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婷婷
摘 要:21世紀素養呼喚下美術教學工作的落實,主要體現在教師教學設計思路的轉變,以及基于教學設計思路轉變下的教學實踐的新走向。教學設計的新思路旨在全面落實課標,踐行新要求;深挖文化內涵、培育核心素養;緊跟時代步伐、建構未來藝術觀;結合新理論、運用新方法、創建新路徑。在這樣的基礎之上,去試圖轉變師生固有角色、創設真實性教學情境,實現新型課堂的建構。
關鍵詞:核心素養;美術教學;新思路;新走向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23-0-02
一、21世紀素養呼喚下的美術教學
教育的邏輯起點是人類社會的產生,可見教育的進步伴隨人類社會的發展。在21世紀的社會背景下,教育的發展也邁向了“21世紀素養”這一重要環節。
21世紀素養即我國教育界目前的熱門話題——核心素養。當今世界最著名的核心素養研究框架,無論源自國際組織還是特定國家,均指向于21世紀信息時代公民生活、職業世界和個人自我實現的新特點和新需求。因此,“核心素養”的別稱即“21世紀素養”或“21世紀技能”[1]。
《孟子·盡心上》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這是教育一詞在我國的初現之處,如今的教育宣言是面向所有學生,核心素養的終極目標是培養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人才,可見21世紀的核心素養應滲透于每一個學生,甚至于每一個社會公民。“德智體美”的教育口號已經耳熟能詳,而現階段我國倡導的全民美育更是進行得如火如荼,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核心素養呼喚美術教育面向21世紀,進行符合時代發展特色的教學。藝術是體現人類社會發展程度的一面鏡子,美術作為藝術領域中不可替代的組成部分,理應走在時代的前端。
結合四川省十一屆中小學美術課展評,對多位名師的課堂進行教育見習與觀摩,筆者認為,21世紀素養呼喚下的美術教學工作的落實,主要體現在教師教學設計思路的轉變,以及基于教學設計思路轉變下的教學實踐的新走向。
二、美術教學設計新思路
(一)全面落實課標、踐行新要求
2017版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結合21世紀社會現狀與教育發展態勢,凝練了學科核心素養、更新了教學內容,研制了學業質量標準、增強了指導性。為美術教師們在高中美術教學提供了更符合現階段教育現狀的指導文件,同時也對現階段的教育教學提出了新要求。
現階段教育新要求的核心體現便是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而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美術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2]。這為廣大美術教育工作者培育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提供了具體的參照標準。
而基于周科老師的《華夏意匠—中式園林之造園》這一堂美術課的觀摩學習,筆者非常強烈地感受到了授課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對課標要求的呼應與體現。例如課標中提出的“追求真實性學習結果”,在課堂中,授課教師提出的學習任務,對學生的完成要求包容性非常強。體現為課標中“不期望學生反應的一致性,而是關注學習結果的多樣性與個體性。”一別傳統教學籠統、生硬的評估標準,追求學生個性的創造,強調與現實生活情境的聯系,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是對課標的落實,要求的踐行。
(二)深挖文化內涵、培育核心素養
在兩節優質課的觀摩學習中,筆者發現,教師授課的形式與方法皆不同,但卻共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征,即一改傳統教學一味注重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轉為對知識內涵的深刻挖掘,體現為促進學生對知識本質的理解。而這也是新版普通高中課標中提出的學科大概念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與體現,學科大概念雖然并沒有在美術學科課標中有十分明確的顯示,但卻指導高中美術新課標修訂,并且是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路徑。
(三)緊跟時代步伐、建構未來藝術觀
第二堂美術觀摩課的結尾,楊濟靜老師以一句“這,就是未來藝術”作為結語,深深地震撼了筆者的心。作為美術教育的學習者,在這一堂課的觀摩中,感觸是最深的。原因如下:
1.嘆科技時代給予藝術的無限可能——課堂中詳細的介紹展示了“VR”技術在美術領域的運用。創作者在一個虛擬的立體世界中,利用“VR”技術真實的還原創造了梵高的“星空”,是不一樣的星空,是立體全景的真實再現。于傳統的藝術形式而言,是巨大的進步與革新,亦是科技帶給藝術的無限可能。
