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燕
摘 ? 要: 隨著江蘇自主命題的落幕,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新教材的全面推廣,全國高考統一命題勢在必行。高考命題指導思想及命題形式的變化,必然導致高考詩歌鑒賞文本解讀思路的變化。只有在高中教學和考試中明確這些變化,相應改變文本解讀的思路,掌握必要的解題技巧,才能提高復習效率和適應考試的能力。
關鍵詞: 新高考 ? 詩歌鑒賞 ? 文本解讀 ? 思路 ? 技巧
清代詩歌評論家厲志說:“詩到極勝,非第不求人解,亦并不求己解。豈己真不解耶?非解所能解耳。”[1]意思是說最精妙的詩歌,不僅不企求他人能夠理解,而且不企求自己能夠理解。并不是說自己確實不能理解,而是說信筆寫來,靈感泉涌,作者的情感已經不受自己控制,發乎情,成于詩;詩歌創作的這一特點正是解讀古典詩歌的鑰匙。厲志先生的這一論斷,既指出了古典詩歌解讀之難點又點明了古典詩歌解讀的路徑。
江蘇高考一直重視詩歌鑒賞的考查,多年來形成了自己的選材特點和命題風格。江蘇的老師和考生早已熟悉了江蘇高考詩歌解讀的思路和技巧,教學和復習駕輕就熟。但是,隨著2017年新課程標準的實施,2020年秋季新教材的全面使用,以及國家考試院的統一命題,古典詩歌文本解讀的思路將發生相應的變化。
一、命題指導思想的變化
江蘇高考命題,在古典詩歌的選擇上追求至臻品質,文本非唐詩宋詞不選。所選詩詞多為時代典范作品或詩人代表作品,時代特征鮮明,詩人風格突出。只要掌握了重點詩人、代表作品,就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為考生解讀詩歌文本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全國高考卷在選材上更靈活,從《詩經》到漢魏六朝的樂府民歌、文人詩,從唐詩宋詞再到明清詩歌及近現代作品都有覆蓋,體裁、題材、風格紛繁蕪雜,各具特色;表現手法更是變化豐富、異彩紛呈,考生解讀文本需要的知識儲備大大增加。在命題立意上,江蘇卷命題者特別關注的是人文情懷。在詩歌解讀上注重以人為中心,更關注“人”“人”的生活境遇,“人”的內心感受,“人”的精神體驗。在命題者看來:“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2]“大抵可以概括中國文化中‘啟蒙的方式和目標,即先以詩來感發人的情感,再使經過升華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情感表現于外,由情感人變為行為舉止‘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社會人,最終成為擁有音樂精神——得天地人神之大和的‘盡善盡美的道德人”[3]。因此,江蘇卷的命題者更愿意在命題中突出語文的“人文性”,探究詩歌背后“人”的情感、性格和人文價值,借助高考命題實現自己的人文理想。全國卷的命題更加忠實于《考試大綱》。《2019年普遇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將“文化素質的要求”變化為“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要求”,更加突出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強調高考對平時語文教學的引導作用,突出語文在弘揚核心價值觀,引導青少年健康成長,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實意義。隨著江蘇高考融入全國高考,命題理念的變化,必然帶來選材、設問角度的變化,因此詩歌文本解讀的思路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二、命題設問方式的變化
詩歌鑒賞,江蘇高考的命題和全國統一命題,首先在題型上是不盡相同的。同一首詩歌,江蘇卷和全國卷的設題方式是有區別的。下面我們以王安石的《愁臺》為例。
愁 ? 臺
王安石
頹垣斷塹有平沙,老木荒榛八九家。
河勢東南吹地坼,天形西北倚城斜。
傾壺語罷還登眺,岸幘詩成卻嘆嗟。
萬事因循今白發,一年容易即黃花。
江蘇卷設題方式: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
1.本詩前兩聯寫景有何特色?請簡要分析。(6分)
2.詩歌題為“愁臺”,詩中抒寫了詩人那些愁情?請簡要概括。(5分)
全國卷設題方式:
1.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歌題為“愁臺”,無論是寫景還是敘事,處處籠罩著濃濃的愁苦之情。
B.首聯寫景運用的白描的手法,簡筆勾勒,構造了一幅蒼涼衰敗的山居圖。
C.頷聯運用對比和側面描寫的手法,突出了黃河的深廣和愁臺地勢之高峻。
D.“岸幘”是推起頭巾,露出前額的意思。形容態度灑脫,衣著簡率不拘。
2.詩的尾聯有什么含意?寄托了詩人的那些情感?
