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曉倩
摘要:師范生是大學生中的重要群體,承擔著教育青少年的重任,他們的感恩意識對培養我國下一代青少年的感恩情懷至關重要。但隨著新時代市場經濟發展的步伐加快,當前許多師范生感恩意識嚴重缺失,表現在國家、社會、家庭、個人四個方面。為此,從優化社會環境、強化學校教育、健全家庭教育方式、提高師范生個人素質四個方面入手,對探究師范生的培養工作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新時代 師范生 感恩意識
中圖分類號:G6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8-0139-03
師范生是大學生中的重要群體,承擔著教育青少年的責任。盡管師范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在總體上普遍較高,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活方式的轉變及文化的多元化給師范生的思想觀念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導致他們情感冷漠,責任心缺失,感恩意識逐漸淡化。目前社會上有關師范生感恩意識缺乏的例子屢見不鮮,值得我們深思。
一、新時代師范生感恩意識的概述
(一)師范生的感恩意識
感恩意識作為一種道德規范,始終存在于人類社會中,主要是指人們對社會、他人給自己的幫助表示由衷的認可,并真誠回報的一種認識、情感和行為。[1]師范生是大學生中的重要群體,未來會從事教師這一特殊的職業。他們感恩意識的強弱,對下一代青少年感恩情懷的培養至關重要。從這個方面來說,師范生的感恩意識首先是指在受到社會、他人各方面的幫助之后,師范生自身所產生的一種感恩情感、感恩行為。其次是指師范生在未來教育行業中所展現的對青少年感恩意識培養的重視程度。師范生的感恩意識主要包括三個層次:一是認知層次,師范生內心肯定、贊成這種行為;二是情感層次,師范生內心所產生的一種快樂、激動并且設法報答的情感;三是實踐層次,師范生將內心的感恩情感通過實踐活動表達出來,回報他人并將這種認知情感行為傳遞給下一代。[2]
(二)培養師范生感恩意識的重要性
社會上對師范生感恩意識的要求比普通大學生更高,這是由師范生未來所從事職業的特殊性決定的。培養師范生感恩意識,首先,有利于師范生自身的全面發展,特別是德育方面的提高。其次,有助于和諧家庭的構建,可以幫助他們更加理解尊重父母,進而孝順報答父母。再次,有助于學校德育目標的實現。培養師范生的感恩意識,能促使師范生們所在的高校及未來供職的學校德育目標的實現。最后,有助于感恩美德薪火相傳,增強這一代乃至下一代青少年的感恩情懷,在全社會形成一種互幫互助、團結友愛、誠實守信的良好氛圍,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二、師范生感恩意識的現狀調查
本次調查以忻州師范學院為對象。在被調查的200名對象中,男生占46.8%,女生占53.2%;從生源地情況來看,鄉村占38.1%,縣城占31.5%,城市占32.4%;從獨生子女情況來看,獨生子女占63.7%,非獨生子女占36.3%。總體看來,本次調查真實可靠,代表了絕大多數的師范生的意見。現以回收問卷為依據,分析師范生感恩意識缺失的現狀,主要表現在:
(一)國家與社會方面
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師范生每月享受的餐補費要比普通大學生高。國家給予師范生們特殊的支持,同樣師范生也應該感謝國家,用實際行動回報國家。但從調查中可以看出,73%的同學不會主動關心國家大事,22%的同學不會因為現在所擁有的一切而感激國家。受過社會和他人資助的師范生,也不主動談及資助情況,甚至覺得這是一件極為羞恥的事,更別說感恩、回報社會;有些學生竟用資助金請客吃飯,揮霍浪費,嚴重缺乏社會責任心。
(二)學校方面
忻州師范學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師范類的院校,這里環境優美,基礎設施齊全,學習氛圍濃厚。但是相關調查發現,60%的師范生不認可自己的母校,他們經常抱怨學校環境不好,基礎設施差;他們故意破壞校園公物,不愛惜公共財產;在課堂上,不認真聽講,低頭玩手機,懶散隨意;在課后,對教師品頭論足,造成了師生關系的淡薄。種種跡象表明,師范生對學校缺乏歸屬感,不認為自己是這個大集體的一分子。
(三)家庭方面
從感恩回報父母的調查中可以看到,師范生由于對父母缺乏基本的感恩意識,不尊重、不理解父母的行為。在家里,不愿意跟父母分擔家務,不主動承擔家庭責任。在學校,奢侈浪費,盲目跟同學攀比,增加家庭壓力。同時,師范生對父母缺乏感恩行動力,感恩存于心而止于口,這也是感恩意識薄弱的一種表現。古有包拯辭官侍母、黃香為父暖被的感人故事;如今,部分師范生缺乏感恩行動,甚至沒有感恩意識,這個問題很值得深思。
