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宛妮 陳清
摘 要:文章通過分析閩南官式大厝文化在旅游中的發展優勢、存在的問題和機遇并提出一些發展策略:政府加強規劃引領,打造閩南傳統民居的旅游品牌;優化閩南文化旅游的發展環境,官式大厝與旅游的深度融合;培育專業人才,加強官式大厝的保護建設與開發等,希望可以將閩南獨特的文化在旅游中傳播下去。
關鍵詞:閩南官式大厝;文化旅游;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G1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25-0-02
一、閩南官式大厝文化旅游的現狀分析
福建省地處我國東南沿海地區,與臺灣地區隔海相望,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旅游資源、獨特的文化底蘊。對閩南官式大厝的文化旅游產品的研究分析,為實現閩南地區的文化與旅游的深度開發以及弘揚優秀的歷史文化,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官式大厝文化旅游發展的優勢
1.獨特的建筑文化價值
近年來,隨著旅游業的深入發展,文化旅游產品也逐漸被人們所重視,而閩南地處我國邊陲,長期處于中央封建王朝的管轄邊緣,所謂“天高皇帝遠”,這樣的地理位置為閩南地區的文化發展提供了便利。閩南官式大厝最明顯的特點表現在民居的建筑風格和地域文化等方面,“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梁畫棟皇宮式”便是對閩南傳統建筑的描述,又因當地黏土中的三氧化二鐵含量極高,燒制出的紅磚質量上乘、顏色明亮,加之象征帝王宮殿的紅色圍墻,具有吉祥、富貴的美好寓意,因此將紅磚作為建筑的主要材料,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紅磚文化”,閩南官式大厝的建筑文化與當地的人文社會、歷史文化、宗教信仰等密不可分,孕育出獨特的閩南文化,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激發了游客的旅游興趣。[1]
2.多種文化融合的地域特色
閩南官式大厝具有深厚的審美價值與地區文化,在歷史長河的發展中將農耕文化、海洋文化和傳統禮俗文化等的有效結合,在中原文化的基礎上融合了海外文化,形成了獨特的閩南建筑裝飾藝術文化,兼容并蓄、因地制宜,區別于其他任何地區,形成獨具一格的閩南地區多民族融合的文化特色。
(二)官式大厝文化旅游發展的問題
1.缺乏保護,規劃不夠合理
隨著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官式大厝的廢棄現象越發嚴重。傳統的官式大厝已經不受現代年輕人的喜愛,由于常年無人居住并疏于管理而坍塌廢棄。政府有關部門應該通過多種政策對原住民進行經濟扶持,并鼓勵他們以傳統民居為特色,開發旅游經濟。例如烏鎮的旅游業,在政府有關部門的幫助下,本地原住民組成正規的特色“導游講解”,一方面增加了他們的收入,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傳統建筑無人居住的問題。目前,政府相關部門出于經濟目的對其進行開發,但并沒有切實有效地對大厝進行文化保護。傳統民居最吸引人的不是靜態的建筑本身,而是其中動態的人文風情。官式大厝的旅游指南講解不能單純地依靠文字與導游,更多的是與本地居民的文化生活的互動。要在保護開發的基礎上合理規劃,認識到原住民才是傳承本地文化的根本力量,鼓勵原住民留在當地,延續傳統的文化和生活,為游客帶來雙重的視覺體驗。
2.缺乏特色旅游項目
目前閩南官式大厝在開發過程中主要注重大厝本身的建筑展示,而忽略了其背后的文化與互動。在不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內涵的情況下,游客在游覽中只能走馬觀花式的瀏覽,參與度不高,很快就會對靜態的建筑失去興趣。而旅游產品大多運用了古厝的裝飾元素,如燕尾脊或大厝建筑紀念品,形式過于單一,依附性強。而“購物”作為旅游的重要環節,可為當地帶來豐富的經濟效益,在實地考察旅游路線中,卻少有特色購物產品與特色美食的出現。因此,需要設計出閩南官式大厝獨特的文化元素旅游產品,在其他地方難以購買,從而促進當地的旅游再消費,這就需要總結當地的人文風情、地域特色等。[2]
(三)閩南官式大厝的文化旅游產品的機遇分析
1.政策機遇
2018年福建省開行中歐國際貨運班列176列,“數字福建”穩步前進,“海絲”衛星數據服務中心也建成并投入使用,積極推動福建作為文化交流的核心地區。閩南地區在文化旅游資源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更能起到福建文化旅游交流的先鋒作用。傳統民居建筑是一個城市最重要的身份象征,不但展示了過去的輝煌,更能體現現代的文化氛圍。加強對大厝的文化旅游宣傳力度,不僅能夠更好地展示當地藝術裝飾、人文風情,更能傳播傳統文化,還能為閩南地區的文化旅游傳播指明方向。[3]
