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振強
【摘 要】和平采茶戲是以采茶歌為基礎發展而來的地方劇種。采茶戲音樂具有濃郁的山野風味,旋律高亢流暢,節奏輕松明快,情調優美質樸。采茶戲融合了和平人民的智慧結晶,有著獨特的和平特色,在地方戲種中,它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和平采茶戲的文化價值主要體現在農耕文化、方言文化、民俗文化和客家文化等方面。
【關鍵詞】和平采茶戲;文化內涵;農耕文化;方言文化;民俗文化;客家文化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31-0029-02
和平采茶戲是客家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采茶歌為基礎發展而來的地方劇種,采茶戲音樂深受當地百姓的喜愛。每到逢年過節、宗族祭祀以及各種活動慶典時,群眾邀請和平采茶戲團演戲已成為和平縣各鄉鎮的一種時尚風俗。保護和傳承好和平采茶戲,對和平縣的經濟和旅游的發展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對發揚當地文化特色、突出文化遺產、提高知名度,也具有不可取代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
一、客家和平采茶戲的文化內涵
隨著時代的不斷改革創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國內對于各類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開始提升,而在和平各種傳統文化當中,和平采茶戲的文化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待到茶收季節,成群結隊的男女青年上山采茶,他們身背小簍筐,在采茶時,為調節勞動氣氛,解除勞作疲憊,男女一邊采茶一邊唱著輕松愉快的客家山歌,以此來鼓舞熱情勞作的人們。他們吟唱的客家山歌被人們稱為采茶歌,采茶歌最早的發展也只是唱唱小調,唱詞中僅有四句,吟唱的方式不拘、內容也沒有限制,邊采茶邊唱歌,委婉動聽。在后來的發展中,又融入了茶文化更多的內容,如開茶山、炒茶、送哥賣茶、盤茶等。采茶戲的演出注入了生動的故事情節,隨著戲劇的發展,采茶戲中也增加了其他的生活素材。如《爭地皮》《補皮鞋》《睄妹子》《釣拐》等具有濃郁民間氣息的劇目。采茶戲已成為和平縣客家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藝術之一。無論是采茶戲的戲劇內容、音樂唱腔,還是表演形式、服飾道具等,都充分展現了客家文化的獨特風采。
和平采茶戲在河源客家地區是人文精神的縮影,是文藝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它融合了和平山區人民群眾勤勞樸實、英勇敢闖的客家精神,散發著山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平采茶戲是一個富有地方特色,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劇種,在表現勞動人民追求未來美好生活等方面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所以,和平采茶戲的文化價值是非常高的。
二、文化傳承視角之下和平采茶戲的農耕文化
和平采茶戲是在當地茶農種茶、采茶勞作時吟唱發展而來的,是客家地區農耕勞作表現的一個縮影。如果當時沒有茶葉種植以及諸多不同類型的采茶活動的話,后期也就不會誕生采茶歌、采茶舞等藝術表現形式,和平采茶戲也就不可能誕生。因此,和平采茶戲具有豐富的農耕文化內涵。
首先,和平采茶戲中的很多表演內容都來自實際的農耕生活,其中包括比較常見的種茶和采茶,當然也包括其他的,如劃船等等。這些舞臺表演其實都是在茶農的實際勞作過程中逐漸變化而來的。比如和平采茶戲中的矮子步,由于茶農在實際的勞作過程中經常性地需要彎曲自身的雙腿,從而實現在低矮的茶叢中進行采茶,也正是這一點給予了采茶戲表演者啟發,這也是和平采茶戲能夠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對矮子步進行更深層次的了解之后也能夠知曉丑角走矮步的口訣:蛤蟆腿、狗牯尾、三節腰、畚箕背①等等,這些口訣其實都能在實際的茶農勞作過程中體現出來,而且這種方式的作用是雙向體現的,其不僅使得矮子步的口訣變得更加生動,還使其具有了深刻的農耕文化內涵。
其次,和平采茶戲表演過程中所使用的諸多道具,也與當地的農耕文化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比如比較常見的扁擔、鋤頭以及籮筐等等,這些表演道具的使用,往往能夠反映出真實的茶農的農耕生活。例如和平采茶戲劇目《客家婚嫁》中的很多臺詞都是在采茶勞作中才能出現的,其中還會涉及當地的一些婚嫁風俗習慣,而如果不是在這種環境之下,是很難誕生諸如此類的臺詞和表演情節。在后續的和平采茶戲的創作過程中,劇作家也需要依賴當地茶農采茶時的農耕勞作喚起靈感來進行創作。
此外,和平采茶戲不僅在舞臺表演和使用道具方面表現出濃厚的農耕文化,在劇情內容方面也展現出豐富的農耕文化。例如撿菌子、采桑葉以及農耕田地等等,在表現茶農農耕生活情境的同時,也將茶農勞作時的情緒和情感表現出來了。比如在《客家婚嫁》②這一作品中,談婚論嫁的雙方正是當地的茶農,這在欣賞的過程中也能夠體會到農耕人員的情感變化。
三、文化傳承視角之下和平采茶戲的方言文化
中國是一個具有地方方言特色的國家,不同的方言文化能夠代表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平采茶戲也是如此,其具有比較強烈的地域性和生活化的戲曲語言,這一點有助于和平采茶戲表演者營造出生動幽默的氛圍,還能夠將劇目中的人物刻畫得更加深刻,這也是和平采茶戲能夠深入人心的主要原因之一。
