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燕
摘? 要:作為實現素質教育的有效手段,美術教育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藝術鑒賞能力的進一步提升,而且還能夠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新課改的實施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學習感受和情感體驗,致力于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提升與發展。在此背景下,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與經驗,對新課改下高中美術教學的有效方法作簡要闡述。
關鍵詞:高中美術;教學方法;目標;信息技術;主體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是藝術學習領域中的必修課程,既與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相銜接,又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在促進學生全面、個性發展方面起著關鍵性作用。要想將美術課程獨有的育人價值充分且有效地發揮出來,教師首先應擺脫傳統的知識觀、教育觀和教學觀,從教材內容和學生需求出發,有側重、有目的、有重點地設計美術教學過程,采用科學、合理、適切的教學方法,盡最大可能消除無效教學行為對教學效果的負面影響,使每一堂課都成為學生對客觀世界意義的領悟和對生命價值的體驗,從而促進學生全面、和諧、自由地發展。
一、明確教學目標,聚焦素養培養
在所有的教學環節中,目標設計應是最為關鍵的一環。課堂目標設計得合理與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課堂教學質量的優劣。基于核心素養理念下的高中美術教學改革現已拉開帷幕,這就需要教師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結合高中生身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設計科學、具體、適切的課堂教學目標,以便為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在教學《藝術美和形式美》這課之前,我在結合美術課程總目標的基礎上,從以下三個方面制定了具體的課堂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藝術美的概念,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元素和手段,掌握形式美的語言規則;學會鑒賞美的形式法則,能夠靈活運用語言規則,實現更高層次的鑒賞;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對生活中的“自然美”和“社會美”的感受和對美術作品的賞析,使學生親身感受藝術美和形式美帶來的美的沖擊,并能夠運用自己以往的觀察、經驗來描述生活中的美和藝術中的美;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生活與藝術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在感受美術作品藝術美和形式美的同時,養成正確的審美取向。只有明確課堂教學目標,才能在極大程度上保障課堂教學的有序、高效開展。
二、運用信息技術,加強直觀感知
美術作為一種視覺藝術,學生要想對美術作品進行鑒賞,就必須要借助圖片,但即使美術教材在編制的過程中收錄了大量的美術作品,但受教材篇幅和清晰程度的限制,學生難以對其進行直觀感知。對此,教師不妨將信息技術與美術教學有機融合,將教學內容以一種更加直觀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以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最大限度地優化美術教學過程。
在教學《中國古代繪畫擷英》這課時,我先是運用信息技術播放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畫卷”的視頻片段,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之后,我以中國早期的黑山巖畫為例,運用信息技術截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圖案讓學生欣賞,并思考圖案傳達的意義。接著,我利用圖片的形式呈現了手法簡練、筆觸粗獷的陶畫,讓學生通過和巖畫圖案的對比,總結陶畫紋案的特點。此后,我以《龍鳳仕女圖》為例,引導學生分析了帛畫的藝術特色和產生的時代背景。如此一來,既增強了美術教學的趣味性,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又加強了學生的直觀感知,優化了美術教學效果。
三、鼓勵自主創作,突出主體作用
在新課改深入推進的今天,任何一門學科教學的目的不僅是使學生掌握該學科的基礎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美術教學亦是如此。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教師應在注重知識教學的同時,鼓勵學生自主創作,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使美術學習真正成為學生展示風采、體驗成功、享受歡愉、提升素養的過程。
在教學《中國民間美術》這課的過程中,我先是以年節、廟會圖片引出了民間美術主題,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后,我帶領學生認識并了解了民間美術中剪紙、年畫、刺繡、玩具、雕塑這五類藝術樣式及其主要特點,然后通過實物展示,讓學生認識并了解了剪紙的形式,主要有單色、染色和套色三種。之后,我為學生示范了剪團花。接下來,我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自主設計并動手剪窗花,如此便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了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提升。
總而言之,美術課程作為實現素質教育的主要手段,在培養學生審美觀念、陶冶學生高尚情操、提升學生藝術修養等方面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現今新課改持續深入推進的大背景下,作為高中美術教師的我們應不斷豐富自身的理論知識儲備,對傳統的美術教學模式進行積極創新,同時始終保持教育理念的先進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優勢,以克服以往美術教育中的諸多弊端,進而獲取理想中的教學預期。
參考文獻:
[1]陸莉.對高中美術高效課堂教學方法的思考[J].美術教育研究,2017(20):182.
[2]宋宜龍.試論高中美術教學方式方法的創新[J].藝術教育,2016(09):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