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對高校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的重要論述,是貫徹落實高等教育立德樹人、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一體邏輯路徑的重要舉措,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回答了高等教育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以及怎樣培養人的現實問題,為新時期推進和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論依據。大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是社會發展急需的重要人才,各高校應當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思想和思政理論的指導下,把握機會,制定適合大學生的思政課程學習計劃和方式,培養高素質的師資隊伍,運用現代教育方法和技術,拓展課程思政的邊界,探索課程思政規律,推進課程思政的協同化與系統化。
關鍵詞: 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思政;課程建設
李思思(1985-)山西交城人,碩士,山西大學商務學院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政府理論與實踐
教育強則國家強,人才興則民族興。“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為做好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發展高等教育事業指明了行動方向。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我們越是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就越需要發揮高等教育的作用,越渴求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才為德之資,德為才之帥。”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才能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完成好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更好地服務大局,不斷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深刻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論述既源于馬克思主義的相關經典論述,又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應該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政治覺悟、思想水平、道德水平及文化修養。這一重要論斷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繼承和發展,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理論基礎。
課程思政,其內涵是指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知識、經驗及活動過程中。具體指高校在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下,在大力推動思政課程改革創新的同時,深入挖掘高校各個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激發出各類學科下所有課程的育人功能和價值引導作用,實現“人人都是思政工作者,課課都是思政課程”的目的,充分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等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從而實現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高等人才培養目標。
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思政課程建設指導綱要》中指出,”使各類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形教育相統一,并明確提出結合各專業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為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明確了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尊重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課程思政是符合思想政治工作規律的教學模式,深入挖掘和利用各類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本質,發揮各類課程的育人功能,將教育主體從單面轉向全面,在授課過程中體現思政精神,使青年學生得到全面的栽培與引導。
高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思政課程應成為高校立德樹人的核心課,應作為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入腦入心的重要途徑。馬克思指出,“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有著自身的規律認知,思政課程的教育對象是在現實的社會關系中從事現實活動的現實的人,要遵循一定的規律,將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大學生作為工作的主旨。思想政治課程的出發點,應該從學生個體出發,立足于學生的思想、意識和觀念,不應該將學生看作靜態的抽象的個體,而非具有獨立性、主體性和能動性的現實的個體。與此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大力倡導知行合一,強調理想信念要同社會發展實際相聯系,在理解的基礎上認同并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并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將思政教育和大學生學習生活緊密結合,“三因”理念體現了高校思政工作的深刻內涵,表明了高校思政工作履行育人職責的科學方法,從“大局、大勢、大事”著眼入手,增強高校思政工作的實效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實施面臨的挑戰
課程開設不夠深入,以偏概全。課程思政要求將思政教育內容融入到各類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達到對所有學生全方位、全過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但在高校課程思政的實施過程中,出現了思想上重視不夠的問題,對課程思政簡化過程和內容,對部分和思政內容豐富的課程進行重點建設,而對一些思政教育內容不豐富的課程選擇性忽視;通過專家講座代替課程思政,對學生進行世情國情黨情教育,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理論素養和政治素養,但是專家講授知識內容不成體系,達不到課程思政的要求。
