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生
【摘要】淺談多媒體信息技術在高中生物學課堂教學上通過有選擇地應用,巧妙結合各學科知識、動畫制作、錄制微課、音頻、視頻等技術手段,創造出圖文并茂、繪聲繪色的教學場景,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突出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升學生的生物學科的學科素養;同時,結合實際應用中的問題談談多媒體網絡教學在生物課堂中的幾點誤區和應注意的問題,以及對未來教學的展望和思考。
【關鍵詞】多媒體;生物教學;應用
在現代化教學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多媒體教學已經應用到各學科、各個層次的教學中,高中生物學科也不例外。特別是今年疫情期間,利用了釘釘、希沃、騰訊等網課直播平臺的使用,更是體現了多媒體教學的優點。多媒體教學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能夠處理多樣化的信息;能夠給學習者提供豐富的資源,在疫情期間,師生通過網絡交流互動、發送學科的學習鏈接、學生在線提問、老師在線回答、批改作業、留言等等形式,都是利用了多媒體,有效地回避了時空的限制。以下是筆者在運用多媒體進行生物學教學的一些心得與體會。
一、多媒體網絡技術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1.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圖文并茂、繪聲繪色的生物學課堂,為學生呈現出一個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教師可以在生物課堂上運用多媒體制作課件,在圖、文、聲、像等信息的交匯和轉換中,為生物課堂注入生動有趣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形成積極探索內驅力,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例如,生物必修一《分子與細胞》第一章第一節從生物圈到細胞的教學,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了細胞微小的身軀是如何的精巧,能獨立完成各項生命活動,引起了臺下的陣陣驚嘆聲;第三章,細胞的基本結構中講細胞器的分工合作,通過動畫展現了各個細胞器的協調與配合,學生更是贊嘆細胞內部結構之精妙;必修二《遺傳與進化》講基因的結構和表達,欽佩它是如此的簡約和神奇;講原始地球,驚嘆火山爆發是何等的壯觀……這時我們適時地展示一些畫面,放上一段Flash,再配以美妙的音樂進行及老師的講解,就能讓學生在領略美的同時引發其探究的激情。
2.突破教學重難點,落實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提高課堂效益
生物科知識面廣、綜合性強、生物概念繁瑣而且抽象,由于受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的限制,這些知識和基本概念的教學往往成了教學的難點。而多媒體課件則可以幫助我們化難為易,刪繁為簡,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如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涉及到《人體內環境穩態》這一內容的教學,要講清這一部分內容必須涉及到消化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和泌尿系統等系統,教師如果用傳統的語言闡述去講解這些復雜而抽象的知識,勢必相當的困難。但如果我們借助多媒體課件來展示有關的知識,如血液循環、呼吸和氣體交換、小腸的消化和吸收、代謝廢物的排出等過程,就把人體紛繁而復雜四大系統和它們之間的聯系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從而使學生很容易理解“內環境是細胞和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這一句話,這樣就有效地突出了教學的重點,突破難點,增強了學生記憶力和理解能力,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瞬間時課堂“亮”了起來;再如,在教學必修一《分子與細胞》第二章第三節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這一節課時,其中有一個難點是區別DNA和RNA的基本單位的異同,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展示了修改過教材“圖2-8脫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的模式圖,讓學生通過對比,直接就能說出脫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的異同,順便還引入了2017年高考全國I卷理科綜合29題的設計實驗驗證一種病毒的遺傳物質是DNA還是RNA的實驗設計思路。這樣能借助多媒體設備,保證學生既能掌握生物學理論知識,還能實現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有效互換,使其在教師的引領之下能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充分利用素材提高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落實核心素養的培養。在生物科的新課學教學中諸如此類的例子比比皆是。
3.利用多媒體課件講解習題,節約時間,提高效率
