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羅濱
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需要深化課程改革,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進行“學科德育”的研究與實踐,促進育人目標的全面達成。這就要求課堂教學轉型升級,從“學科教學”到“課程育人”,發(fā)揮課程的德育功能,根據不同課程和不同年級的特點,充分挖掘各學科課程蘊含的德育資源,將德育有機融入學科教學中。
課堂是育人的主渠道。學生的成長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學生是在每一個學科、每一節(jié)課、每一個學習活動中,在不斷地經歷、體驗、感悟、構建新的理解中成長的。
什么是“學科德育”?這似乎是一道復雜的題目,遠沒有用一個公式解題、用一段話語說白那么簡單。不過,也沒有那么玄乎不可捉摸,那么飄浮不可駕馭。
學科德育就是教師根據本學科特點、學段特點和學生發(fā)展需求,充分挖掘學科學習中的德育要素,將具體學科知識鏈接生活實際,形成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實踐性學習提升核心素養(yǎng),實現知行合一的有意義的教與學的過程。
學科德育是促進德育工作專業(yè)化、規(guī)范化、實效化,形成全員、全科、全程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的有效途徑。
學科德育是以學習科學為基礎的學科育人實踐,顯著特征是以學習者和學習為中心。從“知識獲取”到發(fā)展“價值觀念、思維方法、合作能力、學習習慣”,從“說教”到“實踐、體驗、感悟”,實現從做題到做事再到做人的課堂教學價值取向的轉變,是當前解決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的問題的最好的實踐闡釋。
可見,學科德育確實非常重要,但有兩個問題需要認真思考。一是學校的德育工作主要由誰做?是班主任、德育主任,還是德育副校長、校長?二是各學科課堂教學的共同目標是什么?以北京市海淀區(qū)為例,中小學約有7500個教學班,每周5個工作日,全區(qū)每周約有240000 節(jié)課。24 萬,一個巨大的數字,在這些學科課堂上,學生的收獲應有哪些呢?
2017 年初,經過一年多的準備,海淀區(qū)“綠色成長”學科德育項目啟動,在小學、初中、高中的12個學科,20所實驗學校,逐步建立起“學科橫向合作、實驗學??v向推進”的研究、實踐、改進機制,建立起學科德育月度教學現場研討機制,進行學科德育的課堂教學實踐,并形成案例。
好的學科德育課,是依據課程標準,符合學生實際,通過學習活動設計與“教——學——評”實施相一致的行為,最大程度達成學習目標、成長目標的課。上好學科德育課,要遵循五個原則。
一是價值導向原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促進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
二是學科本質原則,發(fā)展學科雙基的同時,落實學科本質和思想方法等學科價值。
三是情境鏈接原則,充分挖掘學科內容中的德育要素,鏈接真實情境,形成挑戰(zhàn)性學習任務。
四是活動育人原則,學生在深度互動中,增強規(guī)則意識,提高溝通能力,提升思想認識,逐步建立起交往、決策的價值標準和思路。
五是持續(xù)發(fā)展原則,素養(yǎng)發(fā)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個又一個進階性學習任務中,在思考、討論、關聯、遷移中逐步建構學科核心觀念實現的。
德育離不開學科的沃土。語文、歷史、科學等學科如此,數學也是如此。例如,北京石油學院附屬實驗小學劉香老師教授的“數據的力量”一課,外顯的教學線索是觀察描述數據、整理概括數據、分析利用數據,內隱的德育線索卻是公平公正的價值觀教育。
“師者,人之模范也?!睂嵤W科德育,關鍵在教師。
一是關注學科知識關聯。明確不同的學科內容承載了哪些價值觀念,鏈接社會生活、政治生活、日常生活和科技前沿領域,將“學科知識”轉向“學習任務”。
二是關注學習問題的解決。從“被動聽講”轉向“解決問題”,學生在任務中學會多角度考慮并進行決策,經歷失敗與挫折后堅持下去,養(yǎng)成良好的意志品質,發(fā)展素養(yǎng)。
三是關注師生互動過程。從“正確解析”轉向“組織學習”,創(chuàng)設尊重、平等、民主、和諧的氛圍;尊重差異,鼓勵學生質疑、追問;提供學習支架,使學生的思維外顯、模型化;允許失敗,鼓勵堅持。
四是關注課后作業(yè)設計。作業(yè)是課堂之外不可缺少的學習環(huán)節(jié),要綜合考慮作業(yè)在鞏固知識、提升能力、發(fā)展興趣、管理時間方面的作用,以及利他、公益的取向等。
五是建立區(qū)校協同機制。構建區(qū)級、校際、校級三級學習共同體,轉變觀念,頂層規(guī)劃,研制標準,示范、指導和落實學科德育工作。
育德是每一位教師的職責。每位教師都是學科德育的實踐者和研究者,要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和教學基本功,充分把握學科德育的本質與內涵,在每一節(jié)學科課堂上實現課程育人。
學科教學與德育相融共生,育德要體現在每節(jié)課教學結構的各個方面,貫穿教學的全過程。教學線索是外顯的,德育目標是內隱的,學生看不到說教,卻被真切地影響著,心靈受到觸動,實現精神成長,而教師則以此實現教書與育人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