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
摘 要:在數學學科教學中滲透原生態教育理念,教師要從更多的方向做出積極努力,為學生提供適合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文章作者認為,圍繞教材打開研讀思維、圍繞生本開展教學設計、圍繞實踐優化教學手段,都能夠為學生帶來更多的學習啟迪。教師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滲透原生態教育意識,讓學生自然進入生活化、平民化、實用化學習體驗活動之中,建立完善的數學認知體系。
關鍵詞:初中數學;原生態教育;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4-29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27-0061-02
原生態是指自然界最初的、最原始的狀態,而原生態教育則是指最本真的施教行為,體現在數學學科教學中,便是對教材解讀的生活化、對教學設計的平民化、對教學實踐處理和應對的實用化。數學教師需要建立原生態教育理念,適時摒棄一些浮躁的“花架子”,為學生創設更自然、更和諧、更實惠的學習課堂,讓學生在最真實的環境中建立學科認知基礎。教師圍繞教材打開研讀思維、圍繞生本開展教學設計、圍繞實踐優化施教手段,都能夠順利創設原生態數學課堂。
一、圍繞教材打開研讀思維
教師圍繞教材打開研讀思路,對教學內容進行精細化處理,以便為學科教學做出應對設計,體現了學科教學的原生態特征,形成了嶄新的教學背景。
(一)內容處理精細化
為了追求數學學科教學中的天然美、自然美、原始美,教師需要積極探究教材內容處理手段。在數學學科教學啟動后,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即在內容處理時,要有精細化認知心理,通過深度解析教材內容,找到文本生本思維對接點,從而為學生提供最為恰當的思維訓練。教師研讀教材內容時需要考慮多種教學制約因素,只有對多種教學資源進行綜合利用,才能形成最為適合的教學設計。
教師在教材分析解讀時,需要關注一些細節,以便為教學設計提供更多更有力的支持。以“探索直線平行的條件”為例,教師對“同位角相等,兩條直線平行”這個法則展開解析時,發現教材中提出了生活案例,即版塊木板。教師對這個細節展開研究,為學生準備了一堆積木,要求學生挑選一塊,選定相對的邊,放在紙張上畫出其輪廓,利用直尺、量角器進行相關測量,最終對兩條直線是否平行做出判斷。在這個操作過程中,教師抓住教材中的一個細節,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輔助材料,促使學生順利地進入研讀環節,體現的是最為原始的教法應用,自然帶有原生態教育特征。教師占據認知高地,需要有整合與優化意識,利用簡單的教具展開引導和發動,促使學生自然進入學習環節,從而獲得學科學習的主動權。
(二)教學應對生活化
數學學科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有許多鏈接點,教師在教學應對時,需要有鮮明的對接意識,針對學生生活和認知經驗展開教學布設,以成功地啟動學生的數學思維,形成豐富的學習啟迪。教師列舉生活方面的數學案例,引導學生進入生活情境展開數學實驗操作,發動學生進行多種數學調查,這些教學應對都屬于生活化教學范疇,體現了原生態教育理念。
教師在教材內容處理過程中,需要充分關注學生的生活和認知體驗。如果能夠有效地對接學生的生活思維,那么教學發動會更為高效。以“圖形的平移”一課為例,我們生活中有太多移動現象,但不是每一種移動都屬于數學中的“平移”。為了給學生帶來鮮活的感知,教師為學生列舉了一些常見的移動現象,讓學生做出具體判斷,如“鐘擺的擺動”“打氣筒中活塞的運動”“汽車從甲地行駛到乙地”“火箭從地面升到太空”等。學生對這些生活化的運動現象都比較熟悉,自然有研讀學習的興趣。教師先詳細解讀“平移”概念,讓學生根據概念展開對應的分析與判斷,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判斷效率。在這個教學環節設計組織中,教師沒有動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只是對數學概念進行細致解讀,讓學生深入生活案例中展開對應思考,便形成了有形學習認知。
二、圍繞生本開展教學設計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圍繞學生開展教學設計,符合原生態教育觀念的要求,教師在學情整合、執教行為矯正等方面做出積極探索,以獲得豐富的教學助推力。
(一)整合學情分層化
在數學學科教學設計之前,教師需要做好充分的教情和學情調查,以提升教學設計的匹配性。并且教師需要提高認識,利用多種途徑和方式開展教學應對,為原生態數學課堂的構建創造良好條件。因為學生的學力基礎、學習悟性、思維特點等呈現差異性,所以教師要有分層教學意識,根據不同學生群體的學習實際需要做出教學應對。
學生學力基礎不在同一水平線上,是客觀存在的,因此教師對此需要有清晰的認知,不可對學生進行“大一統”要求。在教學“認識三角形”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生活案例展開教學調度:這里有長短不一的小木棒,任意取出三根,能否組成一個三角形呢?學生展開實際操作,很快就發現了問題:有些選擇可以,有些選擇則不可以。教師要求學生做出解釋,大家積極發言,利用“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原理進行演示,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在課堂教學結束時,教師要求學生進行學習小結,有的學生能夠列出好多點,而有的學生只能說出一兩點。教師對不同群體的不同表現都給予肯定性評價。盡管教師設定了學習任務、提出學習要求,但是學生的接受度不同,其應用水平也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因此教師需從學情角度展開理解和評價,這體現了教師具有生本意識。
