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世友 張寶玉 尹曉霞 劉貴超
摘要:把抗擊疫情中各條戰線涌現出來的優秀精神融入到中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中,豐富中職生工匠精神培養的內涵與時代要求,為經濟轉型升級培養高素質人才。本文從抗疫精神融入工匠精神培養的意義與途徑進行了探討,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抗疫精神;工匠精神;校企合作;實訓實習;校園文化
中職學校在培養學生工匠精神中,普遍存在不注重工匠精神內涵的拓展現象,沒有把當下優秀的中國抗疫精神融入到工匠精神培養中,工匠精神缺乏時代特征。存在忽視學生價值觀教育、品德教育、職業素養教育和心理素質教育的情形,致使學生綜合素質不能適應企業崗位需求,學生就業層次不高,不能成長為真正的大國工匠。
一、抗疫精神融入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的內容
1.培養學生德技并修的學習品質。把立德作為工匠精神培養的首要前提,教育學生加強道德修養,堅定理想信念,成為有理想、有素養、有本領的新時代技能人才。把醫護人員舍己為人的優秀精神,融入到學生工匠精神培養中,能夠啟迪學生心靈,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2.培養學生忠誠敬業的職業素養。忠誠敬業是職場人士需要具備的最基本的素養,也是學生贏得信任、實現個人發展的前提。把抗擊疫情中廣大基層干部忠誠敬業精神融入到學生工匠精神培養中,能夠給學生樹立榜樣,培養學生愛崗敬業、忠于職守的職業素養。
3.培養學生責任與擔當精神。中職學校作為培養一線技能人才的主陣地,要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與擔當意識,讓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真正成為國家的有用人才。把抗擊疫情中廣大科研工作者責任與擔當精神融入到學生工匠精神培養,能夠培養學生為家庭、為他人、為社會盡責任、敢擔當的意識。
4.培養學生團隊精神。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市場經濟的高度發展,團隊精神在現代社會中顯得越發重要。然而一些中職生集體觀念淡薄,缺乏與人合作的意識與能力,缺少團隊精神的培養。把抗擊疫情中廣大人民群眾眾志成城、守望相助的團隊精神融入到學生工匠精神培養中,能夠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的參與合作能力,幫助學生理解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使他們在競爭中學會欣賞他人、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與他人共享。
5.培養學生斗爭精神。當代中職生缺乏戰勝困難的勇氣,缺乏戰勝挫折的毅力,缺乏知難而上、堅韌不拔、持之以恒的奮斗精神。把抗擊疫情中敢于與困難斗爭、敢于勝利的斗爭精神融入到學生工匠精神培養,能夠激勵學生學會在艱苦的環境中磨煉自己的意志,堅定理想信念,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6.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中職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從一般一線操作工,向應用型、技術創新型的技能人才轉變,在專業建設中就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廣泛就業能力、崗位轉換能力、創新創業能力,以此來適應產業調整、崗位轉換、技能提升的需要。把疫情防控中的創新精神融入到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能夠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經濟發展提供創新型人才。
二、抗疫精神融入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的途徑
1.講好抗疫故事,弘揚抗疫精神
學校要引導學生堅定中國自信、凝聚中國力量,持續深化開展抗疫思政課系列工作,組織收看抗疫英雄報告等系列的抗疫宣講活動。通過講好抗疫故事,引導青少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培養高尚的英雄主義情懷。
學校要深入宣傳疫情防護中展現出來的優秀精神和先進人物事跡,引導學生自覺學習抗疫精神,做到內化入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導向,營造崇尚科學、崇尚英雄的氛圍,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敢于擔當的精神。
2.在實踐教學中把抗疫精神融入學生工匠精神培養
實踐教學不僅包括在校內實訓中心進行的實訓、實習,還包括社會實踐、企業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第二課堂活動等,它們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對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把抗疫精神教育融入實踐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吃苦耐勞、不怕挫折、不怕失敗的意志品質;培養學生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品質;培養學生相互溝通、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在校內實訓中心進行的實訓、實習,可以與專業課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引導學生發現和解決專業方面的疑難問題,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結合職業學校教學特點,把學習抗疫精神與專業技能練習、生產實習、技能比武等實踐活動結合進行,體現學習活動的實踐性,以優秀的抗疫精神引領學生的學習技能,做新時代合格的技能人才。
3.以校園文化促進抗疫精神融入學生工匠精神培養
校園文化對學生個人成長發揮著重要作用。中職學校抗疫精神融入學生工匠精神培養,必須重視校園文化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對學生的滲透作用。職業院校要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通過制作宣傳展板、圖片展覽等形式完善校園文化,開展國旗下講話、午會課、校園廣播等活動營造工匠文化氛圍。將抗疫精神融入學生工匠精神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總之,職業學校要把抗擊疫情中各條戰線涌現出來的優秀精神融入到中職生工匠精神的培養中,不斷提升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內涵,加強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高質量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潔.高職學生創新能力提升路徑[J].船舶職業教育,2016,4(01):53-57.
作者簡介:
董世友(1976年-),男,漢族,山東莒縣人,高級講師,本科,研究方向:服裝專業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