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輝明
摘要:文章通過挖掘民間故事,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欣賞民間小曲子,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參觀博物館,培養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開展民俗文化教育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和高雅的情趣。
關鍵詞:民俗文化;良好品德;培養策略
大力弘揚傳統文化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教學中,我們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民俗文化教育實踐活動,對學生的思想品德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具體做法如下。
一、挖掘民間故事,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
民間故事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由于地域不同,每個地方都有反映地域特色的民間傳說,民間傳說中包含豐富的思想和樸素的情感。要了解一個地方的民風民俗,民間傳說就是一扇窗口。在開展民俗文化教學活動中,教師鼓勵學生搜集民勤縣的民間故事。學生搜集了很多,其中影響較大的就是“蘇武牧羊的故事”。
蘇武牧羊之地究竟在哪里,史學界一直存在爭議,民勤人更愿意相信是在民勤,因為民勤縣有座“蘇武山”,山上有一座“蘇武廟”,蘇武山腳下有一個村子叫“羊路”,傳說是蘇武當年放羊經過的地方。當年蘇武在蘇武山上牧羊時,荒無人煙,缺衣少食,餓了就挖草根,掘老鼠洞找糧食。蘇武山現在已經成為民勤縣學生研學旅游基地之一。為了深入了解和學習蘇武精神,我們組織學生到蘇武山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傾聽講解員介紹“蘇武牧羊的故事”,回來后讓學生查閱相關資料,以“蘇武精神在民勤”“游蘇武山的感想”為話題寫自己的研學感受。學生在作文中充分表達了對蘇武“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十九年沒有放下代表漢朝的使節”精神的景仰,蘇武身上體現出的最鮮明的精神就是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另外,教師還指導學生編排了《蘇武忠魂映蘇山》地方特色劇,學生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表達了對蘇武精神的理解和學習。
二、欣賞民間小曲子,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
民間小曲子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地方都有反映地方特色的小曲子,如東北有二人轉,青海有花兒,安徽有黃梅戲等。民勤縣的特色小曲子有《小姑賢》《小放牛》《張連賣布》等。在過去,人們的文化生活比較單一,娛樂方式也非常有限,過年、過節最主要的娛樂方式就是唱小曲子,這些小曲子代代相傳,它包含民勤人樸素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起到了很好的文化傳播和道德教育的作用。
為了保護和傳承好民勤小曲子,各鄉鎮都組建了自己的戲曲表演隊,社區各街道也組建了街道戲曲表演隊。縣上宣傳部和文化館每年正月舉辦全縣小曲子表演擂臺賽,各鄉鎮和街道辦事處的表演隊在這里競相表演,大展風采,為全縣人民獻上豐盛的文藝盛宴。一些學生受到家長的言傳身教,也在假期參加村上的表演隊,學會了唱小曲子,在學校每年舉辦的校園藝術節上,學生自編自演民勤小曲子,深受觀眾的好評。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藝術才能,傳承了民間藝術;另一方面,是對學生很好的思想教育。
例如,《小姑賢》主要反映了如何正確處理婆媳之間的關系。婆媳關系歷來是家庭中難以處理的矛盾,這首小曲子講述了小姑子教育婆婆,使婆婆認識到自己對待兒媳的錯誤做法,一家人最終重歸于好的故事。小曲子通過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教給人們正確處理家庭矛盾的方法,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又如,《小放牛》主要描述的是在封建社會最底層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表達的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語言詼諧,曲調悠揚,動作生動夸張,充分展示了封建社會窮苦的勞動人民苦中作樂的一幕。觀看此劇,不僅了解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勞動人民苦難的生活,還學到了樂觀主義精神,學生會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學會樂觀面對困難。
三、參觀博物館,培養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民勤縣為了響應國家弘揚傳統文化的號召,結合民勤縣發展特色旅游的發展規劃,于2018年8月在民勤縣三雷鎮新陶村修建民勤鄉村記憶博物館。該館集藏品展示、情境體驗、民宿文化、文體活動、教育宣傳、旅游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突出展示民勤縣農耕文化和生產、生活歷史原貌。
該館成為民勤縣最受歡迎的旅游觀光勝地,老年人想去重溫過去的歷史,找回美好的回憶;年輕人總是以好奇的眼光看待過去的生活記憶。這里一年四季車水馬龍,人山人海,也被確定為民勤縣學生研學旅行的基地之一。
每年各學校都組織學生去鄉村記憶博物館開展研學旅行,學生的熱情很高,看得很認真,拍攝了大量的照片。每次研學旅行前,教師會布置相應的學習任務,回來寫觀后感,如“鄉村記憶博物館一日游”“游鄉村記憶博物館的感想”等。通過游覽觀看,學生對家鄉過去的歷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學生親自體驗了民勤縣過去的已經在社會上消失的傳統生產工具和設備,如獨輪車、木轱轆大車、馬拉皮車、手搖式水車、毛驢拉水車等;還看到了種植的已經滅失和瀕臨滅失的30余種農作物;觀看了早已消失的馬燈、織布機,自己織布做的粗衣服等生活用品。所有這些都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作文中表達了自己對民勤縣先輩們的敬仰和欽佩之情,以及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總之,在民俗文化教育活動中,教師應該積極探索,挖掘民俗文化的內涵,不斷地推陳出新,促進民俗文化對學生品德的培養與提高。
基金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課題——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民俗文化教育的實踐與研究(GS[2019]GHB1319)。
參考文獻:
[1]姜清基.民勤民俗[M].北京:團結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