,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xié)同作用,深入擴展全課程育人的新格局。
2.創(chuàng)新革命文化的實踐方式,提升思政理論課的接受度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將革命文化與高校思政課堂進行有效融合,尋找課程內容與學生樂于接受方式的最佳結合點,創(chuàng)新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訪革命圣地、觀看革命電影、發(fā)掘革命英雄事跡等,做好第一課堂的內容創(chuàng)新與第二課堂的日常實踐之間的良好銜接,引導學生學習革命先輩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的知行踐履,感受革命文化帶來精神上的鼓舞,與學生形成強烈的情感共鳴,使思政課真正做到入腦入心。同時,高校可以借助自身教育資源的豐富性和綜合性,建立高校革命文化實踐基地,增進思政教師間的交流與學習,提升業(yè)務水平和思想修養(yǎng),讓有信仰的人講有信仰的課,專業(yè)的人做專業(yè)的事,努力促成精品思政課程。
3.搭載網(wǎng)絡信息的平臺,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
在互聯(lián)網(wǎng)快速發(fā)展的推動下,革命文化需要借助新的傳播方式與自身的發(fā)展相融,才能使其內涵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和弘揚。高校應主動積極地把握網(wǎng)絡陣地,拉近革命文化的年代感,增強革命文化的時代感。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的交互性、時空性與高效便捷性,構建革命文化資源的網(wǎng)絡共享平臺,將全國高校的優(yōu)秀思政課教師聯(lián)結到一起,方便教師進行線上線下的交流。高校思政課教師還要善于搜集與革命文化相關影視資料,通過課件向學生多方面介紹革命文化,拉近革命文化與學生的距離。最后,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新媒介豐富革命文化的推廣方式。在平臺上發(fā)布、轉載與革命文化相關的文章與小視頻,構建師生共學、共享的平臺,多元化拓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增強革命文化的時代感。
4.構建校園文化的氛圍,營造文化育人的潛在性
革命文化以“浸化”的形式融入校園中,保持隨時“在場”的狀態(tài),從而營造出濃厚的文化育人氛圍。從校園物質建設入手,深度挖掘革命文化中的新內容。高校將革命文化中的經典話語、革命精神時代內涵的最新概括,以及鮮為人知的英雄人物事跡制作成校園標語以及墻貼,對走廊、教室墻壁等加以裝飾[5]。在校園內增加以革命文化為主的校園景觀設計,有助于學生通過具象的建筑加深對革命文化的印象。同時,從校園文化建設入手,發(fā)揮學院、班級、學生社團的積極作用,定期舉行觀影活動,并利用寒暑假帶領學生實地感受革命文化、領略革命風采,從真實的情感體驗出發(fā),提升學生的思想高度。其次,以學生社團為陣地,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舉辦與革命文化相關的活動,學生主動參與并積極準備,也提升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讓革命文化真正融入高校校園,融入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的方式,積極營造以文化人的校園文化氛圍,從課堂潛移默化地走入高校學生的校園生活中,對學生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成效,讓學生真正成為革命文化的傳承者以及革命精神的踐行者。
四、結語
革命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優(yōu)質資源之一,面對革命文化在更大范圍與更深層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全過程中存在的困境,從高校領導層到思政課教師,應深入思考并協(xié)力發(fā)揮作用,為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構建良性平臺,發(fā)掘多元的融合方式,促進高校學生對革命文化的理解,讓學生真正成為革命文化的守護者與傳承者。
參考文獻:
[1]何虎生,趙文心.論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三重邏輯[J].教學與研究,2019(8).
[2]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4.
[4]習近平在安徽考察調研參加金寨縣革命博物館時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6-04-25.
[5]彭曉波,王賀.充分發(fā)揮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過程中的涵養(yǎng)作用[J].中國高等教育,2019(8).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