由以上對比可以看出,江蘇高考詩歌鑒賞的命題雖歷經多次變化,但考查一直堅持以主觀題的形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賞析能力的同時,注重語言表達能力的考查。全國卷第一道題為客觀題,四個選項可以從文學文化常識的識記、詩歌內容的理解、詩歌的結構及表現手法的解讀等角度設置,考查角度多變,涉及知識點廣泛,考生必須根據選項的內容進行綜合判斷,雖然減少了文字表達的分量,但考查的覆蓋面廣,思維的含量大,需要的知識儲備多,難度大大增加;第二題為主觀題,考查詩歌內容的理解及表現手法賞析,考查的能力要求更廣泛、更全面。不是停留在表現手法的認知和情感的體驗,更注重結合詩歌內容作具體的闡釋和對作者情感的追本溯源,考查更具體和豐富。總之,全國卷的考查突出一個“全”,而江蘇卷則專注于一個“透”。因此,相對于江蘇卷,全國卷必須對文本進行全方位的解讀。我們在解讀詩歌的過程中要特別關注命題方式的變化。
三、詩歌解讀思路的變化
詩歌鑒賞命題指導思想的變化和命題方式的變化,必然帶來詩歌解讀思路的變化。這些變化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1.關注詩歌體裁的分類及不同體裁的形式特點、不同的時代特征和表現手法的特點。
全國卷詩歌的選材不受時代限制,從《詩經》到清詩乃至近現代詩歌都在考查之列,考生首先要快速辨認時代、體裁及特點,準確定位,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一代有一代之文學,中國詩歌的長河更是源流浩繁。要準確地解讀不同時代、不同體裁、不同詩人的作品,離不開平時的學習和積累。因此,平時教學既要重視點的突破,又要善于連點成線,由線而面,聚沙成塔。豐厚的知識積累是解讀詩歌文本的基礎,離開了知識的儲備,談解讀能力的提高都是海市蜃樓。其次要總結規律,觸類旁通。盡管中國古典詩歌的體裁、內容和表現手法變化紛繁,但一以貫之的文化傳統,循序漸進的文化流變,時代精神的濫觴和勃發,自有規律。注重規律的發現和歸結,學習和復習就能事半功倍。正如清代學者李兆洛所言:“夫氣有厚薄,天為之也;學有純駁,人為之也;體格有變遷,人與天參焉者也;義理無殊途,天與人合焉者也。得其厚薄純雜之故,則于其體格之變,可以知世焉;于其義理之無殊,可以知文焉。”[4]讀文如此,讀詩亦如此。
融入詩人時代,體察詩人境遇,感悟詩人情懷,走進詩人的靈魂是解讀詩歌的鑰匙。寫詩是戴著鐐銬的舞蹈,詩歌既是詩人精神的產物又是時代的產物,沒有一個詩人能掙脫自己的時代。所有的詩作總會烙上時代的印記。時代和風格是一對孿生姐妹。“‘詩關氣運,此語誠然。固不特周召+、鄭衛,皎然可辨也。漢世渾厚高古,魏國雄俊秀發,兩晉平典風麗,六代富艷綺靡。漢稱東都,魏首建安。太康、永嘉,體分二軸。宋、齊、梁、陳,氣出一機。精鑒詳評,自然可別”[5]。詩歌既有個人的風格,又烙上了時代的烙印,不同的體裁有著不同的寫作規范和審美追求,體裁的特點是鑒賞詩歌不可逾越的門檻。辨體裁、辨時代、辨風格是鑒賞詩歌的第一步。
2.關注客觀題的解題技巧及對理解詩歌的作用。
全國卷詩歌鑒賞第一道題為客觀題,選項是對文本的轉換表達,答題過程中一定要回到文本,注重選項與文本的比較,轉換的角度、表述的范圍、語言的準確都要認真推敲,方能準確判斷。我們以《愁臺》第一題為例。C項為錯誤選項。如何辨別呢?頷聯寫景,上聯寫“河勢”,下聯寫“天形”,一個突出其深,一個突出其廣,共同表現河天的廣闊雄渾的氣勢,為工整的正對,修辭上應屬夸張,當然不是對比。所以選C。我們判斷出C項的錯誤,改正后,四個選項都成為詩歌的最好注解,這樣除了詩歌文本以外,四個選項都可以為我們讀懂詩歌,完成第二題提供幫助。