(四)個人方面
師范生不僅應該感恩社會、感恩他人,還應該感恩自己,珍惜生命。對自己負責就是對社會、對家庭負責。但是,近幾年來,師范生自我感恩意識嚴重缺失。據調查,44%的學生自我滿意度較低,他們更多是消極、頹廢、不滿,暴飲暴食、不珍惜生命,不滿意自己生活的狀態,表明了師范生對自己缺乏關愛之心,自我感恩意識的缺失。
三、當前師范生感恩意識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社會變革的負面影響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產生了一系列問題,逐漸形成了以利益為核心的新型社會關系。在這種社會風氣下,師范生不是學習如何團結友愛,誠實守信,文明禮貌,而是怎樣更好地維護自身的利益,導致傳統的感恩觀念淡薄。網絡等大眾傳媒的消極影響使得許多不健康、不文明的現象廣泛存在,大部分師范生通過網絡學會的不是理解寬容,而是如何去追逐私利,造成了價值觀念和思想意識的偏差,進而喪失感恩情懷。
(二)師范院校感恩教育的缺失
首先,師范院校感恩教育內容缺乏。除了具有大學生感恩教育的一般特點外,師范生的感恩教育還應包括提升職業理想信念、重視對青少年感恩意識的培養、更好地為教育事業服務的內涵。[3]但據了解,師范院校并沒有開設專門的感恩教育課,只是在其他課程中對有關感恩教育的內容進行滲透式教育,同時院校也很少涉及有關教師職業認知方面的內容。其次,師范院校的感恩教育大都流于形式主義,缺少實踐活動的開展。比如,有關感恩教育的活動,教師們只是單純地講授感恩知識,這很難與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容易弱化學生的感恩意識、感恩行為。
(三)家庭教育的不合理
家庭教育在師范生的成長過程中尤為重要。但是,首先,當前很多家庭教育方法不當。大多父母一直以來都是默默無聞地單方面付出,從不要求孩子的回饋。在這樣的生活背景下,師范生常常過分重視自我感受,不會主動理解包容他人,更不用說感恩、回報社會。其次,家長榜樣作用的失范會直接導致孩子感恩行為的缺失。據調查,有些父母擁有感恩意識,懂得知恩圖報的道理,就是沒有落實到具體行動上。師范生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自然不會養成感恩父母、尊敬老人的行為。
(四)師范生自我教育的失衡
隨著社會轉型的深入,我國貧富差距擴大,引發了嚴重社會心理問題。社會人群包括師范生在內,都過于追求經濟利益,強調個人價值,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雖然師范生在生理上已經步入成熟階段,但心理上并未發育完全,自我的控制問題對于他們而言依舊是個難題,這也就間接導致了他們自我教育能力的不健全,自我感恩教育的失效。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師范生不能正確認識感恩意識,并將其外化為行動表現出來,導致師范生感恩意識嚴重缺失。
四、新時代師范生感恩意識的培養對策
(一)優化社會環境,弘揚感恩文化
1.優化社會環境
首先,政府應該加強對師范生的政策支持,嚴格區分師范生與普通大學生,在全社會形成尊重教師、感恩教師的教師職業認同感,幫助師范生堅定理想信念,更好地為教育事業服務。其次,政府應該正確發揮網絡的教育與引導作用,建立感恩教育網站,宣傳感恩品質,弘揚感恩精神,幫助師范生漸漸增強感恩意識,提高道德修養。
2.弘揚感恩文化
我國的傳統節日內涵豐富,包括春節、中秋節、清明節在內的眾多節日都蘊含著豐富的感恩元素。政府應該督促社會成員回溯這些節日的發展歷史,切身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斷創新和發展感恩文化。此外,還應該讓他們努力溫習《論語》《孝經》《弟子規》等儒家經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感恩文化與當代社會相適應。
(二)強化學校感恩教育
1.營造校園感恩氛圍
師范類高校應該注重對學生感恩意識的培養,充分利用校內廣播、圖書展等形式,加大感恩教育的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以達到增強感恩意識的效果。除此之外,也可以通過塑造感恩典型,讓同學們感受到榜樣的影響與號召,督促和幫助他們漸漸擁有為人師表的信心和目標。
2.專設感恩教育課程
師范類高校可以通過兩種方式開設感恩教育課:一是通過整合相關課程中的感恩資源,設計感恩專題來推進感恩教育。語文課中有關感恩的文章、政治課中有關感恩的事例、中國傳統孝道都可以成為感恩教育的平臺。二是特設專門的感恩教育課程,注重培養師范生的職業道德信念,促使其更好地為教育事業服務。