各類課程各自為戰,未發揮協同效應。課程思政并不是獨立的一門課程,不是簡單的一項課堂活動,立德樹人是課程思政的內在要求,要求課程思政既同思政課程同向而行,也需要各專業課程的通力協作。在課程思政的實施過程中,各類課程存在僅僅依靠自身發展,未能形成育人合力。從思想認識上來看,高校長期以來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重智育輕德育,重專業課建設輕思政課教學,學校管理部分和專業課教師也缺乏對課程思政的正確認同,和思政課教師缺乏合作的共同語言和基礎,僅僅停留在座談會或聯席會議的形式開展淺層次交流合作,未能形成協同效應。
課程思政運行機制不健全。“將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高校教師要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堅定的支持者、更好的承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強調踐行“課程思政”是高校教師的職責所在。建設“課程思政”的重點在于“思政教育”,淡化了思政教育,課程思政就會迷失“方向”。目前,高校在推進課程思政過程中的問題表現為相關職能部門“課程思政”職能不突出;高校思政教育目標和立德樹人任務根本上是一致的,各部門、各機構、高校教師作為“課程思政”的踐行者和推廣者,缺乏管理育人、教學育人、課程育人的大局觀,在具體各學院的具體教學中,未能建立健全工作機制體制,真正推動“課程思政”建設。
高校教師“課程思政”重視不夠,能力欠缺。隨著課程思政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對于實施課程思政的重要性認識逐漸提升,對施行課程思政的重視程度也顯著提高,但由于高校內部方針政策的宣傳不足、政策措施解讀不到位、教師自身認知存在誤區等原因,導致高校部分教師對實施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和理論性缺乏認同。此外,課程思政的實施,不僅需要高校教師對思政理論有深刻的認知,還要求專業教師將思政理論與專業知識相結合,挖掘出專業知識中的思政內涵,這就對高校教師的政治素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目前,高校部分教師尚不具備充分深入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深入挖掘專業知識思政元素的能力欠缺,未能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融入到課程內容中,思想政治素養還亟待提高。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路徑探索
以習近平總書記“八個統一”為指導,發揮鑄魂育人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政政治理論課的教師座談會上提出課程思政的“八個統一”,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發展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政課程建設是一個系統性的教育工程,要充分發揮黨政干部、專業教師、教輔人員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示范引領,其根本任務是要對學生的思想困惑予以指引,對學生的思想認知予以提升,樹立全方位立體式的育人模式,增強學生參與教育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精彩講授理論知識與實踐問題,形成“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雙重效應,使思政教學成為學生成長的精神之魂。通過“三全育人”理念的實施,高校資源和課程的協調配合,充分發揮其育人功能,真正實現人才培養的協同效應。
理念創新,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方針。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高校思想工作的重要內容,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以學生為中心,把“圍繞學生、教育學生、服務學生”作為思政理論課重要的思想理念。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建設要堅持主導性與主體性的統一,構建教師講授、學生參與的“雙向雙邊”關系模式,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學生利益作為思想政治課程建設的出發點與落腳點。“以學生為中心”要求高校和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成長,教育人才和服務人才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的宗旨所在。作為立德樹人的課程理念,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內容必須以傳播馬克思主義為己任,堅定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為信念,引導學生提升自我政治水平、思想政治素養和道德水平。
構建課程思政和專業課程共同協作的育人效應。教書育人是高校辦教育的職責,傳授知識與思想價值引領本應相向而行、相互促進。各類課程都承擔傳授知識、理論、方法、經驗等職能,也都蘊含思想政治價值,體現著鮮明的價值意蘊,承載著一定的精神塑造和價值教育功能,如思政課程中主要思想家的理想信念、家國情懷,歷史課程中人物的社會擔當、民族大義,自然科學課中科學家體現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等。將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需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與各專業學科的銜接,將思政教育與教學實踐相結合,貫穿到教育教學全過程中,實現全方位育人。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圍繞人這個中心,做到以人為本、立德樹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只有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在解疑釋惑、凝聚共識中不斷給學生以思想啟迪和文化滋養,才能培育徳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牢固樹立為遠大理想和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和信心,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把握歷史潮流,堅定“四個自信”;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用中國夢激揚青春夢,點亮理想的燈、照亮前行的路,激勵學生勇做奮進者、開拓者;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把遠大抱負落實到實際行動中,讓勤奮學習成為青春飛揚的動力,讓增長本領成為青春搏擊的能量。
參考文獻
[1]楊露,謝志芳.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J].喜劇之家,2020(07):127-128.
[2]朱飛.高校“課程思政”的價值澄明與進路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2019(08):67-72.
[3]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01):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