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靜
摘要:通識教育對于大學生的素質培養非常重要,書法造型語言是藝術類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本文從教學思路、教學模式、教學內容等方面來探討書法造型語言通識課程的創新思路,以期搭建傳統和當代審美的橋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通識教育;書法造型語言;創新性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27-0205-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7.140
一、引言
關于“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思想,哈佛大學的洛厄爾校長早就提出,“通識教育的最佳方式就是培養學生‘廣泛涉獵、學有專攻(a little of everyting,something well)的知識結構”[1]。本科階段是學生理解那些把自我和周圍人們及先人聯系起來的價值觀的最佳時機。尤其是在大一這個最重要的學習階段,對一切未知都充滿了新鮮感,吸收能力強,需要不分專業廣泛學習,加強通識教育的力度,厚積才能薄發。而過早的進入細化專業的學習,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學生的思路,不利于學生長期的發展。
尤其對于視覺藝術專業的學生來說,通識教育課程當以普及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為重,而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代表和精華,提供了中華民族基本的美學觀念。讓新一代青年學子重拾文化自信,對中國傳統藝術進行傳承和創新,培養兼具中國精神、當代意識和深厚傳統藝術素養的創新型美術人才,是我們美術教育工作者共同的目標。但是書法造型語言通識教育課程要和專業教育區分開來,轉換教育思路重新設計教學。重在寬口徑了解的基礎上,結合當下時代的特點進行創新性改革,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對書法造型語言的興趣,為今后的學習創作提供持續的力量源泉。
二、傳統書法造型語言通識課程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書法造型語言課程普遍沒有明確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區別,以專業教育的技術基礎作為通識教育的主要內容。普遍課時量一般在40課時到80課時之間,如果從專業教育的角度來看,這么短的課時量只能熟悉關于書法的一些基本理論和進行筆墨技法方面的基礎訓練,而此并非通識教育的目標。
另外,基礎課程沒有和后續課程建立對接關系,雖然書法造型語言是屬于視覺藝術專業通識教育中的基礎課程,但同時也是從“基礎”走向“專業”的重要橋梁。目前傳統的教學方式,把書法造型語言孤立起來,不與基礎課程之間建立聯系,也不與后續的專業課程建立關聯。這種不連續、不連貫的教學模式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學生在大學四年獲得的都是缺乏邏輯和聯系的知識碎片,教學在有限的時間達不到最好的效果。第三,學生自主創新意識薄弱,以盲目的被動接受為主要的學習方式,缺乏主動將經典的書法藝術與當代視角相結合的創新意識。
三、以“通識”整合傳統書法造型語言教學的新思路
進行課程的整合式創新,書法造型藝術通識教育應呈現綜合性、交叉性和多元性的特點。
首先,需要對學生進行書法文化屬性的引導,加強其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和自豪感,了解書法之為書法的精髓,提高對書法藝術的審美欣賞力。
第二,在建立充分了解的基礎之上,將傳統書法藝術與當今時代結合,與自己的本專業相結合,找到合適的視覺文化交匯點,進行當代轉化。
第三,對于教師來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有限的課時量內,如果試圖灌輸關于書法的全部內容和知識是不現實的。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授學生好的學習方法,進行引導式教學。
關于書法造型語言通識課程,不是固步自封的狹隘的書法技術的教學,而是開放的、無限的、有長遠意義的教學活動。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建立了對于書法造型語言或者是包含更廣的中國傳統造型語言的一個好的學習方法,這樣就算是課程結束,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點,按照這個方法進行隨時隨地的主動學習,并結合本專業方向進行融合和再創造。
通過通識實現專業拓展,教師應該根據上課班級的專業來進行對接式教學,在備課前要進行學情分析,對所教班級學生的專業特點進行較為全面的了解。在課程講解階段,對與本專業特點相關聯的案例應該有所涉及。通識課程對教師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不僅要求教師在學科的某一方向有專精的能力,還需要了解各個專業的特點和培養方向,將通識基礎課程和后續專業課程建立銜接,從而能夠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的開展教學活動。
四、以通識教育為目標的教學內容創新
課程構架應該以深厚博大的書法造型藝術資源為依托,以傳統書法理論課程為先導,同時推薦線上精品書法資源作為教學輔助。課程內容以從文本研究、經典摹寫初步建立的傳統書法審美體驗和造型體驗為基礎,展開傳統審美精神當代性傳承與轉化研究的教學實踐。