江蘇卷的情感題往往注重概括,需要考生在逐聯理解的基礎上逐聯概括,整合作答。全國卷為降低難度,往往把問題分解,由淺入深,提供解決問題的津梁。還以《愁臺》為例。尾聯“萬事因循今白發,一年容易即黃花”是說“所有的事情還是老樣子,可是如今我的頭發已經白了;時間過得真快,一年不知不覺又到了重陽”。意思明白了,作者的情感就出來了:王安石胸懷大志,矢志改革,但遭既得利益者反對,無奈失敗。今年事已高,夙愿未成,心有不甘,怎能不心懷凄愴。因此,考生在解題時只要順著命題者的思路由表及里、深入挖掘,答案就水到渠成了。
3.主觀題解答由程式化到個性化的轉變。
江蘇高考詩歌鑒賞的命題角度比較宏大,注重對詩歌的整體理解和全面解讀。題干設置往往較為籠統,指向比較豐富。原因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所選詩歌文本境界開闊,內涵豐富,底蘊深厚;二是文本藝術高妙,手法繁富,變化多姿;三是為降低難度,給考生多角度思考和答題的機會,同時讓真正有才華的考生脫穎而出。從答題技巧的角度就形成了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探究情感主旨和揭示手法,具體闡釋,明確效果的答題程式,題型相對穩定,答題也缺少變化,很多考生已經逐漸習慣這種答題模式。全國高考由于選材的多樣化,決定了考查角度的多樣化,因此答題很難有所謂的規律可循,個性化的特征較為明顯。詩歌鑒賞的復習和考試必須明白這些變化,有的放矢,全面覆蓋,才能提高效率,減少疏漏。
全國卷詩歌鑒賞的命題更注重應知應會的常識考查和對具體內容的分析。詩歌鑒賞的設問切口較小,有時就是一個簡單的作家作品或文學文化常識,有時就是一個修辭手法表現手法的辨識。表達特色的賞析常常明確方法技巧,要求結合詩歌作具體的分析,難度不大,但要求具體,考生往往失之于籠統。
全國卷命題示例2:
和劉道原詠史
蘇軾
仲尼憂世接輿狂,臧谷雖殊竟兩亡。
吳客漫陳豪士賦,桓侯初笑越人方。
名高不朽終安用,日飲無何計亦良。
獨掩陳編吊興廢,窗前山雨夜浪浪。
2.這是一首詠史詩,詩中大量運用典故,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其作用。
細讀全詩,大意是:孔仲尼總是擔憂世道,接輿卻是狂放不羈的心態,臧和谷兩人雖然離開放羊的地點的理由不同最后都失去羊。吳國人陸機狂放下筆寫下了豪士賦,齊桓公剛開始不相信扁鵲的醫術。奮力立功建言博得名聲不朽最終又有什么用,還不如每日在家飲酒茍且安居來得好。自己闔上史書憑吊古往今來的興起和滅亡,才聽見窗外傳來的浪浪滔滔的山雨聲。
蘇軾挑燈夜讀,從仲尼、接輿、臧谷等人各種不同的處世態度上,得出了“名高不朽終安用,日飲無何計亦良”的結論。當他掩上史書,才注意到窗外傳來的浪浪滔滔的山雨聲。最后“獨掩陳編吊興廢,窗前山雨夜浪浪”一句,既寫出了由讀史回到現實的感受,又是讀者聯想、深思的中介,還表現了超然物外的心境。
由于學生平時缺少積累,對文中典故所知寥寥,又怎能讀懂其中的內涵呢?縱使了解相關的典故,如果忽略語境,不能和蘇軾的人生際遇和處世哲學相融合,那么同樣無法品味其中的要義。積累與融通是正確解讀的基礎。
清代學者魏際瑞在《伯子論文》中把詩文的大意大勢比著霧中之山,惝愰迷離。用它比喻全國高考詩歌鑒賞題同樣不失為精妙的比喻。然而,在詩歌教學和考試中,只要我們順應變化,改換思路,找準入口,掌握方法,自然就會峰回路轉、柳暗花明。
參考文獻:
[1]厲志.白華山人詩說[M].浙江:厲學潮,1883.
[2]孔子.論語·泰伯[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7.
[3]駱冬青.形而放學——美學新解[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4]李兆洛.駢體文鈔(自序)[M].上海:合河唐氏,1878.
[5]田藝蘅.香宇詩談[M].杭州:宛委山堂,1646.
[6]教育部考試中心.2019年普遇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