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益謙
摘 要:大肌肉動作發展是幼兒擁有強健體格的關鍵。但目前的體育教學與移動性、操作性、穩定性的目標存在巨大差距,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教師在教學中對動作發展策略的運用。文章對3~6歲幼兒大肌肉動作發展的活動設計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強幼兒大肌肉動作發展的策略,以期增強幼兒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
關鍵詞:幼兒體育;動作發展;教學探討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5-09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25-0111-01
筆者運用大肌肉動作發展測試法(TGMD),圍繞移動性、操作性、穩定性三個效度,對不同年齡階段分組別(3~4歲、4~5歲、5~6歲,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兩組,樣本數量200)的體育動作進行評估和分析,最終發現,由于幼兒身體發育不完全,動作經驗不足和幼兒大肌肉動作發展呈現出移動性較弱、操作性不強等特點。這些還受到幼兒年齡、性別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但受制于幼兒體育的同質化教育,極大地限制了幼兒大肌肉動作發展延伸。
一、加強幼兒大肌肉動作發展的策略分析
(一)重視教學指導策略的運用
通過之前的調研,筆者發現,有指導策略組的水平明顯要高于傳統對照組。傳統幼兒體育教學,存在與幼兒動作發展無相關的指導策略或指導策略不能因時而異的問題,使得幼兒表現得不盡如人意。指導策略的核心就是讓幼兒能夠成為動作訓練的主角,這能有效提升幼兒對體育運動的激情投入。指導策略的重點在于遵循動作發展的順序、規律及特征,并且根據性別、年齡、現實情況及時調整。例如,教師應先向幼兒教授非移動性動作,非移動性動作較為簡單,它只涉及頭、四肢、臀等部位,并未發生空間的位移、身體重心的轉移。非移動性動作的訓練,可以有效地讓幼兒在此部分肢體中留下“動作記憶”,為接下來的移動性動作發展打下基礎。指導策略的關鍵在于差異化引導幫助,更換動作發展聯系。教師應在動作發展培訓中鼓勵幼兒樹立信心,根據幼兒年齡、性別的不同安排不同的訓練方式。
(二)注重教學的循序漸進
指導策略側重于肢體記憶的培養,讓幼兒明白自己的肢體構造,可以做什么運動,用反復的非移動性動作促進移動性動作的深化。而移動性動作相較于非移動性動作,更強調空間上的概念,對幼兒的身體機能、動作平衡性、穩定性、連續性有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教師循序漸進地開展動作發展教學,如先通過跑和前滑讓幼兒樹立最初的空間觀念,并借助最初在非移動性動作中建立的方向概念進行由面到空間的擴展。通過跳、爬、滾等不規則的曲線運動來拓展幼兒的動作思維,改善動作的平衡度,進而上升到運用道具,如作出拋物、接物等動作,最終完成連貫性的動作,上升為完整的打籃球運動。
(三)重視認知因素的刺激
研究表明,幼兒的感知能力培養一方面在于其不斷對世界的探索以獲得能力,另一方面在于成年人對其感知能力的刺激,這種刺激有動作,也有言語。這種雙重打擊,可以深層次地激發幼兒的動作回想與內心評估,有效糾正幼兒由于心智不成熟難以控制心神導致動作展現不佳的局面。所以在活動設計中教師應重視對幼兒認知因素的刺激。例如,在一個完整的運動模式中,幼兒需完成預備動作、跑、揚腿、踢球等連貫動作,有的幼兒就不能夠很好地完成這一系列動作,原因在于其動作控制并不到位,受到了注意力不專注的影響。因此,在這種連續動作中,教師應大聲告知幼兒相關動作細節和要領,對其發出動作指令,及時糾正動作,并且及時對幼兒進行鼓勵,使幼兒在與環境交互的過程中獲得更好的動作執行結果。
二、結語
教育不僅僅著眼于智育和德育,也應該立足于體育。3~6歲的幼兒正是體格發育、成長的關鍵階段,早期的動作發展對幼兒以后的運動思維意識和能力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要為幼兒的視、聽、感三方動力注入源泉,強化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助推終身全面發展,是教師應盡的義務。
參考文獻:
[1]王迎蘭.幼兒園教師培養與培訓的科學規劃——基于在實踐中落實《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思考[J].學前教育研究,2014(10):58-60.
[2]周興生,周毅,劉亞舉.構建 3~6 歲兒童動作教育中核心動作經驗內容體系的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6,36(3):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