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蘭
摘 要:幼兒種植活動是指幼兒參與播種、管理和收獲的過程,以中班幼兒種植櫻桃蘿卜過程中的各種行為為例,活動遵循“以兒童為主體、從行動中學習”的重要原則,能激發幼兒的思考能力,鍛煉幼兒的動手實踐能力。
關鍵詞:中班幼兒;種植活動;游戲
課程游戲化是為了使幼兒園課程更生動有趣,更豐富有效,使幼兒獲得更多新的經驗。《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幼兒的種植活動就是接觸大自然的過程,在大自然中接受的教育是最直觀、最有趣和最有意義的。因此,在課程游戲化理念的引領下,我們的種植活動有了很大的改變,我們把課程理念融入種植活動中,充分挖掘園內資源,為幼兒創設種植條件,讓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相關的經驗。
播種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幼兒對植物的生長總是充滿好奇。從親手種下種子到種子發芽,可以讓幼兒感受生命的神奇變化,體會生命生長的不易,也能從中體驗勞動的艱辛。
1.種子的秘密
看到小種子,有的幼兒抓一把放手心里捏一捏,有的幼兒伸出手指戳戳,有的幼兒用指甲掐掐,有的幼兒把鼻子湊過去聞一聞,一邊觀察一邊嘰嘰喳喳猜測著:這是什么種子呀?也許是大樹的吧?我覺得是小草的,我覺得是蘋果,我猜是草莓。我告訴他們“這是蘿卜種子。”是白蘿卜嗎?是紅蘿卜嗎?是胡蘿卜嗎?好奇心使他們不斷地發出疑問。
分析與反思:中班幼兒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有時他們的好奇心其實并沒有明確的方向性,但如果他們置身于自己從未見過的事物中,他們會非常專注地想去接近它、認識它、了解它。因此,我們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興趣和需要,仔細選取了種植生長周期較短,從播種到收獲40多天就可以完成的,易發芽、易管理、有收獲、可品嘗的可愛的櫻桃蘿卜這一種農作物,期望幼兒能積極參與。我們跟著幼兒的步伐,和幼兒一步一步一起觀察探究櫻桃蘿卜的生長變化,同時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滿足中班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嘗試自我解決困難的能力。
2.我們來播種
種植區,孩子們嚷嚷開了:老師,怎么種呀?我不會種呀!十萬個為什么擺在了我們的面前,我們請有經驗的詩詩奶奶介紹播種的方法,幼兒聽得很認真!奶奶示范完后,幼兒嘗試自己播種。有的幼兒學著奶奶撒了好幾次手,種子還牢牢地攥在自己的手心里;有的幼兒自創了播種方法:直接一把抓,把種子集中扔在泥土上;一粒一粒塞進泥土里,挖個深深的洞,把種子都放在洞里面埋起來……還有幼兒向同伴學習,你種哪里,我也種哪里,你怎么種,我也怎么種。
分析與反思:初來乍到,幼兒的播種經驗幾乎為零,幼兒對蘿卜種子播種無從下手,模仿成為他們的學習動機,模仿成為他們學習別人的經驗轉換為自己新技能的過程。播種的過程對幼兒來說也是一次很好的學習鍛煉的機會。活動結束,教師適時對幼兒的播種經驗進行梳理。
3.特別的標記