和平采茶戲之所以能夠發展下來,其實就是為了表演給茶農群眾進行欣賞的,而當時的茶農群體的文化程度并不是很高,因此如果在和平采茶戲當中加入過多的晦澀難懂的對白,往往不利于茶農群眾進行觀看。因此,當時的和平采茶戲創作者注入了當地的客家方言。事實也證明,當地的茶農群眾對于這種極具地方性特點的文化元素是非常青睞的,在后期的和平采茶戲中對于方言進行了大量的應用,并且在之后形成了和平采茶戲的主要特點之一。
和平采茶戲所使用的戲劇語言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官方說白,另一種就是口語說白。二者在實際的和平采茶戲表演過程中的差異是比較明顯的,官方說白運用在劇目中的地位比較高的角色身上,而口語說白一般運用在身份地位比較低的角色中,進而達到提升劇目的幽默效果,也使得采茶戲中的人物變得更加活靈活現。
四、文化傳承視角下和平采茶戲的民俗文化
和平采茶戲與當地的各種民俗活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例如采茶歌與燈節活動的融合產生了后來的采茶燈,從這點可以看出,和平采茶戲具有極高的民俗文化價值。
和平采茶戲在不斷演化過程中吸收了非常多的民俗文化,采茶戲也真正意義上成了能夠反映當地民俗文化的一面鏡子。例如和平采茶戲經常在各類婚喪嫁娶活動中進行表演,這一點從《客家婚嫁》作品中能夠看出,和平采茶戲具有了這種內涵之后,使得自身能夠更加貼近百姓民眾的真實生活。此外,由于和平采茶戲常常在紅白喜事中進行節目表演,其進行表演的目的在于增強活動的氛圍,并且求福納吉,這種目的性也賦予了和平采茶戲一定程度的宗教文化功能,這一點也體現出和平采茶戲當中的民俗文化價值其實是非常強烈的。由此,和平采茶戲的傳承和發展也要重點挖掘這方面的素材,并且需要發揚光大③。
五、文化傳承視角下和平采茶戲的客家文化
客家,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忽視的一員,具有明顯特征的漢族民系,是漢族民系中的一個地緣性群體。而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創造的比較穩定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它包括客家方言、戲曲音樂、建筑工藝、民俗飲食等方面。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漢文化為主體的移民文化,它具有十分明顯的尋根意識與鄉土意識,正是客家人在離開祖居地之后所表現出來的對原有文化的眷戀和懷舊,善于用血緣、親緣和地緣等各種條件構建起的同宗、同鄉、同文化內相互合作關系的團體主義精神。所以,在客家文化中,可以反映鄉土情調的民間傳統文化莫過于和平采茶戲了。在和平各個鄉鎮,采茶戲代表和平縣的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客家傳統文化,在河源地區的戲曲中獨樹一幟。和平采茶戲是客家傳統文化百花園中的色彩艷麗的奇葩,是客家地區民間文學的瑰寶。它直接從和平人民群眾生活中產生,為茶農勞作時吟唱的山歌。起初,叫“茶歌”,也就是茶農上山采茶時吟唱的歌,分別有山歌、勞動號子、民間小調等。之后,茶農將采茶時的勞動動作稍做加工美化,近似于粗糙的舞蹈,并伴以茶歌吟唱,邊歌邊舞,形成早期的采茶戲。這種早期的采茶戲與當地流行的客家山歌、土舞相結合,在人物安排、情節設計或語言運用上,都比較注重突出活潑歡快風趣的喜劇色彩,表現了群眾生活情趣和淳樸勤勞的客家人秉性。戲劇中生動地再現了茶農采茶時緊張而歡快的勞動場面,形成了本土氣息濃厚的地方小戲。和平采茶戲的精髓是抒寫了客家人的生產與生活、歡樂與憂愁,情深意長、質樸優美的現實生活,為當地民眾所喜愛。幾百年來,和平采茶戲能發展到今天,并能在客家地區廣泛而持久地流傳下來,這充分證明和平采茶戲的魅力所在,藝術生命力所在。
綜上所述,和平采茶戲的文化價值是非常高的,它融合了和平人民的智慧結晶,具有獨特的和平特色,更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獨特的審美價值。和平采茶戲對于研究客家民俗風情、歷史文化、人文傳承、客家文化遺產等具有重要意義,和平采茶戲寓教于樂,潛移默化,對豐富當地民眾的文化生活、提高當地民眾的整體素質、促進當地社會全面發展,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在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和平采茶戲的文化價值將更加凸顯出來。因此,政府應投入一定的人力資源和經濟資源,確保和平采茶戲得到傳承和保護,讓和平采茶戲繼續發揮其重要的文化價值。
注釋:
①陳文韜.和平采茶戲的音樂特征與表演藝術初探[J].傳播力研究,2019,3(35):217-218.
②鐘虹.如何傳承和發展和平采茶戲[J].企業文化(中旬刊),2016,(3):295.
③李琳.淺談采茶戲音樂發展的環境、構成與傳承[J].才智,2019,(33):208.
參考文獻:
[1]肖著華,謝娜.文化建設視野下粵北采茶戲的價值與發展[J].山花,2012,(10):161-162.
[2]陳媛,黃玲.茶文化視野下江西采茶戲的價值與發展[J].農業考古,2014(5):168-171.
[3]王姍姍,傅永軍.城市歷史文化記憶的生成與當代價值構建[J].民俗研究,2017,(1):131-137.
[4]容秋霞,陳曉丹.灣區城市文化傳承與發展新方向——以珠海為例[J].長江叢刊,2019,(11):30.
[5]趙斯羽.在傳統與現代之間: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地方社會變遷[J].嶺南非遺研究,2019,(1):103-114.
[6]邵宏軒.“一帶一路”背景下瑞昌采茶戲對我國非物質文化傳承探討[J].福建茶葉,2019,41(5):24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