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軍
摘 要:當前,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種方法進行教學,但是能夠讓學生積極地投入學習、自覺主動地研究問題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語文教師如果能夠使用恰當的引導教學法,能夠讓學生在主動探索中了解語文知識的產生和發展,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發展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引導;教學法;課堂
一、引導是形成學生“自找水喝”的保證
小學語文是一門人文性、生活性很強的學科,所謂“情以物遷,辭以情發”,只有讓學生形成切身的感受和體驗,學生才能真正融入語文學習中。在教學《觀潮》一文時,教師可以從網絡上下載“錢塘江大潮”的視頻,我們將課文的主要內容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后”三個環節展示,課前引導學生觀看視頻,讓他們形成了一種“替代性體驗”,在身臨其境中感受到錢塘江大潮洶涌澎湃的壯觀景象,在視頻的推助下,引導學生再次走進課文,就能真切地感悟到錢塘江大潮之“奇”———聲音之奇、形態之奇。有了視頻的引入,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有的學生課后主動借助網絡查找資料,了解錢塘江大潮的成因;有的學生主動地拿起筆,將觀看錢塘江大潮視頻的感受和體驗寫了下來;有的學生則將探索觸角延伸、拓展到“世界著名大潮”。他們認識到,中國錢塘大潮潮差是8米左右,而南美亞馬遜河潮差是11.8米左右,加拿大芬迪灣明納斯灣潮差高達15米。這樣的課外探究開闊了學生的科學視野,這樣把科普知識引入課堂,開闊了學生的科學視野,激發了學生樂于探究的興趣,還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活化學生的語文學習情緒,他們可以更積極主動地投入語文學習。
二、引導是解決“疑難雜癥”的金鑰匙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比較單一,但是如果教師在引導學習的時候,把握好交流討論的時機,積極、有序、有效地組織學生,在質疑問難的過程中解決語文教學中的“疑難雜癥”,這就更加凸顯了課堂引導的功能。因此,有專家將課堂上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價值概括為“抓重點”“克難點”“釋疑點”,這是非常有道理的。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好恰當的引導,能精確地切入“疑難雜癥”,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如在教學《詹天佑》一文時,為了讓學生充分認識詹天佑的卓越才能,我立足于文本,從居庸關、八達嶺兩個隧道的不同開鑿方式及“人”字形線路的設計展開引導。但僅僅依靠文本敘述,學生還是不太容易理解。為突破教學難點,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將兩個隧道的不同鑿進方法、方式用“圖”動態展示出來。當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中,看完視頻中的動態圖示后,讓學生自己嘗試做一回“小小工程師”,繪制“開鑿隧道”示意圖。通過繪制示意圖,學生能認識到兩邊鑿進的方法的價值,因為這種方法可大大縮短工期,從而更加深刻地認同詹天佑的智慧。對于“人”字形線路的設計,教師在教學中運用生動形象的視頻動畫展現了火車在運行到這一路段時的軌跡,然后抓住時機引導學生自己動手畫出看到的運行過程,這樣,在恰如其分的引導下,學生邊學習理解課文邊操作演示邊介紹。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然深化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讓語文教學的難點迎刃而解。學貴有疑,作為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研究教材內容、教學重難點,更要研究學生的具體學情,認識到學生學習課文的障礙后,再加以有效的引導,才能讓學生不斷進步。
三、引導是促進思維深化的橋梁
小學生語文學習的核心素養主要在于邏輯思維形成,借助學習將思維有效地遷移轉化的能力。所以,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小學語文教育,需要教師明確教學目標,注重培養學生開放性思維為主,簡化知識的領導地位,確保在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教育能夠突出挖掘學生的探索能力,語文教師要從高高在上的講臺上,走到臺下融入學生中,引導學生一起去學習和領悟新知識。所以,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強弱取決于學生積極的語文思維和想象,這就取決于語文教師在課堂中,是否激發起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笆┙讨ΓF在引導”。啟發思維使學生先生疑,在有效的引導中促進學生語文思維的發展。
例如:學習《田忌賽馬》這一課,在總結田忌賽馬第二次為什么能勝齊威王時,我“設疑”里面的關鍵人物是誰?學生回答是孫臏。這時我再“激疑”引導學生深化思維:孫臏是怎樣想出好計謀讓田忌獲勝的呢?學生根據老師的引導立即讀文解疑:因為孫臏認真觀察了對方的馬。我接著又問:如果齊威王第二次也調換了馬的次序,田忌還能取勝嗎?經老師這么一連串的問題,學生情緒高漲、各抒己見、爭論不休,處于了解事實的期待中。通過進一步的探究,學生恍然大悟:孫臏之所以有把握讓田忌取勝,是因為他不僅仔細觀察了雙方馬的情況,還觀察了雙方的人,當他確定齊威王第二次沒有改變馬的出場次序,才建議田忌采用他提出的出場次序從而保證了田忌的勝利。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根據教師的問題,提出了更多的問題,也讓其他同學以及老師有了新的思路,同時教師也要進一步引導學生去發現。避免在相互的探討溝通過程中出現投射性效應,從而造成誤解的情況。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更要引導學生靜下心來,去認真品味一篇文章,將一篇文章多讀幾遍,讀的遍數多,就可能發現更多的問題,體會到更多的思想和情感。
由此可見,教師“導”得好,“學”得才得法,只有教師循循善誘的指導,才能有效地促使學生漸漸進入角色,并自覺完成有疑—無疑—質疑—解疑的思維深化過程。
參考文獻:
[1]吉巧玲.淺談“行為引導型”教學方法在技校語文中的運用[J].素質教育論壇月刊,2010(8):11.
[2]胡安平.淺談行動導向教學法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 職業,2011(S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