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燕 孟昕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就是通過思想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隨著我國文化傳承與發展,如何利用文化自信的培養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已經引起教育者的關注,本文擬從文化自信概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和使命出發探討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基于二者關系提出具體的培育路徑,希望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施路徑拓展提供思路和建議。
關鍵詞:文化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施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19-0162-02
一、文化自信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一)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人們對于文化的優秀性認可體現,高度堅定的相信文化具有強大的包容性、吸納性等,而且可以在很長時間內保持特色性的發展,一個充滿了文化自信的人會對文化有一種敬畏之感,而且具有文化的自豪感,同時也認為文化能夠吸收其他文化成為更加先進的文化等。對于我國來說,文化自信是對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堅信、對中華民族文化的高度認可,對于中國未來發展前景的必然
憧憬。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與使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必然要開設的,其有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引導他們勇于擔當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思想的過程,讓很多認同由理論變得實踐,讓形式變成實質,讓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思想滲入內心,引導他們更好地學習和生活。總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則是利用各種寶貴教育資源、結合教育教學內容對大學生展開的思想引導和教育,促使其成為一個思想道德規范、文明行為、政治立場堅定的新時代大學生。
(三)借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就是通過知識的講授對其進行思想的引導,而幫助他們樹立文化自信就是其中重要內容之一,良好的文化自信可以助力他們更加愛國、更加熱愛學習和生活,下面則從兩個方面探討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1.文化自信賦予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精神食糧
大學生需要堅定理想才能向前發展,而文化自信則是其堅定理想的基礎,可以說文化自信助力信念的形成,文化自信也是支撐信念發揮作用的基礎。良好的文化自信則是其成長成才的必然土壤。大學生想要成長、成才則需要不斷的精神食糧,而文化自信則是最基礎的食糧之一,這種食糧更為可靠,更為基礎。可以給大學生精神上補鈣、充實,同時還關系到他們日后為人民服務的力度以及向著美好生活前進的動力。當代大學生需要文化自信的支撐來豐富自身的價值觀念,從而更好地實現自我提升。
2.當代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是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助推力
大學生是時代發展的引領者,是新思想的代表者,同時也是祖國未來發展的夢想擔當,是新時代最有活力和發展潛力的青年一代。他們畢業之后會分散到各個行業、各個角落,為了國家的發展做出自己貢獻,或許他們的工作性質不同、或許他們對于祖國的奉獻價值不同,但是都是為實現中國夢而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我國優秀的文化可以推動他們勇往直前,也可以讓他們更加明晰正義、道德以及國家發展,帶著這份榮耀與堅信去為中國夢的實現貢獻自身力量[1]。
二、培育文化自信與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聯系
文化自信以文化人,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育人,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二者在目標上有一致性,在過程上有重合性,在功能上有相通性,在內容、方式方法、作用方面存在不同,有互補性。
(一)相通性
從過程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自信的培養都屬于一個過程,二者之間是相互融合和作用的,堅定文化自信才可以更好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正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的過程。強調加強思想道德建設,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將文化自信寓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文化自信的培育過程中。
從功能上來看,二者共同發揮文化功能,可以促進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堅定文化自信可以更好地傳承中國傳統文化、革命文化,讓大學生鼓足勇氣去煥發新時代大學生的文化氣質,從而對我國民族文化進行宣揚和傳承。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圍繞著文化展開的教育活動,文化發展和傳承都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教育手段。
(二)互補性
首先,內容互補。文化自信是建立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上的,實現文化自信則是樹立大學生積極思想的基礎。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正如習近平強調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決定了大學生會成為什么人,是否會以我國民族文化為自豪。因此文化自信和思政教育二者在內容上是互補的,二者融合共同促進社會主義接班人,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