生物的教學內容多,知識點瑣碎,往往需要及時的訓練加以鞏固和提高,但是生物科的題目又以選擇題和填空題為主,題干文字敘述長,在傳統的教學中,主要是通過黑板抄寫或者教師口述,前者費時費力,后者很難引起學生注意。在采用了多媒體課件后,我們可以把習題編排入課件,隨時訓練,既擴大課堂容量又有效利用時間,也使學生所學知識得到及時鞏固提高,同時還可以借助多媒體將學生的典型錯例進行展示,組織學生評議,糾正錯誤,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對于這點筆者還常用于高三的復習課中,對相關的知識點的相關類型題歸類訓練,舉一反三,有的放矢,實現知識點的有效強化與能力的提升。
4.利用多媒體技術,提升生物實驗課可見度
在生物實驗課教學中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將實驗要點、注意事項、操作要領和實驗結果制作成教學視頻,可以為學生提供標準示范操作和講解,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實驗步驟和方法,還可以對實驗效果進行檢查和評價,這不僅把微觀或動態的過程直觀呈現給全體學生,有利于學生觀察和模仿,而且節省時間,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動手實踐,同時也可以彌補部分學生實驗效果不佳的缺陷。例如,“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實驗,由于種種原因,部分學生就是觀察不到質壁分離現象或分離復原現象;又如,“葉綠體色素提取和分離”實驗中的色素帶不清晰問題,這時多媒體的示范演示就起到避免學生經驗不足、操作不當等原因而導致實驗失敗,從而有效地提高實驗課的時效性,同時也有利于指導學生的規范操作。再如“探索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的實驗,為了探究一個最適濃度范圍,需要先進行預實驗,實驗周期較長,而生物課時少,教學任務繁重,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克服時間和空間障礙,通過動畫或視頻直觀地展示出各種不同濃度下的插條生根情況。有時也可以由老師通過網上下載或自己錄制教學視頻、微課等等補充到實驗的教學中,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正確實驗操作能力,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5.在復習課中輔助教學,有利于知識體系的建構
在生物復習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根據教學內容內容和學生的學情,對課件順序、教學思路進行靈活編排,甚至可以進行大幅度的“穿越”,由必修一到必修二到必修三再到選修,來去自如,得心應手。幫助學生對教材中有聯系的前后知識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有利于學生將知識系統化,并形成知識結構網絡,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方法。例如,筆者在一輪復習必修一“走近細胞”這一節課時,講到“病 毒”這個知識點時,就利用多媒體課件順利地將必修一到選修三的所有關于“病毒”的相關考點進行梳理,構建知識體系,加深了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而后又通過課件導入了新冠病毒的話題,及時學以致用,讓學生的生命觀念有了提升。再如,在復習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比較、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比較、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比較、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比較、育種(雜交育種、誘變育種、單倍體育種、多倍體育種)的比較、信息分子(激素、神經遞質、抗體)等,這些核心的概念的復習時,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可將知識結構列表事先用軟件輸入到計算機中,復習時一邊講,一邊逐步把知識結構列表一一對比,及時幫助學生歸納和總結所學知識,形成知識框架,使知識系統化,而后,又及時利用多媒體及時呈現相關的習題,及時鞏固和提高,形成思維和能力。因此,在復習過程中,通過多媒體能使學生更準確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仔細區分和辨別一些易混淆的知識,又能節約時間。
二、多媒體網絡教學在生物課堂中的誤區
誤區一:由于大量使用課件,整合了太多的教學內容,沒有留給學生動手和思考的時間。如,必修一課本中“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這一節的教學,通過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的學習后,引導學生建構生物膜的三維結構模型,動手畫一畫,這樣就更能有效刺激學生的感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如果本節課只是用PPT的手段呈現,那就顯得平淡無奇,遜色許多。再如,在教學有絲分裂,減數分裂的過程中,課件做得再精美,再詳細都不如留時間去給學生思考和動手去畫一畫。計算機輔助教學只是教學的手段之一,要從內容、對象等方面去考慮,有選擇性地應用。