2.嘆信息時代給予師生的廣闊視野——師生在課堂的交流中,探討多樣的藝術形式,展現了信息時代下藝術的精彩紛呈。除了借助信息時代的東風促進藝術形式的多樣之外,也促進了師生視野范圍的增長。體現為師生雙方對于藝術的包容性、領悟性在信息時代的滋養下,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基于此,教學更應該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需與時俱進、促進未來藝術觀的構建,將符合時代發展的思維方式傳遞給學生。
(四)結合新理論、運用新方法、創建新路徑
核心素養時代的開啟,對專家學者以及廣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挑戰。教學目標已不再僅停留于雙基層面,而是指向學生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的培養。因此,適應現狀的教育教學新理論層出不窮。
結合培育核心素養這一重大教學目標,專家學者以及教師們在探索有效教學道路上,遴選適應的教學理論,改善具體開展的教學方法,致力于創建落實核心素養的教學路徑。以課堂觀摩中所體現的幾點為例證:
第一,自主學習后,課堂變成了完成傳統教學中“家庭作業”場地。教師在教學的是過程中以適應的評價機制掌控課堂,改變了傳統的師生角色定位,實現了課堂的“翻轉”。第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是當代主流教學理論與策略之一,它在改善學習的社會心理氛圍、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提高學生學業成績等方面實效顯著[3]。分小組的學習方法與“合作學習”的理念有機的融合,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成效顯著,也側面體現了教師的綜合素質。第三,“開展在信息化環境下的美術教學”,是課標中提出的第九點教學設計建議,而這一點在課堂中是體現最為明顯的一點。結合信息環境下的設施便利開展教學,促進教與學的效率顯著提升。
三、美術教學實踐新走向
(一)轉變師生固有角色,告別傳統教學模式窠臼
課標中的“主題性研究型美術教學”要求教師需要改變傳統單純知識與技能傳授的角色和一課一練的教學習慣,形成“教學領導力”。其實質意義便是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定位發生了轉變。教學模式也由傳統的教與學、單課時產生革新。學生通過教師的上位領導,以探究、體驗、合作等多種方式,開展綜合的主題性美術學習活動,由被動的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探究知識的內涵,形成理解的邏輯鏈。摒棄了傳統課堂教學堆積事實性知識的弊端,轉為概念性知識的探究、理解。[4]
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打破常規課堂的規律,參與度非常高,在教師的主導下成為課堂活動的主體,因此整堂課的熱情就被調動起來,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被極大地削弱。
(二)結合科技力量創建新型課堂
信息化環境下的美術教學,體現為課上課下網絡圖文信息資源與大數據帶給學生所能夠享受的資源廣度。課上所利用的PPT、視頻、慕課、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不僅改變了教學方式,最重要是促進課堂轉型。
教學實踐在科技的催化作用下,提升了效率、也一定程度保證了質量。21世紀不僅僅進入了信息時代,更是進入了一個圖像時代。美術學科作為典型的視知覺藝術,圖像化是其最鮮明的特征。美術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第一點便是“圖像識讀”能力,因此結合現代信息媒材進行教學在美術學科顯得至關重要。
通過課堂觀摩,非常明顯地看到現階段美術課堂利用各種媒材以及技術手段促進課堂形式上的革新。雖然兩堂美術課并不能代表所有的美術課都已經達到該標準,但是至少展示了大趨勢,可推斷出大部分的美術課堂實踐實際情況。利用科技力量創建新型課堂亦是現階段的大勢所趨。
(三)創設真實性情境教學環境
核心素養本位的教學終極目標是要求創作一個與學生現實生活情境相聯系的、屬于自己的作品—即真實性學習成果。為達成這個目標,則需要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創設一個真實性的教學情境與之相匹配,建立實現目標的基礎。只有具備這一基礎,才可以為學生完成真實性學習成果提供保障。
現階段的教學很顯然注重了這一點,觀摩展評課中的展廳設計、學生的角色扮演、教具的靈活多變等,都十分明顯地反映了這一教學實踐特征。課堂本身不能夠做到完全的真實性,但是在教學活動設計、真實案例分析、教具真實性還原等方面,最大程度的配合真實性教學,實現真實性情景模擬。
創設真實性情境教學環境,能使教學過程有真實性評價、學生能夠真實性體驗與表現、最終完成真實性學習成果。
參考文獻:
[1]張華.論核心素養的內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04):1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王昕,王非,姜昕.讓教學管理促進合作學習的真實發生——兼評《合作學習教學策略與理論》[J].當代教育科學,2020(05):93-96.
[4][美]邁克·帕爾斯 約翰·塞斯卡.美術教學指南[M].郭家麟,孫潤凱,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