(一)文本研究
文本研究,即是以中國書法史作為研究主線,從中選擇一個切入點,進行有邏輯有深度的分析,并采用圖文并茂的方式的進行視覺呈現。“文本”是查閱相關資料之后進行的提煉、概括的文字整理,主題明確內容簡練,避免不動腦筋的復制粘貼和文字堆砌。圖像部分以毛筆、宣紙等水墨材料為主要表現材料,以速寫描繪為主要表現形式,這樣不僅熟悉了我們中國的傳統書畫材料,還間接的以速寫臨摹的形式訓練了學生的造型能力,對文本內容也起到了更加直觀的輔助作用。另外需要強調的是,視覺藝術專業的通識課程不管具體到哪門分支課程,“視覺”永遠是第一位的。
所以關于文本研究作業,首先第一位需要強調的也是視覺呈現,無論從文本的字體、大小,還是圖像的布局、分布,都應該考慮到點線面、黑白灰等視覺元素的排列布局,豐富的文本研究內容要建立在好的視覺效果基礎之上。
(二)經典摹寫
經典摹寫是建立在前期深入了解基礎之上的摹寫,向經典致敬。書法是中華藝術的靈魂所在,學生在摹寫的過程中可以切身感受中華傳統美學的魅力,并在摹寫的過程中建立更好的審美體驗。在短時間內技術可以達到的高度非常有限,但是在好的引導之下,可以很好的提升學生的審美感知力、審美理解力和審美判斷力。摹寫的過程中關注書法的空間美、節奏美和材料美。“漢字中線條構造的空間性,決定了書法藝術的空間性”[2]。“計白當黑”則是中國藝術中最迷人的部分,書法藝術中只有墨線和空白兩大對比,空白空間占整個作品二分之一比重,其對整個書法作品的呈現效果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力。宣紙的滲化功能,使得筆畫圓渾而不拋筋露骨、劍拔弩張。而毛筆——柔翰,使得書法線條的力量感、立體感、節奏感得以實現。“西方文化藝術,其所以不與中國相同——表現不出生動的氣韻、遒媚的點畫、高深的境界,正是由于不懂毛筆,不會使用毛筆,不理解毛筆的性能功用之奇妙”[3]。學生短暫的摹寫經驗雖不能達到非常好的效果,卻可以在與筆墨紙硯碰撞中,體認書法獨特的藝術魅力。
(三)當代轉換
通過文本研究和經典摹寫的前期鋪墊,在初步建立的傳統書法審美體驗和書法造型能力的基礎之上,立足當代社會,關注當下生活的審美元素。并以此作為切入點,把傳統書法藝術和當代審美元素進行重構和再創造。
關于此方向的教學探索,并沒有現成的教材和相關課程可以借鑒,有較大的探索和研究空間。現階段的教學方向可以從優秀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切入,選擇從中國傳統藝術中吸取營養,并與當代視角相結合的既有個性又有文脈連接的藝術作品作為教學案例。教師進行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進行作品解讀,在解讀和欣賞作品的過程中,學生逐漸領悟到傳統和當代完美融合的魅力。教學實踐表明,學生總是可以帶給老師意想不到的驚喜,最年輕一代的學生擁有只屬于他們的成長經歷和獨特視角,可以賦予傳統以最新鮮的活力。課程最重要目的不是要學生在短時間內呈現多么有深度的作品,而是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對其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可以為以后的專業學習提供源源不斷的營養。
五、以通識教育為手段的教學模式創新
(一)重視課堂教學多樣化
改變填鴨式的教育模式,注重教學的“互動化”。“互動化”指的是教學中的師生角色互換,由教師一人講授轉變為教師與學生共同講授、交流和點評的模式[4]。學生們可以以分組的形式將自己做的文本研究做成PPT的形式在課堂上進行講解陳述,然后由其他同學展開提問和討論,最后由教師做簡要陳述和點評。
教學實踐表明,在書法造型通識課程教學過程中采用這種方法有許多優點。教師分配的各小組是分別不同的知識點,在學生講解陳述的過程中不僅是對自己學習的一個梳理,更重要的是同學們可以互相學習到自己沒有涉及的知識點,達到了良好的交流目的,也改變了學生被動接受的惰性思維,為增加課堂深度提供了保障。
(一)實現課程設計多元化
書法造型語言通識課程的目的是通過課程學習建立對中國傳統書法的多元認識并進行守正創新。關注書法造型,建立構成意識,在對傳統材料有所體驗的基礎之上,對書法造型的表現語言可以更加多樣化。攝影、拼貼、板繪等各種肌理材質結合使用兼收并蓄。為我們傳統的書法造型語言教學注入新鮮血液,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可以與當代的視覺語言進行重構,創造出新的視覺語言形式。
六、結語
綜上所述,書法造型語言通識課程對于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非常重要,尤其是對于視覺藝術專業的學生來說,有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審美感知力、審美理解力、審美判斷力和創新能力。傳統的教學思路、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作為新時代美育視野下的教育工作者,有責任、有義務根據通識教育的特點對課程進行探索和創新研究,搭建傳統和當代審美的橋梁。
參考文獻:
[1]哈瑞·劉易斯.失去靈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記教育宗旨的[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9.
[2]陳振濂.書法美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3(2011.10重印):25.
[3]周汝昌.永字八法[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2:118.
[4]李玉波.談通識教育功能在二維設計基礎課程中的實現[J].美術大觀,201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