3.積極開展感恩社會實踐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只有通過實踐,師范生才能準確理解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支教是符合師范類大學生專業特色的實踐活動。支教可以提高師范生貢獻社會的熱情、服務他人的感恩情懷。有效開展師范生的社會實踐活動,鼓勵他們爭當優秀教師,能促使他們懂得感恩并回饋社會。
4.加強師范生心理健康教育
師范生感恩意識的缺失有內在的心理因素。師范生心理上的敏感性,對外界時的防范意識,造成了感恩意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為此,班級在管理過程中,首先應該建設心理輔導員隊伍,督促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感恩觀。其次,設立班級心理委員,留心觀察感恩意識缺失嚴重的學生并匯報給輔導員,由心理咨詢師一對一地輔導,及時糾正其錯誤觀念和意識。
(三)健全家庭教育方式
1.優化教育方式
首先,父母應該轉變教育理念,注重孩子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在平常生活中,支持孩子的教師職業夢想及感恩行為,多和他們溝通,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進行感恩教育,這是培養感恩意識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父母也應該適當地向孩子“索取”愛,讓他們明確自己應該承擔的家庭責任,幫助他們多接觸生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學會處理人際關系,主動關心同學,進而提高感恩意識。
2.發揮榜樣示范作用
父母的感恩意識、感恩行為會對孩子起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父母應該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以身作則,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水平,發揮榜樣示范作用。在生活中,父母對爺爺奶奶的尊重理解、孝順感恩,都將會一一在孩子身上體現出來。特別是已經為人師表的父母,更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語行為,因為你們的工作熱情、教學態度都會影響孩子對教師職業的理解。
(四)提高師范生個人素質
1.加強自我教育,培養感恩品質
師范生只有先學會自我教育,才能夠更好地教育青少年。首先,師范生應該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思想道德修養,樹立正確感恩觀,對感恩意志有基本的理解。其次,要將感恩意志與自身的理想、信念結合起來。實現理想,不僅需要具備感恩的品質,更需要長期堅持感恩的行動。師范生要提高自覺性,做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努力成為一個知恩于心、感恩于行的人。
2.樹立責任意識,傳承感恩文化
感恩文化源遠流長,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師范生應該明確未來所承擔的責任,積極學習我國傳統文化,感恩國家、奉獻社會,為教育事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道德素質直接關系到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影響著整個社會價值取向。為此,師范生必須樹立社會責任感,重視對感恩意識的培養,積極促進感恩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總之,提高師范生的感恩意識不僅是其自身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的強大動力。只有從社會、學校、家庭、個人四個方面出發,共同推進師范生的感恩教育,才能有效地增強師范生的感恩意識。
參考文獻:
[1]楊笛.獨立本科院校學生的教育感恩之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5(4):2.
[2]鄧永超.感恩教育:高校德育的應有之義[J].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10):106-107.
[3]謝艷.高校師范生感恩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2(6):13.
責任編輯:趙世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