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艷
【摘 ? 要】習作教學中,教師要強化支架意識。針對學生的特點,可嘗試通過程序性支架、情境性支架、圖表式支架、策略性支架,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顯化思維過程,為學生的習作架起思維之梯,助力學生達成習作要求,提升習作能力,培養其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思維過程;學習支架;習作教學
統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習作《我想對您說》要求學生以寫信的方式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愛,說說自己的心里話,促進學生更好地與父母溝通、相處。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舐犢情深”,語文要素是“體會作者描寫的場景、細節中蘊含的情感”,習作與單元主題、口語交際的內容緊密關聯,貼近生活。
本單元習作有三個要求:一是選材的要求,要指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選材。二是表達的要求,要做到尊重父母,語氣恰當。三是提出關于寄送信件的建議。其中第一、二個要求是本次習作的重點和難點。教師應使學生的習作做到“言之有物”和“言之有理”,從而達成“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的目標。
五年級學生的生活經歷已經為他們提供了寫作素材。但是對他們而言,把繁雜的經歷和經驗提取梳理成具體明確的習作思路,并進行恰當表達,是有一定難度的。如何讓學生把習作的思維過程更加直觀、形象地呈現出來,是教學的關鍵環節。學習支架是激發學習興趣,嵌入、整合寫作知識和技巧的顯性的學習支持系統,是在學生的現有水平與潛在發展水平之間搭建的“腳手架”。為此,筆者嘗試通過各類學習支架,再現“習作思維過程”,助力學生達成此次習作要求,提升習作能力。
一、設計程序性支架,展開學習
“程序性支架”即為學生指引學習道路,提供各種活動的行動指南,往往以流程單的形式呈現。有了程序性支架的輔助,學生就會知道一步一步該怎么做。所以,上課伊始,教師出示了這樣一份流程單。
1.明確選材范圍:完成“愛的留言條”和“笑臉哭臉圖表”,明確此次習作的選材范圍,確定自己要寫哪些方面。
2.聚焦具體事例:自主回憶留言條以及表格中填寫的相關事例,選擇印象最深的事例。
3.聚焦細節場景:和組內同學交流,分享印象最深的場景或細節,談談當時的感受。
4.學生自主寫作。
5.展示評價:以“讀信人”的身份參加“見字如面”朗誦會,在展示交流中進行評價。
6.修改習作。謄寫并寄出信件。
這份流程單幫助學生充分展開學習過程,從整體上構思習作,支持學生的持續性學習行為。
二、創設情境性支架,激發情感
學生寫作文,首先要有言語表達沖動。這樣的沖動必然來自他們迸發的情感。教師一定要創設真實的寫作情境,讓學生知道為誰寫和為何寫。此次習作主題是向父母說說心里話,激發情感就顯得更為重要了。情境的創設成了誘發學生言語沖動的一個重要路徑。
課堂上,教師模仿大型書信朗讀節目《見字如面》,創設學習情境。
師:同學們,大家請看大屏幕。(播放《見字如面》片段)看后,你們有什么想說的?
(生發表想法)
師:同學們都夸了自己的爸爸媽媽,那有沒有同學想“吐槽”一下自己的爸爸媽媽?可以把老師當成你們的爸爸媽媽。
(生發言)
師:那你們想不想也來舉行一場屬于我們的“見字如面”朗誦會?給爸爸媽媽寫一封信,對他們說出我們的心里話。
生(異口同聲):想!
創設情境性支架,讓習作有了依托,凸顯了它的工具性和實用價值,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表達欲望。通過音樂、朗讀節目等媒介,學生喚起了對父母的回憶,甚至到了一種“不吐不快”的地步,為習作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礎。
到了習作展示環節,教師可以繼續依托情境性支架,讓學生的真情自然流露。
師:504班“見字如面”書信朗讀節目正式開始。首先,有請第一位讀信人:小蕊。
(現場連線小蕊的媽媽,小蕊開始讀信)
媽媽:謝謝你!小蕊。以后媽媽一定會多抽出時間來陪你,我們一家三口一起去放風箏,一起去旅游……
(小蕊和媽媽已經熱淚盈眶,其他學生也迫不及待地想進行分享……)
師:現場我們不可能做到讓每位同學都和父母連線讀信。老師建議,我們可以先小組內交流,聽聽同學的意見,再好好修改,最后把信件寄給爸爸媽媽。相信爸爸媽媽一定很開心,你們也能收到回信。
學生都很興奮,互相朗讀信件,并認真修改?!靶薷摹杯h節完美融于情境。用情境性支架貫穿整堂課,能持續激發學生的表達熱情,凸顯了習作教學的情感性、實用性。
三、搭建圖表式支架,指導選材
光有言語沖動是不行的,習作教學離不開教師的教。本次習作的一個重點就是指導選材。這個環節,教師可以嘗試為學生搭建圖表式支架,即通過導學單、圖畫、表格等幫助學生將看不見、摸不著的思考過程直觀地呈現出來。
基于教材,此次習作可以從三個方面與父母溝通,分別是:回憶與父母之間難忘的事,表達對父母的愛;表達對某些事情的不同看法;給父母提建議。針對這三個方面,教學時提供“愛的留言條”“表情圖表”,能很好地幫助學生選材,使其聚焦習作中的主要事例。
(一)表達對父母的愛
在書寫這張留言條時,學生感受到雖然爸爸媽媽對自己傾注了無限的愛,但他們也許并不完全了解正在成長的自己?!皨寢專隳懿荒懿灰煸谖颐媲疤岣舯诘膶W霸”“媽媽,我可不可以不用參加那么多補習班”“爸爸,我多希望您能像對待弟弟一樣對待我”……留言條給了學生一個傾訴的空間。教師隨機引導,如“你知道媽媽讓你參加這么多補習班的目的是什么嗎”,讓學生明白媽媽的出發點是好的,只是做法上欠妥。教師繼續引導學生:“所以,我們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媽媽,并且讓媽媽知道,即使少上幾個補習班,成績一樣不會受影響。相信只要好好溝通,媽媽能接受的。”這樣的引導,讓學生明白了此次習作還能和父母針對同一事件發表不同的看法,進行溝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