誤區二:誤認為教材配套的實驗視頻操作更規范,懶于自己動手操作,而直接播放視頻進行實驗教學替代學生的動手實驗和實操。要知道在實驗教學中,免不了老師的現身示范,這與單純地看視頻學習還是有差距的。因為,老師的示范是有情感的,能對學生的學情及時把控,同時適當調整,而實驗視頻的教學是無法達到的。例如,有一同事在教學必修一《分子與細胞》第二章組成細胞的分子第一節組成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中的實驗: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時,老師不動手,學生也不動手,本應是做實驗變成了在教室里看實驗,這樣教出來的學生勢必沒有實驗的操作能力和思考、合理的質疑的能力,不利于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長此以往,學生的質疑、創新的欲望和能力也大打折扣,與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初衷背道而馳。當然,有時生物實驗教學中使用多媒體可以使教學充滿活力和更加飽滿,使得一些原本由于時間、空間限制而無法在課堂上進行的實驗操作,如,必修三“探索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的實驗和《培養液中酵母菌數量變化》的實驗,由于得到實驗結果觀察、實驗現象的周期長,不得不把實驗結果和現象通過視頻、相片等形式進行展示。因此,在生物實驗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回避前期準備、實驗周期長和有危險性的一些操作步驟,但絕不允許利用多媒體完全取代學生的實驗的動手操作。
誤區三:有的生物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全部使用多媒體和網絡,一旦踏上講臺就對著電腦和課件從頭到尾念一遍,造成“人灌+機灌”的局面,沒有視聽上的沖擊和享受,是不會達到良好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應避免整節課單純地去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注意“言傳身教”式師生的互動和情感的交融。多媒體和網絡畢竟是為教師的教學服務的,要使用什么媒體、什么時候使用都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設計,這樣才能讓你的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體現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的意義。
誤區四:認為好的生物課堂肯定少不了多媒體課件的使用,而且越多越好,越是精美越好。而這一思想往往容易走向極端,多媒體教學就成了名副其實的花架子。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切勿矯枉過正,有時它的優點反而成了它的致命弱點。借助多媒體技術能把生物知識、生物現象、生物過程、生物概念、生物實驗等往往描述得太精彩,學生感官的全面調動,學生反而喪失思考、想象和觀察能力,容易產生視覺疲勞。所以在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課件進行教學時,要注意避免華而不實,不要一味追求課件的漂亮美觀,應該首先考慮課件的內容,考慮怎么通過課件引導幫助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其次再考慮美觀。
誤區五:為了方便省事,直接“拿來主義”,生搬硬套別人的課件和視頻。使用現成的教學課件,千萬不要圖省事,照搬不誤,要根據教學實際和學生情況,有所選擇加工、增刪,結合教師本人的教學思路進行編排。教學工作是一項富有創造性和藝術性的工作,在課堂上的教學千變萬化,又要考慮因材施教,也常常需要調整教學思路。所以要求真正發揮多媒體網絡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和優點,揚長避短,切勿不加選擇、不加思考的照抄和照搬。
三、展望和思考
在信息多元化和信息大爆炸的今天,隨著硬件、軟件環境的不斷改善以及人員素質的提高,多媒體網絡教學也必將普及。多媒體網絡教學還能為我們的教學帶來更多的便利。
1.可以實現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如疫情期間的教學就借助了各種APP軟件推送教學視頻、布置作業、檢查作業、批改作業、網上答疑、空中課堂、網絡在線直播等形式,讓師生間在伸手夠不著有勁使不上的情況下順暢的交流,突破時空間界限,使教、學兩不誤。
2.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資源共享。建立各種學科QQ群、微信群、飛鴿等網絡媒體加強學科資源共享、互幫互助,眾人拾柴火焰高。通過“備課論壇”“在線討論”“教案共享”“試題下載”“網絡組卷”“網絡教研”“微課制作”等推送學習鏈接、視頻、熱點問題,實現學科間知識流暢交流,沒有了辦公室和學科的界限,實現了教師的自我提升。
總之,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媒體網絡技術會越來越多地融入生物課堂教學中來。只要我們能夠擺正學生——教師——多媒體網絡之間的關系,在認真分析生物科知識內容的基礎上,著力于從學生的學科素養出發,從恰到好處地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讓先進的教學方法、科學的教學手段、獨特的教學風格和教師良好的人格魅力相得益彰,一定會使明天的教育教學手段更加健全、完美和充滿生機。
參考文獻:
[1]顧彪.運用 “碩思閃客精靈”處理生物學教學動畫[J].生物學教學,2016(12):36.
[2]向冬臨.多媒體教學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8(3):36.
[3]謝曉波,李少鵬.積極運用多媒體技術,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J].才智,2010(04).
[4]袁淼.高中生物學科中的STS教育問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
[5]胡孫杰遠.多媒體技術與課程整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6]鐵生,黃明燕,李民.我國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4):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