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霞
摘 要: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承載著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際功能。特別是小學低段的語文教學,作為一個人成長中的啟蒙階段,關系到小學生日后的語文學習和社會認知,對促進小學生綜合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的生成都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因而,語文教師要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要了解當前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而采取有效的對策,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高效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
新課標強調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小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將其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因此,教師必須要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使用多種教學手段輔助語文課堂教學,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有效的語文教學應該是既傳授給學生知識,還能啟迪其智慧,進而塑造其個性,使得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心能夠從被動的知識灌輸向自主學習和探究性學習轉移。[1]為此,語文教師要充分調動小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運用多種方法集中小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才是當前語文教學的當務之急。
一、小學語文有效性教學現狀
1.教學模式滯后
一些教師習慣于過去的經驗主義教學模式,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差,致使其在開展低年級小學語文識字教學過程中,還采取傳統的黑板演示漢字書寫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對筆畫進行認知和書寫的過程中,產生一定的障礙。特別是近年推行素質教育改革以來,還有一些學校依然固守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只是一味地按部就班進行教學,極其缺乏變化,使得小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不強,更難以體現不同個性之間的差異性。這種滯后的教學模式和教學觀念,極大地束縛了小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使得語文教學的有效性不高。
2.教學目標不明
當前的一些小學語文課堂存在著一些教學問題,教師在授課時對自己的教學目標和情感價值觀目標的定位不清,致使學生所接受的內容有限。很多教師在教學時,只注重基礎知識的教育,而忽略了對小學生情感價值觀的教育,諸如小學生的道德品質、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等方面,都缺少有力的教學措施去落實。很多教師一直到三年級都還只是單一地傳授字詞,而忽略教材文本中所蘊含的豐富人文素養,時常使語文教學呈現出本末倒置的現象,以致語文教學的有效性難以體現。還有一些教師,只是注重引導小學生對文本進行誦讀和背誦,而輕視對文本主題思想的引導和升華,使小學生難以領悟到文本的深刻內涵和人文情懷。
3.教學設計低效
在低年級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時常抱怨小學生缺乏文化底蘊,每次寫話教學都難以進行,因為小學生缺乏想象力,所以無論進行什么話題的寫話訓練,都只有那一兩句話。這主要因為教師的教學設計未能切中小學生的興趣點,教師所選的話題不具備創新性,以致學生寫出來的習作,要么很短,要么千篇一律,缺乏學生獨立的思考和創作靈魂,可讀性不強。教師忽略了每個學生都是鮮活的生命個體,他們的想法都不一樣,因而,教師在組織教學時,一定要尊重不同學生間的差異,結合低年級小學生的性格特點,進而選擇其感興趣的話題,使得每個小學生都能參與其中,這才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必經之路。
二、提高小學語文有效性教學的策略
識字教學和寫話教學是低年級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加強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開展閱讀活動,引導小學生通過隨文識字的方式豐富其識字量。[2]同時,還能讓小學生在閱讀活動中積累字詞和寫作素材,從而為小學生寫話積淀更多的寫作素材,使得小學生在寫話教學中能夠有話可說,在提高其閱讀能力之余,豐富其語文知識儲備,提升其語言表達能力。
1.激趣識字教學
在一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地鉆研教材,對其進行合理開發與利用,從而使得教材中的教學資源得以更好地為識字教學服務。教師要挖掘教材中的識字教學要素時,要切合低段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情,進而選取極具趣味性的教學方法,從而激起小學生的識字興趣。低年級小學生最大的特點便是喜歡玩,因此,教師在識字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玩各種游戲的形式,激發學生對識字教學的興趣。教師可以通過玩游戲、圖文對照、猜字謎、找朋友(字形結構)、編兒歌、趣味加減、講故事等多種識字教學方法,提高低年級小學生的識字興趣。[3]譬如,在進行“口”“耳”“目”等字的教學時,便可以讓幾個學生一起根據電子白板上所顯示的相應漢字,快速用手指點認自己相應的部位,進而來加強學生對漢字的識記。因為時間短,需要學生快速作出判斷并指認,學生玩的時候興致很高,也使得他們很快便能掌握相應識字的意思和外在結構。而在進行“日”“月”“水”“火”的識字認讀和字形書寫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漢字的演變過程。因為這幾個漢字都是象形文字,學生可以從中動畫中觀察到這些漢字是如何由其本來的形象特征逐漸演變為今天的漢字結構的。通過這種彩色動畫的教學形式,能夠帶給學生以視聽并舉的多重感官刺激,不僅趣味性更強,學生也能記憶得更深刻、更牢固。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小學生開展閱讀活動,讓學生通過閱讀的方式深化其對漢字的記憶和使用,學生會在閱讀的過程中認識其所學到的漢字,這是一種最有效的識字鞏固方式。小學生通過隨文識字的方式,不僅能夠加強其對漢字的熟識程度,還能從中認識更多的漢字,積累漢字和字詞的運用語境和使用方式,為其今后的寫話教學積累詞匯和寫作素材。
