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國霞
摘 要:節奏是音樂構成的“骨骼”,沒有了節奏,音樂的藝術美感也就不復存在,因此,在小學音樂課程教學中,加強節奏訓練則是提升學生音樂素養的重要途徑。從節奏訓練的重要性出發,結合小學音樂教學實際探究節奏訓練方法,以期對提升音樂課程教學質量有所借鑒。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實踐;節奏訓練;教學方法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引導學生學習和了解音樂基本表現要素,為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基礎。節奏是音樂表達最關鍵的要素,只有在節奏的支撐下,音樂才能夠呈現出優美的旋律,傳遞出豐富的情感思想。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學生的節奏訓練和培養,提升學生的節奏感,強化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音樂欣賞能力,以提升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
一、小學音樂教學中節奏訓練的重要性
節奏是音樂的重要部分,也是小學音樂教學的主要內容,在課堂設計中,教師可以通過節奏訓練打破傳統教唱教學的局限,引導學生進入更加開放、自由的音樂氛圍之中,調動肢體動作,感受音樂節奏,從而更加真實地體驗音樂節奏的魅力,提高掌握和控制節奏的能力;加強節奏訓練能夠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起伏的韻律、張弛的節奏是音樂藝術魅力的表現,是音樂的美學價值所在,通過節奏訓練,教師可以將看似虛無縹緲的音樂美感用更加直觀的方式呈現出來,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加強節奏訓練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節奏的表現是動態的,是主觀情感的一種抒發,在音樂課堂上,教師可以結合音樂作品引導學生感知、理解音樂節奏,并引導學生根據音樂藝術規律自主創作,利用節奏抒發主觀情感,從而在創新中提高音樂素養。
二、小學音樂教學中節奏訓練的方法
1.利用圖譜,引導學生認識節奏
對于低年級小學生而言,音樂節奏知識過于抽象,在灌輸講解中難以更好地接受,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圖譜,用生動的形象展示音樂節奏,促使學生在圖文并茂的教學設計中認識節奏。例如教師在節奏教學中,引入奧爾夫節奏圖譜,各種生動的小動物形象“排排站”,有的湊在一起,有的獨立在一旁;圖譜中的形象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教師也趁機為學生介紹節奏的含義,以及小動物不同的站法所呈現出的節奏類型,并指導學生根據圖譜進行打拍,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深化學生對圖譜的印象。
2.通過模擬象聲詞,引導學生感知節奏
生活中處處充滿節奏,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提煉節奏,運用有趣的象聲詞設計并表達節奏,以強化對節奏的感知能力。例如教師可以模仿心跳的聲音設計節奏:XX | XX | XX并與學生一起演奏“咚咚,咚咚,咚咚”;模仿敲門的聲音XXX | XXX并與學生一起演奏“咚咚咚,咚咚咚”;模仿時鐘走動的聲音XX,并讀作“滴答”。這些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節奏能夠降低學生理解的難度,更加直觀地理解節奏的含義。
3.通過教唱兒歌,引導學生理解節奏
教唱兒歌是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師進行節奏訓練的重要方式。教師應依托兒歌作品,指導學生分析、表達音樂節奏,提高演唱效果。例如在《愛唱歌的小杜鵑》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播放歌曲,并利用多媒體出示圖形譜,鼓勵學生學習小杜鵑的叫聲,在“咕咕”聲中學習頓音記號;在示范演唱后插入XX八分音符、X四分音符,指導學生有節奏地朗讀歌詞,并隨鋼琴伴奏分句模仿演唱,促使學生在兒歌中理解掌握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強化音樂的節奏訓練。
4.通過劃分節拍,引導學生掌握節奏
對于中高年級學生而言,教師應通過劃分節拍的方法引導學生對節奏實現抽象思考。例如在《數鴨子》的教學設計中,教學目標為通過節奏訓練,初步接觸合唱技巧訓練,認識四分休止符;教師先通過拍腿、拍手、跺腳的節奏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力,并結合歌詞完成節奏劃分,X XO X XO | X XX X XO |在演唱的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根據圖譜拍打節奏,引導學生對四分休止符進行理解,進而指導學生根據體驗說明四份休止符在演奏中的特點,最后,結合相似的音樂作品引導學生劃分節拍,以提高其節奏掌握效果。
5.利用樂器伴奏,引導學生表現節奏
樂器呈現出的節奏感能夠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培養學生的音樂體驗。在小學音樂教學指導中,教師可以利用樂器進行伴奏,例如三角鐵、小鼓等,呈現音樂效果;指導學生了解樂器,并初步掌握樂器演奏方法;利用圖譜加強學生的節奏練習;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鼓勵學生根據自我體驗編創節奏,并利用不同樂器進行合奏,或者為簡單的兒歌配上伴奏等,以激發學生的演奏潛能。
三、結束語
總之,在小學音樂教學指導中,教師應重視節奏訓練,設計多元化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節奏感,進而提升學生的音樂感悟能力與欣賞能力,讓學生在音樂藝術熏陶中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萬文娟.淺談小學音樂教學節奏感的培養[J].黑河教育,2019(11):72-73.
[2]安麗.小學音樂教學中節奏訓練方法淺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7):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