2.發展機遇
閩南官式大厝作為閩南歷史文化發展的見證,承載了閩南地區經濟、文化、藝術、民俗等的綜合反映。閩南官式大厝不僅是閩南的建筑,更是閩南文化發展的體現,官式大厝的文化旅游開發,不僅可以宣傳其文化內涵,還可以更好的吸引游客的游覽觀光,帶動福建省的經濟發展,例如將其建筑作為文創設計衍生品,在帶動經濟的同時,也展現了地域特色、傳播了地域文化,具有很高的文化旅游價值。
二、閩南官式大厝旅游文化產品的發展研究
(一)政府加強規劃引領,打造閩南傳統民居的旅游品牌
閩南官式大厝的旅游文化產品的開發不能僅僅停留在規劃上,需要各級政府部門的配合與落實,向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閩南獨有的文化特色。要避免現在千篇一律的旅游景區與商品,讓旅客失去興趣,成為一次性旅游景點。閩南官式大厝的地域特色文化旅游需要深度開發,設計出獨特的閩南文化旅游商品,例如大厝上的剪瓷雕工藝,游客可以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親身體驗剪、粘等工藝過程,還可以將自己的作品作為紀念品帶走,這不僅可以引起旅客的興趣,還可以帶動當地的經濟與商業,打造屬于閩南的旅游品牌,樹立良好的文化氛圍,以精美的旅游伴手禮和優質的服務吸引各地游客。[4]
(二)優化閩南文化旅游的發展環境,官式大厝與旅游的深度融合
閩南地區文化旅游要長盛不衰,關鍵在于如何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內涵,要讓游客在游覽過程中感受到大厝的獨特優勢,讓游客自愿參與其中并宣傳。泉州市多次舉辦“海上絲綢之路交流平臺”等活動,積極促進各個國家的文化旅游交流。但這樣的活動多流于表面,并未真正地讓游客接觸到閩南文化旅游的魅力。在后期的旅游開發中,一方面,可以多設計一些情景融入式的文化旅游項目,例如王潮歌導演的《又見敦煌》《又見平遙》等實景演出,在增加游客互動感的前提下,也產生了與當地文化的情感共鳴,打造獨特的閩南文化的記憶;另一方面,合理規劃閩南地區的文化游覽路線,提高游客的參與性,豐富游客的活動項目,避免游客只是簡單的在官式大厝中瀏覽拍照,聯合當地“閩臺緣博物館”“世界閩南文化展示中心”等官方機構工作人員和志愿者,親自為游客進行講解其中的民族文化,從而最大限度地將閩南特色文化展示給游客。在路線設計中,將類似的景點進行篩選,達到效率最高化,站在游客的角度合理規劃。
(三)培育專業人才,加強官式大厝的保護建設與開發
閩南官式大厝中含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這就要求當地旅游部門積極與高校進行對接,培育專業的高素質人才,充分發揮廈門大學、華僑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等高校的作用,將閩南的建筑、文化、美食等旅游項目納入日常教學規劃中,注重學生的思想文化教育,并積極開展保護閩南官式大厝的教育,通過博物館展覽,實地考察,知識講座,中外交流合作等方法,為高校學生樹立對閩南官式大厝的文化旅游意識,這不僅可以讓高校學生了解傳統建筑的獨特美,也更大限度的從根本上對其進行保護。還可以由當地高校老師和專業人士舉辦相關的旅游文化知識大賽、創意大賽等,為深化閩南地區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促進當地旅游經濟事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三、結束語
閩南官式大厝擁有獨特的建筑、豐富的文化,卻一直沒有在全國打響名聲,其根本原因是旅游開發不到位,景點同質化嚴重,并未實現特色文化和旅游資源的充分融合。我們應該深度挖掘閩南當地文化,加快官式大厝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打造閩南傳統建筑的文化旅游品牌,從而使這一傳統的文化建筑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陳凱琦.閩南清代紅磚民居建筑裝飾研究[D].武漢紡織大學,2017.
[2]王留霞.基于閩南文化的旅游創意產品設計研究[D].西安工程大學,2017.
[3]尹世杰.福建: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高質量發展[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9-04/24/c_1124411816.htm,2019-04-24.
[4]劉敏敏.基于閩南地域文化的品牌設計創新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