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蘭別克?哈勒
摘要:語文課程貫穿九年義務階段并將在之后的生活,學習中繼續發揮其價值,因此重視并做好語文教學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但因為教學工作涉及多個主體,關系方方面面,且時間久,難度大,稍不留意就會出現問題,需要教師小心對待,謹慎行動,如果能學習前人的經驗或者有著一套自己的教學理念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基于此,本文以小學五年級課程為例,嘗試總結教學中成功的經驗供教師們學習借鑒。
關鍵詞:小學語文;五年級課程;教學經驗
課堂是知識傳遞的重要場所,是教師的“戰場”,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教師不僅要有“作戰”的工具——教學水平,還要知道自己面臨的“戰況”,此外,“作戰經驗”,即教學經驗也十分重要,為了打好這場“戰爭”,筆者不僅發揮教師素養,大膽進行實踐探究,還學習借鑒了其他教師的優秀案例,從中汲取營養,終于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學經驗,具體如下所示:
一、科學合理設置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關于教學將使學生發生何種變化的明確表述,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所期待得到的學習成效,對教學活動有指導作用。教學目標意義重要,地位顯著,因此引起了教師們的重視,即便如此,因此教師教學水平有限,有時候設計的教學目標不契合實際,且不具備科學依據,湮沒了教學目標的應有的價值。基于此,筆者提出了自己的教學建議:教師要依據現實情況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即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教學目標且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才能引發學生的思考,才能加快教學進度。另外,教學目標要從淺入深,層層深入,環環相扣,這樣才符合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保證教學質量。
如,在學習《祖父的園子》這篇文章時,為了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筆者付出了很多:進行調查問卷,得知學生對語文課程的評價以及期待;研讀教材,依據教材文本設計教學問題,包括祖父在園子里做什么?“我”做些什么呢?祖父的園子里有什么呢?請你閱讀“閱讀鏈接”,看一看有哪些新的信息?用新的問題引發學生新的思考;融合聽說讀寫等活動,涵蓋識字、寫字、閱讀、口語表達、隨堂小練筆等內容,教學活動層層深入、環環相扣。在此基礎上,筆者才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學會8 個生字并學會組詞;正確、順利地朗讀文本;感受“我”在園子里的情感,初步理解園子對“我”的意義;學會欣賞文章優美的語句,并嘗試仿寫,為教學活動指明了方向。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的目的是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并為之做出了很多努力:了解學生、研讀教材、整合教學資源,最終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值得肯定。
二、重視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學習興趣無需教師和家長催促,學生就能主動積極的學習,進行問題的探究并能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退縮,不放棄,最終取得顯著的成績,感受到成功的喜悅。但在現實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隨年齡的增長反而下降,不排除學生自身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教師教學方法,課堂教學氛圍,家長教學理念的影響,為此筆者提出了自己的教學建議:教師要正視學習興趣的價值并想法設法激發、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其發自內心的想要學習語文課程。
如,在學習《白鷺》這一課文章時,為了燃起學生學習熱情,筆者帶領學生參觀了附近的動物園,近距離地觀賞了白鷺這一種動物,大家一邊參觀,一邊提出了問題:白鷺為什么站在小樹的頂端;它會飛嗎?會叫嗎……筆者沒有回答這些問題,而是要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翻閱教材,尋找答案,這樣才能激發大家學習的興趣,燃起大家探索的熱情。再如,學習《草船借箭》這一則故事時,筆者發揮了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大家播放了一段相關的影視劇,吸引了大家的觀看興趣,因為時間有限,也為了留下懸念,筆者只截取了諸葛亮立下軍令狀的這一段情節,剩下的精彩故事需要學生從教材文本中的獲取,有效地激發了大家的閱讀興趣。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從自身做起,改變了舊有的教學理念,或者帶領學生去動物園參觀或借助信息技術設置懸念,目的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引進新穎趣味教學方式
新課改背景下誕生了諸多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為教師同仁們提供了新的教學用具,但部分教師,尤其是那些教齡較長的教師恪守舊觀念,習慣于使用舊方式教學,雖然也能取得一定的成績,但與那些新穎的、趣味、多樣的教學方式相比,有著較大的差距,拖慢了教學的進度,為此筆者提出了自己教學建議: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跟上時代發展步伐,主動引進新的教學手段并學會刪選、改進,以期能給同學們帶來新的學習體驗。
如,在學習《落花生》這一篇文章時,筆者帶領同學們參加了一天的“農家樂”,讓同學們親自采摘花生,見證花生的實用性,還食用了花生,享受了自己勞動成果,一天下來,同學們對花生有了深厚的情感,理解了花生的優良品質,加快了教學進度。學到《將相和》這一篇文章時,筆者與學生一起排練了一場課本劇,大家合力研讀文本,確定表演的內容和參演的人員,還制作了表演的道具,維持了課堂秩序,師生歡聲笑語,課堂活潑熱鬧。再如,學習《鳥的天堂》這一篇文章時,筆者一改往日的教授習慣,將課堂主導權讓與了學生,由他們自己閱讀文本,解答課后問題,透過文字與作者達成共識,從而獲得獨特的閱讀體驗。學到《慈母情深》這一篇文章時,筆者聯合家長教學力量,組織了一場親子活動,鼓勵學生面對面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感恩之情,拉近母親與孩子之間的距離,滲透了親情觀。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主動更新理念,創新教法,或者借助“農家樂”活動或者進行課本劇表演,亦或是自讀活動和親子活動,都是對“一堂言”“滿堂灌”“填鴨式”舊模式、舊理念的革新,給同學們帶來了新的學習體驗,也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值得學習借鑒。
綜上,教學是一個過程,也是一門藝術,在這漫長的教與學的道路上,考驗著師生的恒心、耐心,也講求方式、技巧,而教學經驗歷經時間的考驗、凝聚著歷代教育工作者的心血,也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特質,因此好的教學經驗能推動語文課程教學工作進度。為此筆者結合教學實際總結了上述幾條教學經驗,以期能為教師同仁們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 于春玲,李玉賢.改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與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2015(24).
[2]?? 黃家明.淺析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策略[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