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媛媛

摘 要:高校學生社團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思想政治教育能有效保證學生社團的正確發展方向。高校學生社團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有:示范導向功能、素質提升功能、凝聚激勵功能、內化自律功能、環境熏陶功能。加強高校學生社團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優化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本文以學生社團工作坊為例,充分實現學生社團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關鍵詞:學生社團;社團工作坊;思想政治教育;優化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18-0023-02
學生社團是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學生第二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1],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經之一。社團工作坊作為學生社團建設的創新舉措,將針對思想政治類、學術科技類、創新創業類、文化體育類、志愿公益類、自律互助類六類社團舉辦一系列社團午餐會、社團公開課等,打破社團研討會室內交流的形式,建立管理指導單位、社團與指導老師間的交流平臺,促進社團的規范發展和內涵提升。本文以社團工作坊為例進行高校學生社團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優化路徑研究,為新時期更好地發揮學生社團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供實踐指導。
一、高校學生社團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內涵與表現
高校學生社團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重要平臺,也是提高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載體,學生社團能夠在活動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通過活動的開展對學生的思想觀念、政治觀念、道德規范、個性特征的形成等產生影響,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學生社團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探索高校學生社團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價值功能,促進學生社團對大學生自我發展的影響,結合理論溯源和實踐探索,綜上認為學生社團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包括示范導向、環境熏陶、 內化自律、素質提升、凝聚激勵五項功能。
二、高校學生社團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揮現狀調研
(一)調查方法與對象
調查采取隨機抽樣方法,主要以××大學在冊學生社團為具體對象,針對高校學生的社團活動開展情況、學生的滿意度、負責人或指導老師對活動的參與指導情況進行學生社團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調查研究。本次調查共回收問卷706份,其中有效問卷701份,有效回收率99.29%。參與調查的學生基本情況見表1。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1.學生社團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根據調查顯示大部分社團經常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且活動形式豐富,主要有思政交流會(20.11%)、思政講座或管理培訓(32.95%)、以及其他學生社團活動中潛移默化的思想政治等內容和形式(57.2%)。
學生社團為思想政治教育開拓了新的領域和途徑,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的經驗和特色使它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和不可替代的地位,但隨著學生社團數量的增長和社團規模擴大存在問題,主要表現為組織管理不夠規范、活動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時效性等。
2.學生社團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揮現狀
高校學生社團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思想政治教育能有效保證學生社團的正確發展方向。
第一,示范導向功能。示范導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意識形態性的體現。學生社團的導向功能,指運用動員、教育、啟發等,使學生的思想行為符合發展的正確方向。
有88.3%的同學認為其所在的社團對社員的思想、行為有引導和示范作用。示范作用主要體現在思想政治素養(68.6%)、心理素質建設(77.6%)、人際交往能力(85.5%)和學習能力(73.1%)方面。通過社團的示范導向作用,同學們主要是在思想覺悟提高(56.78%)、心理素質建設(67.62%)、三觀塑造(68.05%)和自我認知(64.3%)方面受到了啟發和教育。
