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給各行各業帶來了新氣象,高等教育的改革在“互聯網+”戰略的推動下也掀起了新一輪改革的風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順勢而為,應以互聯網技術為載體,以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為兩翼,實現網絡在線課程、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有機融合,通過組建教學團隊,設計專題教學,制定實踐教學規程等保障措施,以立德樹人為育人導向,努力建構“一體兩翼”立體化育人模式。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思政課;“一體兩翼”;立體化育人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想政治工作曾做出明確指示,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與現代信息技術有機融合,要充分利用新媒體新技術,使思想政治工作富于時代感和吸引力。“互聯網+”作為我國的發展戰略已經給許多行業帶來了新氣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也應該因勢而行,適應互聯網技術給人類思維方式、認知方式帶來的巨大變化,把網絡教學手段有機融入,用互聯網技術豐富教學資源、拓展教學信息,充實教學手段。這對于貫徹立德樹人理念為根本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增強必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一、“一體兩翼”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立體化育人模式及其特征
所謂“一體兩翼”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全過程育人模式,即以網絡平臺等新媒體為載體,以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為兩翼,網絡在線課程、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多元互動,既充分融入網絡信息技術元素,又強化師生線下交流與互動;既注重課堂教學的知識傳授,又注重實踐教學的能力提升。“一體兩翼”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立體化育人模式的特征表現在:
(一)在線課程的互動性強
交流互動式教學是現代教學理念的核心所在,西方的學習經驗理論認為,學習應該是學習主體與學習客體之間的雙向交流互動過程。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受到班型大、授課學時段等因素的限制,無法實現交流互動式教學。而網絡在線課程突破傳統教學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師生間、生生間可以以網絡學習平臺為載體實現“雙向互動”、“多向互動”,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便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知識困惑。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監控學生的學習狀態、在線測試考核學生的課前、課后知識認識狀況,打破傳統課堂教學只能照顧大多數,無法顧及全體的弊端,實現“一對一”的個性化教學,在總結學生學習規律和特點的同時,有針對性地制定個性化學習方案,隨時隨地解答學生的學習困惑,使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二)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強
網絡在線課程盡管有其自身優勢,但卻不能完全取代課堂教學,因為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個人魅力、言傳身教對學生的鮮活影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力量,網絡信息技術是無法取代的。在線課程的即時性、迅捷性的特點致使學生不能完全消解對知識的理解,對知識存留的困惑必須在課堂上得到有效解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針對線下課程的教學反饋,及時處理教材,打破教材章節順序的限制,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整合教學重點難點知識,設計教學專題,以達到深化知識重點,矯正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偏差,使教師傳授的知識內化于心,達到提升思想認識覺悟的效果。專題教學設計并不是拋棄統編教材,更不是無視統編教材的權威性,而是圍繞教材整合知識重點。思想政治理論課統編教材是協調全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的一致性,并非尋求整齊劃一的教學講授,高校要根據學生自身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處理教材,真正做到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這一方面效果的實現必須依賴教師的課堂教學處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的學科交叉性比較強,對教師的需求除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背景外,還需要政治學、法學、經濟學等學科理論的支撐,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專題教學模塊的設計需要教師根據自身專業背景設計一至兩個專題,通過組成教學團隊完成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這種專題化課程設計便于教師集中精力、發揮自身優勢,實現教學內容的最優化。