值觀。
其次,方式方法互補。文化自信強調對文化主體進行引導、溝通、宣傳,感染和喚醒文化主體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潛移默化的、自發的、由內而外的過程。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思想政治教育是借助于教學計劃、教學方法對大學生思想方面的引導方式,希望能夠實現學生自內而外的素質提升,將良好的思想品德注入成長成才過程中,最終實現大學生的全方位發展。一個注重思想感染,一個注重教育引導,二者方法互補互助,共同作用于大學生文化自信提升。
三、培育文化自信與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路徑探討
(一)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作用
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樹立文化自信都需要借助基層黨組織的正確領導,因此實施宣傳方式來提升基層黨組織作用的發揮,堅持黨的領導,讓學校、學院或者是普通教師都能夠對于文化宣揚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從而不斷地加強基層組織的頂層設計和統一籌劃。最終實現基層黨組織的正確領導,引領大學增強文化自信,實現積極生活、積極學習的
狀態[2]。
(二)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長效機制
1.教書育人
高校是知識和思想引導的重要場所,因此高校教育要堅持育人為本,將培養人才作為其使命,通過育人實現德育教育,實現教學效果。因此高校要堅持通過教書育人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充分理解我國傳統文化,景仰我們的傳統文化。這種方式需要建立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例如在某個章節、某個知識點中融入文化自信,或者是案例引導或者是概念講解,通過具體教學來提升教學效果十分關鍵。此外,優化思政課程的設置,將文化自信的提升融入課程當中,從而引導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
2.科研育人
高校科學研究院也是其價值發揮的一個重要路徑,因此如何將教學與科研進行融合,如何將育人與教學結合也是科研育人的重要探索課題。通過科學研究來探索培養大學文化自信的方式更為直接、高效,因此高校科研機構應當重視文化自信培養方面的研究,充分挖掘提升大學文化自信以及將大學生自信培養與高校思政課結合的路徑探索,可以引導大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文化自信的基本內容以及培養自身文化自信的路徑,利用科研力量來助力其文化自信感和自豪感,樹立一個正確的科研觀念。
3.實踐育人
文化自信的真正效果體現是需要借助理論和實踐的,或者說大學生是否具備一定的文化自信需要一定的檢驗和考驗。因此高校應當在思政課中注入更多的實踐活動,為其提供實踐場所,最終讓他們更加了解文化自信的內涵。例如,高校可以組織京劇欣賞活動、國畫鑒賞活動、傳統樂器展示活動等,讓他們更好地通過實踐來感受我國民族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從而實現文化自信育人的效果。
(三)從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角度
對于西方文化的適時適量借鑒是可取的,但是要堅持杜絕一些不良文化的侵襲。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值得全體人民驕傲的瑰寶,對于高校思政教育來說,應當堅持多元化的方式來宣傳和弘揚民族文化,樹立大學生的文化自信。例如,利用傳統節日來宣揚節日文化,將中國節日與中國精神緊密相連,讓大學生參與節日的過程中感受到中國文化的魅力。為了這種教育方式的系統性和連貫性,大學可以制定一些“文化日歷”,定期召開一些傳統節日,例如端午節包粽子、龍舟比賽等,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融入新時代大學生感興趣的元素,提升他們對于傳統文化的景仰和傳承之力,同時又可以與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緊密
相連[3]。
(四)從自媒體、新媒體的角度
自媒體、新媒體的發展給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提供兩個改革契機,對于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樹立也可以對此借力。嘗試構建網絡思想政治工作是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例如,微信、微博、抖音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消遣時光的重要途徑,因此可以將高校思政內容借助于上述平臺進行宣傳和講解。但是要注意,當代大學生排斥說教式的教育方式,他們喜歡互動、交流,因此高校思政教師可以利用新媒體的話語權來實現對國家價值觀念、民族文化的宣傳,借助于他們的思想動態, 幫助他們理解民族文化,引導他們發揚民族文化。此外,還可以制作一些卡通人物、微視頻、抖音視頻等,從中注入民族文化思想,引導他們正確的文化自信,增強文化的自豪感。最后,還要借助于自媒體、新媒體的力量引導他們熱愛自身民族文化,降低西方文化對其的侵蝕和不良影響。
四、結語
綜上可以看出,大學生作為新生代主力,對國家未來的經濟、政治、文化影響都十分重要,如何引導其樹立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為我國民族文化自豪是教育改革必然要考慮的因素。本文對于文化自信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性作用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幾點具體的助力路徑,希望對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一定參考。
參考文獻:
[1]姬曉鵬.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長效機制探討[J].花炮科技與市場,2020(2):127-128.
[2]滕蘇蘇,王韓雨.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3):52-54.
[3]孫明輝.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路徑探析[J].改革與開放,2020(9):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