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靜
摘 ? 要: 在初中音樂課堂中,教師教授音樂知識時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導致課堂教學內容不夠新穎,無法激發(fā)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歌唱能力無法得到有效提高,更難以培養(yǎng)音樂素養(yǎng)。對學生未來音樂道路的發(fā)展起到了阻礙作用,導致學校的音樂教學目標難以實現。本文針對初中音樂課堂在歌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積極探尋有效提高學生歌唱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 初中音樂 ? 課堂教學 ? 歌唱能力
縱觀我國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由于學生學習任務繁重,大多將學習精力全部集中在數學、語文、英語等重點學科上,對音樂學科的重視程度不足。而且教師缺乏對音樂教學的創(chuàng)新,導致音樂課堂教學方式方法過于陳舊,無法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造成學生的歌唱能力薄弱。學生歌唱能力不足,音樂審美能力自然得不到提高,不利于學生全面素質提高,導致學校音樂教學目標難以實現。因此,急需尋找有效的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歌唱能力,使學生具備音樂素養(yǎng)和音樂審美。
一、初中音樂課堂中歌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缺乏對歌唱教學的興趣
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學生普遍缺乏歌唱學習的興趣。導致學生出現這樣表現的因素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學生對音樂基礎知識比較缺乏,沒有掌握有效的樂理知識、發(fā)聲技巧等,在課堂教學中只能演唱簡單的音樂曲目,一旦遇到難的曲目,就無法演唱,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第二,初中學生學習任務中,文化課占據了大部分的學習時間,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希望學生努力提高文化課成績,因此學生的學習精力都被文化課占據,缺少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更難以使音樂學習興趣得到提高。很多學生為了抓緊時間學習文化課,在音樂課上復習文化功課,或者教師直接用文化課或自習課取代音樂課,這在初中學校屢見不鮮。第三,學生雖然對歌唱教學有興趣,但由于教師不重視對學生個性的培養(yǎng),采取千篇一律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音樂特長難以得到發(fā)揮,久而久之,失去學習音樂歌唱知識的興趣。
(二)學校教師忽視音樂歌唱教學的重要性
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歌唱教學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歌唱的基礎知識和演唱技巧是培養(yǎng)學生音樂能力的重要內容。但因為一些教師不注重歌唱教學部分,在音樂課堂中一直采取陳舊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只是簡單地為學生演唱曲目,而沒有深入講授樂理知識和演唱技法,導致課堂氛圍嚴肅無趣味性,學生只能被動學習,既不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又難以提高學生的歌唱能力演唱技巧,學生對音樂歌唱教學的學習興趣就會逐漸磨滅。可見,當教師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忽視了歌唱教學的重要性后,不能做到對音樂教學的創(chuàng)新,無法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學習熱情,更無法實現學校音樂教學的目標。
(三)傳統音樂教學的理念和方法難以滿足當前的需要
在新課程改革下,中學音樂教學應逐漸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fā)展,對學生學習音樂知識形成了阻礙,應該進行轉變和創(chuàng)新。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是教師以自己為中心,將音樂知識硬性灌輸給學生,導致學生難以真正接受音樂知識,難以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更難以在實際的音樂演唱中發(fā)揮能力。因此,傳統的音樂教學理念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在音樂方面的洞察力,限制了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而且單一的教學方法不利于學校教學目標的實現,影響了音樂課堂教學效果。因此,必須對傳統音樂教學理念和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特別是歌唱教學方式方法的創(chuàng)新。
二、初中音樂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歌唱能力的相關策略
(一)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手段