(二)施教行為平民化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核心,“一言堂”現象比較嚴重;新課程改革之后,突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成為共識。所以教師要實現身份轉型,為學生做好教學服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主動與學生展開交流和對話,體現教學平民化。數學學科帶有抽象性、邏輯性等特點,學生難以憑借自身的能力完成學習任務,需要教師的更多幫助。如果教師能夠與學生打成一片,自然能夠形成豐富的教學動力。
以“多邊形的內角和與外角和”相關內容的教學為例,教師在上課之初,在黑板上畫出一個五邊形:“如果這是一個廣場,你每天都來這個地方散步,并從一個角沿著廣場邊行走,走過四個角,你轉過的角有哪些?轉過了多少度數?”學生開始研讀這個題目,并在白紙上畫出這個圖形;然后同桌兩人開始仔細觀察和討論,課堂學習氣氛逐漸濃厚。教師巡視班級,觀察學生的操作行為,與學生展開互動討論,促使其逐漸達成學習共識。在這個教學執行過程中,教師利用一個圖形,將學生帶進特定的學習情境之中,通過對角度相關知識的梳理,歸結出多邊形內角和的公式。教師既沒有動用華麗的教輔手段,也沒有做出實驗展示,更沒有進行煩瑣的推理操作,而是讓學生借助簡單的畫圖展開學習推理,自然形成學科認知,與原生態教育理念高度契合。
三、圍繞訓練優化施教手段
教師圍繞學科訓練優化施教手段,凸顯訓練實踐的實用化、多元化特征,體現鮮明的原生態教育理念與原則。學生對原生態教學實踐活動有濃厚的參與興趣,教師要做出積極的應對性設計。
(一)輔學選擇實用化
信息技術的廣泛介入,為學科教學帶來了更多的輔助手段,聲光電多種技術的多重應用,也給學生多種感官帶來了更多沖擊。教師需要對這些施教手段進行整合性運用,而不是追求“越多越好”,適時、適度、適合地運用信息技術助學手段,能夠為學科教學帶來更多的助力支持,也能體現教學實用性。特別是生活化數學實驗活動,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科學習和體驗的機會,教師需要在輔學方面給出一些幫助和提示,讓學生順利進入學習訓練環節。
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能夠給學生帶來更直觀的學習體驗,教師在具體選擇和設計時,需要有適度意識,不能過多展示多媒體信息。例如,教學“生活中的不等式”相關內容時,教師在課堂導入階段,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張圖片:“這是大家最為熟悉的運動器材——蹺蹺板,如果有三位同學來玩這個蹺蹺板,當兩兩相對時,蹺蹺板會傾向哪一邊呢?甲同學體重34kg、乙同學體重38kg、丙同學體重43kg。”學生開始搭配和思考,很快就給出正確答案。在這個操作環節,教師使用了一張圖片展開教學引導,便給學生帶來許多思考。這張圖片目的是讓學生建立直觀印象。從教師角度來看,這樣的教學設計簡練實惠,其助學作用也很顯著。
(二)數學活動多元化
數學學科教學需要更多活動的支持,教師在活動選擇和組織時,要注意滲透原生態教育理念,利用原始的操作手段,往往能夠獲得更為突出的訓練效果。數學游戲、數學競賽、數學辯論、數學實驗、數學調查、數學應用等都屬于數學學科活動范疇,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數學認知基礎,以及數學學習興趣取向開展相關設計和操作,讓學生在多重實踐體驗中形成學科能力。
在教學“定義與命題”這節內容時,教師設計了一個特別的訓練任務:什么是定義?命題、真命題、假命題有什么樣的含義?要搞清楚這些概念,需要對定義和命題的基本內涵做出具體分析。特別是命題,需要找出命題條件和結論,才能展開相關操作。學生結合學習過的內容,找出一些命題材料,做出精心篩選,最終選擇一個,準備向教師提問,并對教師的解讀進行評價。學生聽說要為教師設定命題解讀任務,頓時活躍起來。給教師出示的題目要體現難度和科學性,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挑戰。在這個教學設計中,教師抓住學生學習心理展開教學調動,給學生提供更多深入思考的機會。因為要設計有更高價值的數學題目,需要對相關內容有更深入的把握,所以學生自覺進行學習,展開廣泛的討論,并在具體設計過程中形成學科認知基礎。
在初中數學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引入原生態教育理念,能夠為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啟迪。原生態教育強調教學內容生活化、教學行為平民化、教學訓練實用化,教師針對學科教學實際以及學生學習特點,為其提供更多適宜的學習機會,無疑能夠形成學科教學嶄新的起點,促使學生順利進入學習體驗環節,豐富學習認知。
參考文獻:
[1]楊松元.“返魅”:原生態數學課堂建構策略探尋[J].教育觀察,2019,8(37):58-59.
[2]冷文躍.淺談原生態的初中數學課堂[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8(2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