(三)實踐教學的實效性強
外化于行是高校思想理論課教學的價值歸宿,也是檢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重要標尺。讓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體驗知識的魅力,激發學習的動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歸宿,為此實踐教學必須為大學生搭建起理論聯系實際、知行有機統一的平臺。課堂教學中,理論講授為主,實踐延伸為輔;實踐教學中,知識運用為主,理論指導為輔。實踐教學必須根據形勢發展摒棄傳統認識的誤區,傳統觀點認為,實踐教學就要把學生拉倒外面去,時間、經費、安全等因素限制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際上,實踐教學并非必須到校外才能實現,實踐教學的真諦在于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真實體驗和身心投入,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增強參與性和主體意識。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校外實踐受到教學規模等因素的限制確實組織起來困難重重,然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利用VR技術的虛擬仿真實踐通過網絡虛擬給大學生以真實的情感體驗和主體認知,突破了以往校外實踐的諸多掣肘,有效解決了全員參與的難題,又凸顯了實踐教學的本質,不乏是一種很好的實踐教學方式。
此外,還可以利用網絡在線課程實現實踐教學,教師可以在網絡教學平臺上設置與課程相關的歷史事件、革命遺址、庭審現場等,通過網絡虛擬技術給學生設置一種身臨其境的真實體驗,讓學生在虛擬場景中還原歷史,品讀法律力量,感受道德境界。也可以利用拍攝情景劇、社會調查、課堂辯論等方式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使學生產生臨場感和交互性的實踐體驗,教師再對學生的教學實踐及時進行反饋、指導,并把實踐教學成果進行整合充實到教師的教學體系當中,真正實現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有機結合,網絡虛擬實踐和在線課程教學有效融合,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一體兩翼”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立體化育人模式的實踐保障
“一體兩翼”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立體化育人模式的建構需要把網絡在線課程、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融合,更需要把握每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特點,同時還需要一定的外部保障機制,才能有效運行。
(一)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組建教學團隊,開發在線課程
網絡在線課程目前還受到思想認識、技術條件和教師參與等限制未能發揮應有的教學效果。網絡課程的組建需要高校專門性技術人才,而在這方面許多高校都是人才缺乏,多采取購買服務平臺或引入第三方的方法予以解決,這樣雖然解決了課程設計者不會運用網絡技術開發的難題,但由于第三方網絡平臺的模式化和統一性的特點又制約了不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個性化,學生面對面孔一致的在線課程,久而久之產生視覺疲勞,缺乏新鮮感,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網絡在線課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學生的情感體驗效果不佳。必然導致網絡在線課程大打折扣,偏離設置初衷。此外,網絡在線課程的知識模塊設計和課程管理更多依托于授課教師本人,需要教師極大的精力投入和時間保證,任課教師大都受科研壓力的制約,很難全身心投入到網絡在線課程的管理,最終導致在線課程淪落為應付教學改革任務,網頁信息內容長期不更新,更難起到線下答疑解惑,線上教學設計的實際效果。再加上個別高校受資金等條件困擾,在思想認識和政策支持方面也多缺乏精準定位,最終制約網絡在線課程的開發組建。
為有效規避上述困局,高校思想政理論課網絡在線課程不宜使用統一化、模式化的教學平臺,應該根據各門思想政治理論課自身特點搭建具有個性化的網絡教學平臺。與此同時,高校應加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網絡信息技術培訓力度,整合校內資源,組建思想政治理論課信息化教學團隊,給予思政課教師充裕的教學時間和財力保障,用于平臺搭建和在線課程設計,切實貫徹全員育人理念,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和技術優勢,共建共享教學資源。也可嘗試建立校際聯合體,跨校組建教學團隊,整合教學資源,這樣既可以解決高校的資金困難,也可以有效發揮人力資本優勢,實現校際間的優勢互補。
在網絡課程設計方面,要打破傳統精品課的“升級版”的做法,要結合教材內容進行專題化的教學設計,把知識重點、難點劃分為若干個模塊,涉及教學課件,錄制微視頻,盤活教案、習題等傳統教學元素,形成有機統一、形式新穎的鮮活網絡教學單元。要避免以往靜態僵化的網絡展示,要有專門的網絡管理人員及時更新網絡教學信息,充實最新教學元素,即時推送,實現網絡在線課程的動態化,增強網絡在線課程的吸引力。知識重難點模塊的設計也應融入網絡技術元素,如通過動畫、特效等技術手段使講授的知識通俗化,變高深莫測的理論知識為具體化、形象化的知識認知,便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二)線上線下雙向互動,設計教學專題,做好課堂教學