第二,環境熏陶功能。學生社團成員互相熏陶、相互促進,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發揮自我教育功能。據調查顯示,63.91%的同學認為學校具有濃厚的思政教育氛圍,33.95%的同學認為思政教育氛圍一般,不太濃厚。有86.8%的同學認為學校領導十分重視社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具有完備的管理和指導體系以幫助社團發展。
為強化環境熏陶功能,大部分同學認為社團今后應當多舉辦時事政治(58.7%)、形勢與政策(50.2%)、國史黨史(32.67%)和政治理論類(25.53%)思想政治教育活動。
第三,內化自律功能。學生社團的約束更多源于學生的自我約束,即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社團活動克服課堂教學灌輸、被動的模式、營造更多開放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激發主動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積極性。
有55.4%的同學可以做到經常克服自身惰性參加社團活動,但也有21.4%的同學基本沒有做到克服自身惰性參加社團活動。92.01%的同學在社團中可以做到主動學習各種技能和知識,并經常與其他社員研討相關技能知識。80.31%的同學在社團內部會感覺到同伴帶來的壓力但動力大于壓力,15.4%的同學完全沒有壓力。
第四,素質提升功能。調查顯示,通過參與社團的活動同學們最大的收獲是提升了相關方面的技能(88.3%)、提升了交往能力(75.8%)、心理素質更加成熟(60.0%)、增強了自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45.5%)。
絕大多數同學認為社團活動對其學業主要產生的是積極影響且如果社團的活動和學習生活產生了沖突,35.81%的同學會選擇學習,32.3%會兩者兼顧,28.39%的同學會看具體活動和課程決定。62.34%的同學認為參加社團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認為參加社團提供了很多走上社會進行實際角色體驗的機會,得到更多的鍛煉。
第五,凝聚激勵功能。大部分同學認為所在社團具有比較強的凝聚力,同時認為社團應當做出措施來進一步加強社團凝聚力,如增多社團例行活動(81.17%)、舉辦聯誼活動或比賽(76.03%)、開展管培類活動(37.95%)和完善獎懲制度(27.67%)。
社團現有的激勵機制主要有干部任用機制、競賽機制、精神激勵機制和考核機制。62.62%的同學認為所在社團的激勵機制非常有效并提升了團隊協作能。
三、高校學生社團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化路徑——以學生社團工作坊為例
社團工作坊旨在推動社團規范化發展、加強各社團之間交流,進一步促進社團活動質量的提升。社團工作坊實現了社團傳遞傳幫帶作用,打破社團研討會室內交流的形式,針對學生社團的特點、發展規律,找出引導工作的發力點,完善分類精細化管理機制,建立管理指導單位、社團與指導老師間的交流平臺,使社團建設目標與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相統一。對于高校學生社團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優化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搭建教師指導平臺。邀請校團委老師、社團指導教師與學生社團負責人共同交流,分享經驗,提出建議和意見,搭建溝通平臺。促進研究生社團與本科生社團的交流,以及不同校區間社團活動的共同發展。
(二)同類社團資源互補。基于學生社團數量較多,社團數量龐大、管理難度高、自發性強的情況,學生社聯對社團統一分類,將同一性質的多個社團分為一類,方便管理。社團工作坊也成為實現同類社團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的新途徑,對同類社團堅持重點扶持、適當限制的方針,通過分類管理、重點扶持、資源互補,使得同類社團強強聯手,專業性和影響力得到提升。
(三)提升社團活動品質。社團工作坊為學生社團提供社團活動匯報與成果展示的平臺,學生社聯對同類別的社團活動進行合并,并以精品活動帶動非精品活動,提升社團活動的質量。社團活動的學術水平、科技含量也有所提高,還拓展出服務社會的功能,發展與完善第二課堂建設。
(四)打通溝通交流平臺。社團工作坊于每學期的固定時間舉辦,并開展室內論壇與室外論壇相結合的交流形式;增進各級負責人聯系,構筑溝通社團發展問題的平臺,完善組織體系和工作格局,促進社團的不斷建設與改革。
(五)制定科學發展規劃。校團委和學生社聯本著打造品牌、凝練特色思路為學校社團提供有力發展保障,通過社團工作坊創設促進社團科學發展的新模式,深化社團功能布局,完善社團管理體系,真正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到社團發展規劃中來。
社團工作坊促進高校加強對學生社團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視和支持,以集合討論、自由發言的形式提出存在問題并通過探討有效解決社團內部管理問題、社團之間的聯系與角色分工的問題以及校內社團對外的形象問題,以加強和規范高校學生社團管理,加強對學生社團的思想政治引導,提升社團活動的品味和層次,不斷深化學生社團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優化。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J].中國高等教育,2004(20).
[2]張耀燦,鄭永廷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室.思想政治工作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4]應飚,呂春鳳.扶持·引導·管理——浙江大學社團培育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