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學竹
關于如何為每一位學生提供真正有利于他們發展的教育,我認為作為青年教師只有我們盡力去創造有利于每一位學生所發展的教育,才能讓我們的學生成為有用的人才。陶行知老先生就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要讓學生像小樹一樣盡量長上來,但是并不能強求他們都去長得一邊高,而應是在根基上求得平衡,在出頭處去尋求自由。”對教師而言,思想中完美的教育應該要做到讓全體的學生全方位的去發展,這才是真正對我們的學生盡全力、對我們的社會承擔重任,只有學生們都變成有用的人才,這個國家才能有人才的出現,我們中華民族才能得以繁榮昌盛,我們教師隊伍應為這一目標而盡我們所能。
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做到要不拘一格的去培養人才,同時也滲透著創新、改革以及變通的教育理念。我們學校和教師要盡全力去開創有益于每一位學生成長的教育,其中包括著在我們學校里的學生和已經從我們學校畢業的學生、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學生,對于以上這些學生我們都要耐心而熱心的去幫助,進而去開創有益于這些學生成長的教育。我們對這些學生給予了愛,我們教師便會去理解與尊重學生,也就容易發現他們的長處,容易去激發他的興趣與愛好,也就容易激發他的內在潛能。
我從事教育工作的這幾年來,一直都在第一線工作,作為一位中學教育的工作者,我所有的感悟都是來源于教學工作中真實的案例,正是通過對這些教育教學的案例進行提煉和分析,我也發現了些教育上的理念。要想讓每個學生都成為了有用之才關鍵要做到求真務實。只有我們教師踏踏實實干教育、將愛與責任貫穿于教育工作始終,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學生成為有用的人才。其中對于愛與責任的教育我深有感悟。
一、用愛與尊重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正確的人才觀
三年來的教育工作,使我明白了教育的最高境界便是愛,教育的真諦是尊重,而尊重才是創新的源泉。之所以咱們教師隊伍能夠在教育工作中取得一些讓人滿意和欣慰的成績,靠的就是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以及對自己學生的理解和尊重。這種思想也深深的留存在我自己的頭腦以及行動當中,同時也影響到了我的學生和身邊的教育工作者,對于愛的流露大家有十分深刻的感觸。我們經常會在新聞報道中看到,有的學生生病了,學生家長不顧所有地去給孩子治病,這種父母對孩子的愛是自然流露出來的,什么條件也不需要。假設我們每一位教師能夠這樣對待咱們的教育事業、對待我們所教的學生,我認為這便是教育最高的境界,這便是教育的真理,如何才能夠把我們的教育做到讓大家滿意,如何才能夠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為有用的人才,如果我們教師去尊重每一位學生,那么學生便會做出改變進而給我們不一樣的驚喜,因為教育的真諦便是尊重,而尊重便是創新的源泉。
二、因材施教,為各類學生搭建平臺
美國的心理學家加德納就曾提出過多元智能理論這一新的教育理念,加德納覺得每個人身上存在七項智能以上,其中包含數理邏輯智能、音樂和空間智能等。也就是說每個人所感興趣的領域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教師能給予每一位學生適當的鼓勵以及指導,那么學生就極有可能達到他所擅長智能領域的高點。因此我們青年教師要特別注意在日常教學工作中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其發展所適合的教育,我們教師能夠做到因材施教,那么我們的學生自然也就能盡其所長。提及“因材施教”這一理念,其實早在春秋時期孔老先生就提出這一教學思想,在孔子以后長達幾千年的后代名人的教育教學中也得到了證實。
為了能夠徹底滲透“因材施教”這一教育觀念,基于我校現有條件,我校開展了多元的課程,為學生得到適合本身的教育提供了有益條件。與此同時我校校本課程根據學生的需要以及學校自身的情況,開發了多項活動課程,每周四下午第七節課統一進行校本課程的學習安排,全校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課程,打破原有的班級限制去新的班級進行學習,每一位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擅長去選擇自己的課程。
三、創造適合每位學生發展的教育,著眼點在學生,著力點在老師
為每一位學生提供適合其發展的教育還有一個重中之重也是我們最容易忽略的,那就是把主導權還給學生。無論是課上還是課下,安心地去把時間給予孩子們,勇敢地去把空間交給孩子們,爽朗地把快樂給予學生,讓每一個學生做不一樣的煙火,真正的做到學生為課堂的主體!
四、創新與發展,不拘一格培養人才
我們教師還要善于發掘學生的愛好,愛因斯坦就講到過興趣與愛好是一位學生最好的老師。推及到我們教育工作中也就是說我們的學生一旦對某項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自然而然的就會積極的去探索、去實踐,并在這件事情當中產生了愉悅的感受。這一想法的實踐以及培養不單單在我們初中階段進行,更需要從小學乃至幼兒園階段我們的教師就應該培養學生的興趣以及愛好,保護孩子們的好奇心,使其到十幾歲的時候慢慢養成自己的愛好與興趣。蘇霍姆林斯基就曾談到過,作為一名學生如果到了初中階段還沒有自己所喜歡的事情,作為教師我們就要為其感到擔心,擔憂他成為一個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致的人。
五、努力讓更多的孩子享有公平的教育
公平教育不應抽象化,而要落實到實處,應該要做到起點公平,有教無類,不管是學生家庭的背景、所在的地區還是選擇的學校有何區別,這個學生都應當享受一樣的教育教學資源;過程公平,因材施教讓所有學生都能夠獲得有益于自己的教育;結果公平,每一位學生的潛在能力都應當被完整地發掘開來,讓他們成為社會的棟梁,這便是我們每一位年輕教師前進的方向。
以上幾點就是我對于如何提供適合每一位學生發展與教育的實踐與思考。其實適性教育在教育歷史上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時期孔老先生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其中還有陶行知老先生“做中學”的教育理念,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論等,都是在圍繞著如何使課堂教學更具實效,如何使每一位學生更好地發展,而提出的教育新主張、新觀點。
現如今“如何提供適合每位學生發展的教育”已成為我們年輕教師教學工作中的重點。通過對其實踐與研究,我認為我們教師為每一位學生發展提供了適合的教育,便抓住了教育的根本。在對適性教育的思考與實踐中我收獲了發現的快樂,研究的激情與收獲的喜悅!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不斷提升教學素質與能力,爭取早日成為一位善于理論又付諸實踐的青年教師,為如何提供適合每一位學生發展的教育貢獻更多想法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