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加玲
摘 要: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在于培養學生終身受用的能力,而不是只顧眼前有限的知識。語文教學要將培養學生閱讀能力作為核心任務去落實,增強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提高他們的深度閱讀水平。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閱讀能力培養
閱讀能力綜合囊括了朗讀、理解、深度領悟、感受,是學習語文不可缺少的技能。對于小學生來說,受到學習經驗和閱讀基礎的限制,他們的閱讀能力還不高,甚至連朗讀都存在問題,教師要有耐心地一點一滴培養,從最基礎的方法開始,教會他們更多閱讀的方法。下面就來介紹幾種。
一、將課內外資料整合,延伸式閱讀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簡短,想要通過短短的篇幅來了解人物,走入人物的內心是不現實的,必須借助課外材料才能實現。因此,學生應該養成積極查閱資料的閱讀習慣,利用輔助性材料讀懂文章,這不僅是一種閱讀能力,也是一種好的閱讀習慣。比如,在學習《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時,盡管小學生對“魯迅”的名字已經十分熟悉,但是魯迅究竟是誰,他在生活、工作中是什么樣的,為什么說魯迅先生“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學生們還不了解。在這種情況下,理解本文的情感就受到了阻礙。為此,教師應該為學生布置課下任務,搜集魯迅生平的成就、事跡以及有關他的名人名言,通過這些材料,使魯迅的人物形象豐滿起來[1]。課堂上,學生將各自搜集的資料整合在一起,最后說一說自己印象中的魯迅是怎樣的一個人。這一環節結束后,再將目光轉移到課文中,相信學生對作者筆下的“伯父”會有更進一步的了解,閱讀效果會事半功倍。養成閱讀前搜集資料的習慣,將使學生受益無窮。
二、多查閱工具書,理解式閱讀
課文中一些學生從未接觸過的詞匯,會成為他們理解文章的阻礙,每到這時,閱讀活動就很難繼續下去了,而學生則在等待教師講解。其實,生字詞的問題完全可以通過查閱工具書來解決,每遇到一個新問題就查閱一次,理解字詞的意思后再放入文章中體會,直至讀懂文義。這樣的理解式閱讀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也無須再胡亂地揣測,理解文章有憑有據,也使他們漸漸脫離了對教師的依賴[2]。
《草原》一文中有很多的成語,這成為學生理解文章的絆腳石,而這些成語也是文章的一大亮點,只有理解成語的意思,才能感受到草原究竟美在哪里,獲得與作者同樣的情感體驗。因此,教師在布置課前任務時,就應該要求學生利用工具書將“一碧千里”“翠色欲流”“久立四望”等詞的意思查出來,理解著去閱讀全文。課上,要求學生以小老師的身份講一講,說一說自己的理解,這對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大有裨益。
三、將文章比較,對照式閱讀
很多文章單獨學習,很難理解它的深意,但是如果將與它相類似或者完全不同的文章放在一起去讀,很快就能領悟出很多深刻的情感,得到一些意外的收獲。因此,對照是一種閱讀的技巧,學生應該掌握并嘗試運用。例如,《少年閏土》這篇文章刻畫出了一個聰明、勇敢的少年閏土形象,但是作者為什么要用如此多的篇幅來描寫閏土呢?這不是少年本該有的青春活力嗎?為了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作者的寫作用意,教師可以將《故鄉》這篇文章作為對比,讓學生在比較中閱讀。通過了解中年閏土神情麻木、寡言少語的呆滯形象,學生們開始從《少年閏土》這篇文章中領悟到了一些更深刻的內涵,開始從社會背景的角度去分析人物,也明白了魯迅描寫少年閏土的用意所在。原本需要教師大費周章去講解的問題,通過簡單的對比,立刻迎刃而解了,這便是對照式閱讀的作用。
四、先提出問題,求解式閱讀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常常會遇到一個問題:學生在自主閱讀時十分盲目,沒有目標,沒有方向,只是機械地讀一遍課文,這顯然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如何讓學生在獨立閱讀時有所收獲呢?每一篇文章都有不同的特點,教師無法做到次次都詳細指導,學生必須尋求一種通用的高效閱讀方法[3]。在閱讀文章前,先提出問題,再本著解決問題的態度去讀文章,能夠找到閱讀的關鍵點,更具針對性,不失為一種優質的閱讀方法。
問題可以是教師提出的,也可以是學生在看到題目后自己提出的。例如,在學習《田忌賽馬》一課前,教師可以先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預習文章:田忌和誰賽馬?比賽的結果如何?都發生了什么?讀完文章你有什么體會?讓學生邊讀邊找答案,一定能夠有所收獲。
綜上所述,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需要一點一滴地教會他們各種閱讀的技巧,提升他們的自主閱讀水平。教師要精心進行教學設計,盡可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他們更多獨立閱讀的空間。而自己則要“退居二線”,更多地發揮引導作用,制定出促進學生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的長遠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趙希芳.淺談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閱讀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學習(下),2014(6):129.
[2]田雪晴.探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7):206.
[3]林燕娜.探尋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6):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