初中音樂教學能夠使學生感受音樂的美好,提高音樂素養(yǎng)。特別是音樂歌唱教學,可以讓學生將學習的音樂知識與歌唱實踐相結合,充分發(fā)揮音樂技巧,演繹出優(yōu)美的音樂旋律。但傳統的音樂教學方法過于陳舊,教學模式固定、呆板,無論是什么樣的曲目,都用同樣的方法開展教學,不能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不同魅力,降低了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和效率。音樂教學不應該如此死板乏味,而應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
在傳統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硬性將音樂演唱知識講授給學生,學生死記硬背,沒有在教學中感受到音樂的情感和內涵,固定的教學模式令課堂教學缺乏引人入勝的情境與氛圍,更缺乏趣味性與真情實感,無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與激情。教師應該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引入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音樂歌唱教學中,同教師進行有效互動,激發(fā)學生對歌唱教學的興趣,從而促進個性化發(fā)展。如在學習《七子之歌》時,可以讓學生分組收集有關澳門回歸的知識內容,并用多媒體等教學方法演示,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增進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在教學生《唱臉譜》時,老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查找關于臉譜的知識,收集各種臉譜的畫面,在演唱中更能體味不同臉譜所代表的人物性情,激發(fā)學生的演唱熱情。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運用多種音樂器材,為學生歌唱提供伴奏,幫助學生掌握樂曲韻律,提高演唱能力。
(二)在音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音樂興趣
興趣是激發(fā)學習欲望的重要動力,學生只有培養(yǎng)出學習興趣,才能調動學習積極性。音樂歌唱教學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引起學生對音樂的向往,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的欲望。學生對音樂歌唱的興趣不是簡單的想法,需要教師的持續(xù)引導和學生長時間的堅持,才能使興趣得到有效培養(yǎng)。音樂教學并不是培養(yǎng)音樂家,在課堂教學中不能生硬地傳授音樂知識和技巧,而應增強音樂教學的趣味性,使音樂教學成為藝術活動,塑造完整的音樂藝術形象,讓學生欣賞音樂的過程中不斷與音樂產生共鳴,提高對藝術的感染力和親和力,培養(yǎng)對音樂藝術和美感的興趣。如果音樂教學缺乏趣味,就會同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不符,無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更難以讓學生掌握復雜高深的音樂技巧??梢?,激發(fā)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是非常有必要的,音樂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接近音樂、親近音樂,慢慢掌握音樂藝術的理念、知識、技巧等,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
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發(fā)揮引導作用,使學生作為課堂主體,幫助學生融入課堂中,一起交流互動,加深對音樂的感受。教師可以改進教學方式,如讓學生分組進行歌曲演唱比賽、根據音樂伴奏邊唱歌邊跳舞等,使學生在熱烈的教學氛圍中觀察和欣賞音樂,刺激感官,從而發(fā)揮想象力,對音樂產生更深刻的感悟。通過激發(fā)學生對音樂歌唱教學的興趣,讓學生更踴躍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積極同教師展開交流,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有利于學生歌唱能力的培養(yǎng)。
(三)傳授豐富的音樂基礎知識和樂理知識
要想提高初中生的歌唱能力,教師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應采用高效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對音樂歌唱的興趣,使學生掌握扎實的音樂基礎知識,學會基礎樂理知識,能夠進行視唱練耳,對曲式內容進行合理分析等。能夠識譜是學生培養(yǎng)歌唱能力的第一步。樂譜中的節(jié)拍、曲調、時值等都需要學生理解和掌握,這也是學生通過樂譜進行演唱的重要基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對國內外著名的作曲家及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系統講解,使學生在理解樂曲的背景知識后融入當時的創(chuàng)作情境,并加入對音樂的理解,以飽滿的情感歌唱,讓情感得到抒發(fā)。音樂基礎知識的學習是枯燥的,學生可能會感覺到乏味,教師就要通過合理的演唱實踐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后,自然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對音樂基礎知識的掌握也會更加扎實。
(四)使學生形成標準的歌唱姿勢
要想發(fā)出優(yōu)美動聽的歌聲,不僅要掌握歌唱的技巧,而且要形成標準的歌唱姿勢。人的身體如果保持良好的協調性,就可以讓發(fā)聲器官發(fā)出優(yōu)美的歌聲;如果歌唱姿勢不標準,如躺著、趴著唱歌,就會對發(fā)聲器官產生擠壓、抑制,唱出的歌曲就會受到干擾,顯得聲音不夠和諧。一些學生認為歌唱同身體姿勢的關系并不密切,只要具備歌唱技巧就可以了,沒有保持標準歌唱姿勢。這樣的看法是不正確的。唱歌時搖搖晃晃、勾背彎腰等,都是不良的唱歌習慣,同唱歌的生理運動規(guī)律不符,會對歌唱的質量造成極大的影響。因此,教師應該在具體教學中幫助學生形成標準的歌唱姿勢,改正錯誤的歌唱習慣,才能提高歌唱質量,使歌唱能力得到有效培養(yǎng)。
