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榮軍
摘要:古詩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古詩文教學存在著高能耗、低效率的問題,為了提升古詩文的教學質量,需要將漢字學知識應用到古詩文教學中。漢字學就是在遵循漢字結構規律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漢字以形表意的內在含義,幫助學生理解漢字及音、形、義間的聯系。漢字文化融人識字教學,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而且可以提升他們獨立識字的能力。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小學古詩文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應用策略,旨在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漢字學知識;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應用
古詩文中蘊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在文化歷史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學習古詩文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古典氣質,還能陶冶情操,開闊學生的眼界。但是,古詩文的學習離不開漢字學知識,漢字文化包括漢字的起源、演變、構形等基本規律,兩者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筆者認為只有弄清這些規律,并將它們融入課堂,才能達到理想的識字教學效果。因此,研究漢字學知識在小學古詩文教學中的應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小學古詩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受應試教育的思想束縛
在目前小學古詩文教學過程中,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的考試成績成為教師關注的重點,對于古詩文的教學也是按部就班地按照教學大綱進行,強調學生機械式地背誦和古詩文字詞的積累。而忽視了對古詩文中蘊含的情感和作者意圖的挖掘,與古詩文的教學宗旨和目標相違背,久而久之,勢必會影響古詩文的教學質量。
(二)教條式灌輸,忽視課堂互動
在目前小學古詩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沿用的依然還是教條式的教學方式,注重對知識的灌輸,缺乏課堂的互動及學生對教學的評價反饋。而缺乏互動的課堂必然是枯燥、乏味的,缺乏反饋的教學過程,教師無法發現自身的不足之處,也無法對創新教學模式指明方向。因此,教師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創新和完善理論體系,注重與學生的互動與評價反饋,進而促進教學方式的不斷改進。
二、漢字學知識在小學古詩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結合語境,隨文析字
詞義雖然是詞語的生命,但是如果詞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是毫無生命可言的。只有把詞語放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它才具有生命力,可以說,要想詞語具有詞義,必須依托于具體的語言環境,語言環境是獲取詞義的有效途徑。在小學古詩文教學過程中,漢字學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手段,它對詞語的解釋是隨語境而定的,也就是隨文析字。例如,在學習《長歌行》的內容時,像其中的“布”字根據語境應該解釋成給予的意思,“華”是同花的意思。在學習《憶江南》的內容時,全文是:“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結合語境其中的“江花”解釋為江中的浪花,“綠如藍”中的“如”字解釋為勝過的意思。如果單獨看其字,是無法將字與詞義聯系起來的。
(二)注重課后復習環節
注重課后復習環節也是漢字學知識在小學古詩文中應用的策略之一,課后復習尤其要注意重點復習易混淆的古詩文字詞和一詞多義的現象。教師可以將這些字詞歸納整合起來,然后進行集中解析。例如,在學習《敕勒歌》的內容時,全文僅27個字,卻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最后一句“風吹草低見牛羊”中的“見”字是學生容易混淆的詞,教師應重點解析,并讀準其音。另外,針對一詞多義的現象,教師應該從本源上尋找詞的意義,建立相應的詞義系統。通常情況下,之所以會出現一詞多義的現象,多半是對詞進行的引申,而引申意需要建立在本義的基礎上。早期造漢字時,也是根據詞義來構形的。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本義來追尋原始字形,通過體會造字意圖獲悉本義。同時,在以形索義的過程中,針對象形、會意、指事三類字可以直接感知其本義,對于一些形聲字則需要推敲和深入分析。
(三)注重課外資源的開發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語文教師應注重課外資源的開發,通過開展各種活動,增強小學生識字和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進而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漢字學知識在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應用,不僅需要教師充分利用課本知識深入挖掘漢字資源,還需挖掘與之有關聯的課外漢字學習資源,進而有效發揮漢字學知識的教育價值為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服務。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外開展猜字謎、對對聯等不同形式有關漢字學知識的活動,或是布置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的課外作業。像猜字謎,相信以小學生的個性特點會非常感興趣。因為,字謎對漢字的分析往往是站在文字學的角度進行的。如謎面為“四面都是山,山山都相連”,打一字,教師可以為學生預留一定的時間思考,然后揭曉謎底為田子,其解釋為四面都是山,“田”字四圍皆“山”,如“十”“圍”相連。像“石頭砸中皮”,謎底是破,即石+皮為破,這是完全符合聲旁和形旁的,非常生動形象。由此可見,教師在課外開展類似于這種活動,不僅可以加深對漢字學知識的理解,還有助于古詩文的學習。
三、結語
總而言之,漢字學知識在小學古詩文中的應用需遵循漢字的結構和使用規律,將其科學地轉化成教學資源,把漢字學的理論研究與古詩文教學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將漢字學的字形字義知識及其包含的生活、文化常識運用于古詩文教學的基礎積累、文意理解、文本探究、美點賞析等各個教學環節,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有助于夯實學生的文言基礎,提高學生的古詩文素養。作為古詩文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需要小學語文教師精通其內涵,實現漢字學知識和古詩文教學的完美結合,充分發揮漢字學的教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