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中學歷史教學改革的速度在不斷加快,歷史教材、教學方法及考試方式也在持續發生改變,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本文結合前人研究成果并采用文獻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首先分析新課標對高中歷史教學的新要求;其次,從教學目標、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三方面提出目前高中歷史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最后,從這三方面提出教學改革的建議。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歷史;教學改革
一、新課標對高中歷史教學提出新要求
隨著《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即“新課標”的頒布,其對高中歷史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課程內容以及課程結構等方面進行了修改,其中最大的變化是將原來的“三維目標”修訂為“五大核心素養”,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時緊緊圍繞核心素養進行教學安排。此外,新課標明確“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為學生適應社會生活、高等教育和職業發展做準備,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因此高中歷史教師要及時更新教學理念,改變“應試教育”背景下的低效教學模式。首先,教師關注點要更廣泛,不能在教學中只關注書本教材上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培養。其次,教師應該為學生營造輕松氛圍的歷史課堂,學生通過與其他同學的交流,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性思維,將歷史知識融入生活。此外,教師要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二、目前高中歷史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目標落后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就目前實際情況來看,我國歷史教學存在著明顯的教學目標落后問題。比如在大部分學校中,仍然僅僅以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升學率為依據衡量教師的教學能力,在這樣的模式下,大多數教師往往容易忽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僅僅將學生的分數作為教學目標,進而違背新課標下的立德樹人要求。
(二)教學方式單一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通常是以教師為中心,把教學內容傳遞甚至灌輸給學生的教學模式,其優點是有利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但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缺乏自主性,學生的主體地位未能夠有效突出,因此學生的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目標無法達到要求。
(三)教學內容枯燥
高中歷史學科具有很強的人文性特點,內容豐富且形成時間悠久,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缺乏正確目標進行引導,很多教師將課本當作唯一內容,單純引導學生對書本知識進行機械化學習,機械記憶課本知識,因此在實際歷史教學中,課堂變得枯燥乏味,嚴重影響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
三、對高中歷史教學改革的建議
為了符合新課標的要求,促進高中歷史教學改革的順利進行,教師要正確認識當下存在的問題,積極進行有效解決。
(一)規范教學目標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要學會在新課標的指導下規范教學目標。不僅要關注知識的傳授,更要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在新課標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應該深入研究把握新課標標準,以學期為單位明確每一層的教學目標。此外,在每一節課開始前都要規劃出具體的課程目標。例如在學習《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五課《古代非洲與美洲》時,由于學生對于這節課的知識點比較陌生,教師可以提前要求學生預習教材中的內容,在制定學習目標時,首先從時空上學生能夠在地圖中準確指出中古時期非洲、美洲主要國家的地理位置,并運用時間軸梳理非洲、美洲主要國家的歷史發展脈絡;其次結合史料,分析東非、西非等國家的主要特點及地理環境對文明的歷史影響;最后通過了解中古時期主要大洲社會發展狀況,初步形成對這一時期世界文明的整體認識。這種層層遞進的目標可以引導學生更全面地了解世界文明的多樣性。
(二)豐富教學方式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信息技術和教學之間的結合度日益密切。為了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性,提升歷史課堂教學效率,高中歷史教師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教學,利用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歷史情境,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還可以將文字、圖片、聲音及動畫有機結合起來,全方位、多視角地將歷史呈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比如:教師在講授新航路開辟時,利用多媒體展示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線,學生可以清晰直觀地了解新航路開辟過程。疫情期間,大部分高中歷史教師主要采用直播課堂的線上教學方式,教師與學生通過網絡進行互動學習,直播課堂按照教學進度將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
(三)充實教學內容
高中歷史知識內容多且較為瑣碎,教學負擔重,很多學生只死記硬背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及影響,但是在實際應用中一知半解。因此選擇符合學生發展的教學內容是至關重要的。首先,教師要依據高中歷史教學目標科學安排教學內容,選擇可使學生主體地位得以突出的內容進行教學;其次,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合理取舍教材中的內容,對教學內容進行創新處理與整合,同時要適當擴展,保證教學內容的銜接性和完整性;最后教師進行教學時應該更深入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能對課本的知識無條件的全盤吸收,而是要有思辨能力,對于歷史問題要有自己的看法,并時刻關注學術成果,同時與課本結論相結合。
綜上所述,新課標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應當清楚認識當前教學改革中所面臨的問題,加強教學思想與行為的規范,在教學中肯定學生的主體地位,豐富教學方式和內容,推動中學歷史教學改革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范淑英.淺析當前中學歷史教學改革的發展及所面臨的問題[J].吉林教育,2017.1.
[2]閆竹英.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改革的探索與思考[J].成才之路,2020,6(17).
[3]中華人民共和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
張佳琪(1995—),女,漢族,山西人,赤峰學院在讀教育碩士,研究方向:學科教學(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