(五)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發(fā)聲方法
當學生掌握了正確的歌唱姿勢后,教師還應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發(fā)聲方法。聲音是通過發(fā)聲器官產生和發(fā)出的,當學生掌握了正確的發(fā)聲方法后,才能在歌唱中有效利用發(fā)聲器官,結合相應的歌唱技巧,演繹出優(yōu)美的歌曲。因此,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礎的樂理知識,還要讓學生了解發(fā)聲的原理。課上,教師幫助學生理解口腔的內部構造,哪些部位在什么時候對發(fā)聲有作用;還要讓學生明白聲帶的振動原理,是氣流通過口腔、胸腔、腹腔等引發(fā)聲帶振動,然后傳出口鼻形成洪亮的聲音。由于身體各個腔體產生共鳴,導致聲音的音質、音色等極具變化,使歌唱或高亢激昂,或柔美動聽。
教師應該帶領學生一起進行發(fā)聲練習,觀察學生在發(fā)聲時姿勢、動作是否準確,并幫助學生做合理的糾正。還可以利用視頻、音頻等幫助學生認識具體發(fā)聲部位的變化,養(yǎng)成良好的發(fā)聲習慣,對歌唱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幫助。
(六)幫助學生掌握音樂歌唱的特征規(guī)律
每首音樂都有獨有的韻律,歌唱后,這種韻律得到展現,表達出樂曲獨特的韻味。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為課堂主導,缺乏和學生的有效溝通,對不同風格音樂的演唱幾乎大同小異,導致學生在課堂欣賞音樂時無法掌握音樂的特征規(guī)律,不能有效提高音樂歌唱能力。因此,教師應對教學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對音樂的創(chuàng)作背景、情感內容等進行分析,深入挖掘音樂的內在情感,使音樂歌唱更具韻味。教師可以為學生做示范,讓學生從教師的歌聲中感受音樂曲目特有的節(jié)奏、節(jié)拍等,把握音樂的特征規(guī)律,為自己能夠獨立且韻味十足地歌唱奠定基礎。
(七)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想象思維能力
音樂不同于文字,因為文字能夠將概念和思維具體化,使人能夠理解得更深刻。但音樂表現的是抽象化的形象,需要人們利用感知感受和聯想,達成共識或共鳴。在音樂教學中,教師需要通過相應的音樂實踐提升學生的視覺、聽覺,幫助學生建立對音樂藝術形象的想象和聯想,使他們的思維變得活躍起來。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循環(huán)播放樂曲,使學生對音樂不斷加深感受,還可以播放不同的曲目,形成風格上的差異,讓學生的思維在不同曲風中變換,從而激發(fā)他們對音樂的感受力,培養(yǎng)對音樂的想象思維能力。
(八)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欣賞與審美能力
開展音樂教學,能夠強化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使學生逐漸融入音樂藝術氛圍中,提高音樂欣賞和審美能力。音樂欣賞能力和審美能力能夠讓學生從音樂曲目中深入挖掘音樂的豐富情感,同時融入對音樂的理解,為演繹音樂提供幫助。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對教學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不僅要為學生演奏教材中的音樂曲目,還要在課堂上引入更多課本之外的音樂曲目,讓學生欣賞不同風格的音樂,拓寬對音樂的認知和理解。教師還要結合實際教學情況,采取視頻、音頻教學,鼓勵學生交流互動,在欣賞音樂過程中總結對音樂曲目的見解,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要求教師掌握豐富的音樂知識和專業(yè)的教學技巧,通過有效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產生影響,培養(yǎng)他們的音樂欣賞和審美能力。
三、結語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初中音樂課堂教學應做出有效的改變,教師通過探索和總結經驗,尋找出有效培養(yǎng)學生歌唱能力的策略,激發(fā)學生對學習音樂歌唱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音樂課堂學習中同教師展開積極互動,提高音樂素養(yǎng)和審美水平。只有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在音樂世界中探尋到更美好的事物,這對他們未來發(fā)展是非常有利的,能夠有效實現學校音樂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李慧.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歌唱能力[J].年輕人,2019(32):190.
[2]李小清.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歌唱能力的策略[J].好家長,2019(34):29.
[3]李建良.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歌唱能力的策略[J].黃河之聲,2018(23):88.
[4]譚玉冰.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歌唱能力的有效策略和方法[J].藝術評鑒,2018(10):101-102.
[5]梁美姿.淺談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歌唱能力的策略[J].信息周刊,2018(28):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