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雯
摘 要:美術鑒賞課是初中階段美術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科目不僅要考查學生繪畫能力,還需考查學生的審美能力,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美術教師的主要職責之一就是通過美術鑒賞課來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為學生往后正確審美觀念的形成打好基礎。因此,在美術鑒賞課中重視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有著十分關鍵的教育意義。
關鍵詞:初中美術;鑒賞課;審美能力;培養方法
作為組成美術科目的關鍵部分之一,美術鑒賞課有著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提高學生審美水準的重要職責,學生在進行美術鑒賞時可以更加透徹地理解到某藝術作品所表達的內容,但是,在實踐教學中,由于教學模式單一,鑒賞課程枯燥乏味、缺乏新意等諸多現實因素,美術鑒賞課并未達到其真正的效用,因此美術教師需及時反思自己鑒賞課中的不足之處,在實踐教學中積極探索新穎的教學措施,逐步完善美術鑒賞課程,全面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一、初中鑒賞課現存問題
其一,學校不重視。當前,大部分學校最在意的問題還是升學率,部分學校雖設置了鑒賞課,但并未重視學生審美水平的高低,而另一部分學校為提升主科的成績和教學質量,甚至會占用鑒賞課的時間,致使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美術鑒賞,缺乏基本的審美意識。其二,鑒賞教學方法單一。部分學校依舊沿用了傳統的鑒賞教學方法,滯后的教學模式很難滿足學生成長需求,且與新課程教學理念并不相符,教師只是不停講解鑒賞課的理論知識,而學生只會被動式的聽課,缺乏內化過程,課堂氣氛不佳,無法發揮出鑒賞課應有的效用。其三,家長尚未意識到審美能力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就當前的教學狀況來看,多數家長依舊認為美術鑒賞課可有可無,并不是升學考試的內容,在學生日常生活中,并未引導孩子形成基本的審美意識,致使學生審美能力的形成受到阻礙[1]。
二、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措施
(一)學校需要重視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
美術鑒賞課并不是對鑒賞理論知識的簡單傳授,而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是培養學生美術核心素養,貫徹落實新課程理念的重要途徑,因此學校需要格外重視起對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積極地采取相關措施,全面培養學生審美意識,和對美術的學習熱情,全面發揮美術鑒賞課的效用。例如,學校可定期組織“美術書法大賽”,邀請優秀美術教師作為評委,將獲獎作品展示在學校走廊中,以供學生隨時鑒賞,并且將其作為學習的榜樣,打造良好的校園風氣,以此來幫助學生逐步樹立起審美意識和競爭意識,為美術鑒賞課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鑒賞教學科學化
美術鑒賞教學是對學生美術思維的引導過程,有著較強的主觀性。若教師在實踐教學中的教學方法不夠科學,對其指導不夠及時,學生思維就有可能會迷失方向,削弱鑒賞教學的效果。因此,教師美術鑒賞教學的方法需要科學化,在恰當時機,采取啟發與引導相結合的方式,啟發學生思考問題,在其思維迷失方向時予以科學及時的引導,使學生逐步尋找到藝術作品中存在的鑒賞點,使其更加深入地體會到美術鑒賞的藝術魅力。例如,筆者在講解鄭板橋的作品《竹石》時,首先要求學生對該幅作品進行鑒賞,部分學生雖然可以大概體會到作品的美,卻無法用語言來進行準確的描述,此時,可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提出問題:“說一說此幅作品想要表達什么樣的含義?”學生就會從中找到鑒賞的突破點,紛紛參與到討論中,開始積極發言。有學生會說《竹石》傳遞了堅韌不拔的精神,還有學生會說《竹石》表達了清正廉潔的為官形象。隨后,筆者為學生簡要講述了此幅作品的歷史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經歷,再讓學生進行鑒賞,學生就會準確地抓住此幅作品中關鍵的鑒賞點,切實體會到其中的魅力。如此一來,通過層層遞進的方法,達成教學目標的同時,逐步培養了學生審美能力[2]。
(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鑒賞教學
初中階段,學生已經具備了較強的自主意識,教師單純的講解并不能激發學生鑒賞興趣,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措施則可以豐富課堂內容,使教學方法變得多樣化,有效調動起學生參與美術鑒賞的積極性。例如,筆者在對《吉祥物的設計》此節內容進行鑒賞教學時,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前對各國奧運會、世界杯的吉祥物進行了解和對比鑒賞,在上課時,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各國吉祥物,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設計出特色化的吉祥物,在學生完成設計后,選拔出最優秀的小組作品,并要求該小組與大家一起交流設計理念。如此一來,不僅可在鑒賞課中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動手能力,還可有效激發學生創作潛能,培養其審美能力。
總而言之,教師需要認真反思美術鑒賞課中存在的問題,意識到美術教學的意義不僅是為了使學生掌握作畫技能,還是為了使學生體會藝術的魅力。在此基礎上,完善自身專業素養,積極探索新穎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為其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解玲玲.初中美術課堂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9(22):203.
[2]李曉玲.淺談初中美術課堂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廣東蠶業,2018,52(9):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