傳統的課堂教學班型大、人數多,參與式教學和課堂出勤率考察難度比較大,網絡在線課程盡管可以彌補這一缺陷,但終究不能取代課堂教學,如何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是建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之一。網絡在線課程的功能在于突破時間空間限制,讓學生在線下及時消化可以掌握的知識;課堂教學則依托在線課程的信息反饋,進行重點知識的講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基于兩者的關系,做好專題化課堂教學需要處理好以下問題:首先,解決課程共性問題。任課教師通過在線課程中與學生的互動交流,通過運用技術手段,系統梳理學生學習情況,及時掌控在線課程反饋出的教學信息,梳理出典型問題,針對共性問題在課堂教學中予以解決;其次,解決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任課教師通過對教材中的知識重點、難點進行體系化的系統梳理,既要把握教材本身的系統性、邏輯性和整體性,又要把在線課程中碎片化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實現兩者的有機統一。在課堂講授過程中教師應摒棄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運用啟發式教學,通過教師引導使學生理解線下的知識困惑,真正發揮學生的教學主體作用。最后,解決社會熱點和學生關注點的有機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時效性非常強,在課堂專題教學設計中,教師應通過引入辯論、角色體驗等方式加深對社會熱點的理性認知,及時解答學生的知識困惑,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教學氣氛。
(三)轉變教學理念,編制教學規程,夯實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教學環節,有其自身固定的教學要求和運行特點。但是長久以來,實踐教學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要,隨意性比較大,沒有統一的標準和要求。當然,編制實踐教學的標準必須考慮各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自身特點,一是在教學內容上要緊扣教材內容體系和能力要求,根據教材知識內容設計實踐教學主題;二是在實踐教學形式上,應以問題為導向,以知識目標為牽引,通過聽、觀、思、行等方式提升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思想覺悟。例如通過聽報告會、觀紅色影片、組織辯論賽、編演情景劇等形式,讓學生通過聽看等形成初步感性認知,到動口、動手的實際操作,再到入腦入心的理性反思,從人們認知規律的角度設計實踐形式。三是在實踐教學運行上,要把可操作化和可行性的方案遴選出來,把學院統一方案和教師自行設計的方案有機整合,把校外實踐基地和校內網絡虛擬實踐有機融合,把線上課程與課堂教學有機組合,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展示實踐成果,通過課堂教學檢驗實踐教學效果。
“互聯網+”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改革注入了活力,盤活了教學模式、提供了全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把網絡在線課程、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統一起來。任何教學改革其初衷是提高教學效率、增強育人效果,減輕師生負擔。如果網絡信息技術的運用平添師生負擔、在線課程流于形式,課堂教學維持原狀,實踐教學虛張聲勢顯然違背教學模式建構的宗旨與目的。“一體兩翼”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立體化育人模式中的前提和基礎是互聯網載體,核心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雙向互動,關鍵是網絡在線課程、專題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有機整合。要從整體性的視角,最大限度調動學校、思政課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學校提供教學改革的相關保障,教師傾心投入,學生積極參與,三方聯合發力才能使“一體兩翼”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立體化育人模式名存實歸。互聯網只是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技術手段,確實有利于教學理念的更新和教學方式的轉變,但因其自身也有負面效應,要求我們在推動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過濾有害信息,引導學生不能過分依賴于網絡,還要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搶占學生的價值觀高地,把立德樹人這一高校思政課教學靈魂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8.
[2]吳萍,論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新媒體思維[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6):59-64.
[3]][英]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盛楊燕,周濤,譯.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4]曾凡鋒等.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實踐育人模式芻議[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03):95-98.
作者簡介
陳雪峰(1978—),男,遼寧黑山人,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課題系2019年度遼寧省教育廳項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三全育人”模式建構研究(W201900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