“大家都種的一樣,怎么知道哪一個是自己種下去的呢?”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討論著:有的說在地上畫個圈圈,有的說在邊上挖個洞洞,有的說放個小磚塊,有的說放個小樹枝……我們把方法一一羅列出來。“你們想用哪一種方法呢?”孩子們的意見不一致,有人建議投票決定,得票最多的是插小樹枝和畫圈圈。最后大家一致認同插上小樹枝做標記。寧寧說:“大家都放小樹枝的話,又要分不清啦!”皓皓說:“我做一個和別人不一樣的小樹枝。”
標記制作開始了:有的把名字貼在樹枝上,有的在樹枝上系絲帶,有的在樹枝上涂顏色,有的在樹枝上穿一個積木,有的綁一個小玩具……屬于自己的特別的“小標記”終于做好了。
分析與反思:區分自己種植的種子,幼兒很猶豫,不知道怎么表述,在第一個孩子想出把自己的領地圈出來后,更多的孩子才有了自己的想法。當方法很多,需要決定采用哪一種的時候,教師充分尊重幼兒,以投票表決的方式,讓幼兒學習少數服從多數的規則經驗。在小樹枝材料運用上,如何引導幼兒設計與眾不同的標記,推進幼兒繼續開展種植活動,值得思考。
生長篇
張雪門先生認為:“從行動中所得的認識,才是真實的知識;從行動中所發生的困難,才是真實的問題。”幼兒對自己種植的蘿卜種子興致高漲,他們要求每天去種植區觀察種子的變化,記錄植物的生長發展過程。幼兒從種植活動中獲得的經驗是幼兒通過親手參與活動不斷積累的。這些經驗支撐著幼兒對植物的觀察,支撐著幼兒和同伴、老師的語言互動交流等。
1.種子發芽啦
種子播種下去之后,幼兒可興奮啦!利用晨間來園時間、餐后散步時間,像去看望老朋友一樣,興高采烈地去看望櫻桃蘿卜種子,給它澆澆水,觀察櫻桃蘿卜種子變成了什么樣。很多幼兒都問:幾天才能發芽?幾天蘿卜長出來?
一天、二天……第六天的時候,有幼兒驚奇地發現種子的一頭長出了白色的“小尾巴”。大家都在興奮地慶祝櫻桃蘿卜種子發芽了,安安小朋友卻輕輕地嘆了一口氣說:“我的種子怎么沒有發芽?”我聽見后,走過去問他:“你的種子種在哪里呢?我們讓小朋友一起幫你看看好嗎?”
分析與反思:圍繞著為什么有的種子沒有發芽,我們把安安的種子挖出來和已經發芽的種子對比,幼兒發現沒有發芽的種子還是和沒播種前一樣硬邦邦的,而已經發芽的種子變大了,摸上去軟軟的。種子還出現了什么問題呢?幼兒積極觀察,尋找原因。通過師幼一起觀察、對比、討論總結,幼兒找到自己種子發芽慢的原因。
2.嘗試去照料
一周后,櫻桃蘿卜種子陸陸續續長出了兩瓣嫩芽,幼兒非常熱衷于給小嫩芽澆水。活動結束后,蘿卜地像是發了大水,地上積水很多,有些蘿卜苗還被澆得根部脫離了泥土,還有些蘿卜苗被踩壞了。我們拍下“受災后的蘿卜地”照片,再次組織大家進行了討論:“怎么照顧蘿卜苗才合適?”接下來的幾天,幼兒每天用自制的灑水壺去澆水,澆水時也會留心哪里水太多了,哪里還沒有澆到水。
分析與反思:種子發芽過程中需要土壤保持濕潤。天氣炎熱,水分容易蒸發,很多孩子澆水不透,導致種子發芽比別人慢,如何澆水?什么時候澆水?如何觀察種子是否需要水?播種之后,幼兒還必須學會觀察溫度、土壤、水分,種子幾天后發芽并做好記錄,這可以充分發展幼兒的觀察和實踐技能。這些經驗是幼兒親身參與勞動獲得的,它能夠對幼兒將來的再次種植給予充分的經驗支持。
3.蘿卜苗長高了
櫻桃蘿卜生長很快,兩周后就開始長出真葉來了,剛開始葉子是圓圓的,慢慢地拉長,長出鋸齒,幼兒相互比較著:你的小苗有幾片葉子?量一量你的葉片的長度,畫一畫你觀察到的小苗,記一記第幾片葉子的時候,根部開始變粗膨脹。
分析與反思:通過幼兒之間的對比觀察能讓幼兒的探索過程更加生動,更直觀。為此我們準備了豐富材料,如:放大鏡、直尺、軟尺、量杯、小勺子、小剪刀、小木棒、顏料、筆、觀察記錄本等等,深深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有興趣去延續觀察活動,有利于幼兒思考探索櫻桃蘿卜生長的更多奧秘,同時培養了他們的堅持性。