2.創設教學情境
語文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要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使得學生有自主探究的空間,讓學生進入教學情境之中,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聚焦小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注意力,讓學生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愉悅的閱讀體驗,從而激起其學習語文和閱讀文本的積極性和主動性。[4]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時,結合所要教學的內容,精心設計問題,為學生創設好教學情境,從而有效激發小學生想要閱讀文本和探究文本的強烈欲望。
譬如,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回顧之前學過的課文《比尾巴》,讓學生聯想起小動物尾巴的長短和形狀。然后再引導學生回顧本課標題,進而鼓勵小學生進行聯想:“小壁虎為什么要借尾巴呢?”學生說可能它沒有尾巴。此時,筆者投影出一張壁虎的圖片,學生驚訝地發現,壁虎不僅有尾巴,而且還很長。教師再次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既然壁虎有尾巴,可是它為什么還要去借尾巴呢?它會向誰借呢?能不能借到呢?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呢?”通過這些問題不斷激起學生內心的問題意識,使得他們能夠從中發現問題,進而再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讓小學生從中明白動物的尾巴不僅有長短和形狀,還有其各自的作用。通過這種問題情境的導引意識,使得小學生能夠在探究文本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意識和創新精神,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3.個性化寫話探索
在低年級小學語文的寫話教學中,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意識,尊重個體差異,營造良好的寫話交流氛圍,讓學生愿意敞開心扉,樂于表達其真實的想法,才能有效培養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而讓小學生樂于表達,有話可說,還要激發其表達欲望。正如北宋教育家程頤曾說:“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5]可見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教師在開展寫話教學時,必要結合低年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其興趣愛好,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使得學生能夠產生強烈的表達欲望,并有話想說,有話可說,從而使得學生能夠對寫話教學保持濃厚的興趣。
譬如,在最初的寫話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低年級小學生天馬行空的性格特點,再根據教材中閱讀文本中的內容,引導學生對其中的故事情節進行擴寫,或是續寫結尾等形式,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的思維得以發散。在學習了《寒號鳥》一課后,筆者便引導學生以喜鵲的口吻對文本的故事結局進行續寫。有的學生寫了自己學了本文后的感受,表示自己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小喜鵲們),千萬不能像寒號鳥一樣明日復明日,一定要養成今天的事情今天做的好習慣。還有學生寫道:“喜鵲非常后悔,應該一直督促寒號鳥做窩的,這樣自己的朋友就不會凍死了。”還有的學生寫道:“喜鵲將寒號鳥埋葬以后,并用這個事情教育自己的孩子,做事情不能拖拉,還以此不斷地砥礪自己,要做一個奮斗的鳥、有理想的鳥,在來年筑一個更牢固的鳥窩。”還有學生甚至突發奇想,喜鵲要搞公益事業,在第二年的秋天時,號召其他鳥類一起筑巢,為那些受傷、無家可歸的鳥做一個臨時的家,讓它們也能感受到鳥類的溫暖。當學生的思路被打通后,他們便能放飛想象的翅膀,將自己的想象發揮到極致,并在教師的鼓勵下,從中獲得寫話的樂趣和成就感,極大地提高了小學語文寫話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在低年級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絕非一蹴而就之事。它需要教師不斷地去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創新自己的教學手段,更新自己的教學方法,最大限度地激發小學生對語文教學的興趣。教師要想方設法引領小學生走進文本,深入文本的教學中去,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小學生參與語文教學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當學生對文本產生興趣和探索欲望后,教師再帶領學生一起鉆研文本,深入文本的解讀中去,才能有效提高小學生對文本的感悟能力。在此基礎上,深化小學生對文本基礎知識的理解,使得其能夠將文本知識有效內化為自身的語文學習能力,從而使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得以落實。
參考文獻:
[1]段養科.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性教學的關鍵措施[J].課程教育研究,2019(52):196-197.
[2]高春蘭.淺析小學語文漢字有效性教學[J].內蒙古教育,2019(23):54-55.
[3]段夢.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性教學[A].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2019(五)[C],2019:620-621.
[4]呂曉云.小學語文有效性教學方法探討[J].才智,2019(1):54.
[5]李歡.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性教學研究[A].2018年基礎教育發展研究高峰論壇文集(九)[C],201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