4.害蟲來了
有一天細心的娜娜發現:“我的葉子上怎么會有洞洞?”寧寧說:“我的小葉子上也有洞洞。”當他們發現嫩嫩的蘿卜幼苗出現洞洞的時候,他們能快速地回憶已有經驗。希希說:“也許昨天被哪個小朋友掐了一下。”成成說:“也許小蝸牛來了。慧慧說:“也許是它本來就長成這樣呢!”我們聯系了種植經驗豐富的家長詩詩奶奶,請家長支持幫助孩子們解決難題。詩詩奶奶告訴孩子們“小苗上有洞洞是因為被小青蟲吃了”。怎樣才能除蟲?我們請爸爸媽媽幫助幼兒查找相關資料,并制作除蟲工具,再帶領幼兒一起動手除蟲。
分析與反思:當天種植活動中,幼兒出現的問題或困惑也是教師下次活動中將要解決或預設的目標。當遇到問題的時候,幼兒總是能夠通過回憶、觀察、比較,發現線索,從而根據自己的猜測,提出各種各樣的猜想,善良純真的幼兒和幼苗緊緊聯系在一起,發現嫩葉被蟲子咬了,心疼不已,痛恨蟲子,積極尋找各種辦法,盡快拯救小嫩苗。在這個過程中,幼兒除獲得蔬菜長蟲原因的認知經驗,還獲得查閱資料、語言表達、動手制作工具、除蟲、問題解決等的能力經驗,還有主動、團體合作、自信與成就等情感經驗。
收獲篇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幼兒經過40多天的勞動和期待,蘿卜終于可以收獲了。蘿卜收獲中幼兒收獲的不只是美味,還有能力、知識以及情感和態度。
蘿卜豐收啦
櫻桃蘿卜生長很快,40天時蘿卜可以收獲啦!幼兒懷著激動的心情采摘勝利的果實,他們興奮地商量:櫻桃蘿卜好小哦!怎么做好吃的蘿卜呢?可以拌蘿卜絲吧!可以做蘿卜干呀!于是在生活區中幼兒忙碌開了:清洗蘿卜、切蘿卜、腌制蘿卜片、品嘗美味蘿卜。
除了這些活動,幼兒繼續探索了“我和小班小朋友分享美味蘿卜”“如果讓蘿卜繼續生長,它會變成什么樣”“我的自制蘿卜印章”等活動。
分析反思:收獲活動不僅發展了孩子們的生活經驗,還提高了孩子們的人際交往能力,也增強了師幼之間融洽、親近的情感。我們把勞動的收獲帶到室內的區域活動中,幼兒對蘿卜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有的幼兒排一排、數一數蘿卜有幾個,有的幼兒發現蘿卜有大有小,櫻桃蘿卜切開后里面竟然是白色的,幼兒非常驚訝和驚喜。幼兒的科學就是生活的科學,從實踐中發現真理,讓活動回歸生活。種植活動能拓寬幼兒的視野,鍛煉幼兒的思想,讓幼兒通過觸摸書本以外的知識來學習更多技能。
我們的收獲
教育家陳鶴琴說:“把大自然作出發點,讓學生直接去大自然、大社會去學習。那都是活教材、知識的主要來源。”幼兒園種植活動幫助幼兒獲得了種植經驗,從而體會勞動的辛苦,感悟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
回顧40多天幼兒參與櫻桃蘿卜種植活動的過程,幼兒的情感和智慧始終和蘿卜絲絲相扣著,幼兒學會了播種的方法,學會了正確澆水,認識了青蟲,了解了櫻桃蘿卜的真葉的變化過程,了解了櫻桃蘿卜根部膨脹過程。
教師作為孩子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及時幫助孩子們釋疑解惑,有效滿足幼兒親近自然和發展探究能力的需求,讓他們獲得全面的、多樣化的、深刻的經驗。
種植活動中,教師時刻引導幼兒主動參與種植活動,引導幼兒直面問題和困難,主動積極探究,獲得豐富的知識以及經驗,實現種植課程的游戲化。當幼兒看到自己種的櫻桃蘿卜發芽、長葉子、長蘿卜時,心中無不充滿成就感和自豪感。
參考文獻:
虞永平.用“全收獲”理念開展幼兒園種植活動[J].幼兒教育,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