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玲玲
摘 要:課程模式指向某一種課程特定的教育價值和教育影響。本文選取國外著名學前教育課程模式中的蒙臺梭利教學法、高瞻課程、瑞吉歐教育法進行簡析,介紹三者在理論基礎、價值取向、課程理念、課程內容的特色,同時進一步比較三者的異同點,從中歸納對我國幼兒園課程建設的啟示。
關鍵詞:課程模式;蒙臺梭利教學法;高瞻課程;瑞吉歐教育法;課程建設
課程模式是某個宏大的教育方案之基本哲學要素、管理要素與教學要素的理想性概括,它包含了內部連貫一致的陳述,描述了這個教育方案為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而設計的并被預先假定是有效的理論前提、管理政策和教學程序。”這一觀點科學地概括了課程模式可能涉及的問題,關乎兒童觀、教育觀、課程觀、課程的實際運行、課程運行中的管理等等。課程模式指向特定的教育價值和教育影響。國外學前教育課程模式種類豐富,別具特色,如著名的蒙臺梭利教學法、高瞻課程、瑞吉歐教育法都對現當代的學前教育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典型的課程模式之所以被稱為典型,是因為典型的課程模式背后蘊含的教育思想充滿了巨大的教育價值和教育影響。因此本文旨在對三種典型的國外學前課程模式的理論基礎、價值取向、課程理念、課程內容進行簡析與比較,最后歸納出對我國幼兒園課程建設的啟示要點。
一、三種典型學前課程模式的簡述
蒙臺梭利教學法是由蒙臺梭利創立的一套教育思想體系,該課程模式充分汲取了盧梭、裴斯泰格齊、福祿貝爾等人自然主義教育的思想,進而形成自己獨特的兒童觀念,蒙臺梭利認為兒童發展具有“胚胎期”和“敏感期”,兒童發展還具有階段性,有獨特的吸收心智,兒童是在“工作”中成長的。基于這樣的理念,蒙臺梭利教學法強調要遵從兒童發展的規律,成人的角色是要給兒童提供一個有準備的環境,讓兒童充分地“工作”。該模式的課程內容包括生活教育、體格教育、自然教育、感覺教育、智力教育、語言教育等等,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有自己獨特的教具,兒童通過教具來學習即是“工作”。
高瞻課程亦被稱為High/Scope課程或海伊斯科普課程,由韋卡特及其同事在1962年創建的。該課程是美國“開端計劃”中第一批幫助處境不利的學齡前兒童擺脫貧苦的學前教育方案。它是以皮亞杰的兒童發展理論為基礎,強調兒童的主動參與學習,形成“學習環境-常規-師幼互動-評估的學習輪。高瞻的課程內容包括學習方式、語言、讀寫和交流、社會性和情感發展、身心發展、藝術和科學,同時又從中概括出了58條關鍵經驗。高瞻課程還特別強調環境的布置,興趣區的創設是該課程的一大特色。
瑞吉歐教育法是源于意大利的瑞吉歐. 艾米莉亞小鎮,由洛利斯. 馬拉古齊和當地的幼教工作者一起興辦起來的教育體系。意大利獨特的政治和文化背景影響瑞吉歐當地的教育發展,其課程設計結合了社會服務的理念,讓不同的社會、經濟、教育背景的兒童都可入學,還特別注重保護殘障兒童的優先教育。瑞吉歐教育法還十分注重和家長、社區的合作,致力于和諧關系的構建。該模式也認為兒童具有無限的發展潛能,是主動的學習者,同時也是社會的一份子。瑞吉歐教育法秉持兒童擁有一百種語言的可能,并認為兒童可以通過符號表現他們的內心世界,所以特別重視教師和兒童記錄的重要性,對于兒童的作品也是極其珍視。該模式的課程內容是以生成為主,周邊的環境都成為兒童學習的全部內容,并通過項目活動和方案教學來組織和實施。瑞吉歐還特別重視環境設計,他們認為環境是“不說話的老師”,因此他們精心布置環境,讓兒童在開放的環境中愉快學習。
二、三種典型學前課程模式的比較
三種學前課程模式雖然在課程理念、課程內容、價值取向、產生背景的側重點不同,但在對待兒童的教育問題上卻有所相通。不同之處在于三種模式的顯著特色,如蒙臺梭利教學法較強調蒙氏教具的作用,高瞻課程則主要強調興趣區的創設、瑞吉歐教育法強調社區文化的融合與兒童的符號記錄。相通之處在于三種模式中環境觀、兒童觀、教師觀上的一致性。
三種課程模式都強調了環境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環境會影響兒童的發展與教育,正如蒙臺梭利所言“環境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它既能有助于生命的成長,也能將生命窒息. ”一個良好的環境能夠促進兒童自發地學習與思考,環境也是兒童的老師,環境也無時無刻不在和兒童互動。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心理環境,心理環境尤其是強調學前教育機構中的氛圍構建,兒童只要在一個和諧的物質環境和心理環境和諧才能得以發展。
三種學前課程模式都認為兒童擁有發展潛能,能夠主動學習。高瞻課程的“主動參與式學習”、蒙臺梭利教學法的“吸收性心智”、瑞吉歐教育的“一百種語言”,都在一定程度上強調兒童的發展潛能,而教育者就是創設兒童要的環境來予以支持。兒童發展具有潛在價值,正因為兒童擁有獨特的發展特點,所以課程設置應圍繞著兒童來展開,而教師所要做的就是要尊重兒童、相信兒童、引導兒童,一步步來實現自身的發展。
三種學前課程模式都強調教師的角色作用。兒童的學習發生于多個情境之中,學前教育機構是兒童生活和學習的主要場所,教師的使命就是引導兒童的發展。蒙臺梭利教學法將教師稱之為“導師”,強調了教師的重要地位。高瞻課程中教師和兒童都是主動的學習者,教師和兒童一起探索和發現新知識。瑞吉歐教育法中教師和兒童是平等的對話關系,教師和兒童經常性發生對話。可見,三種課程模式不僅高度肯定了教師的重要作用,還認為教師的角色是多變的,教師可以是指導者、學習者、對話者等等角色。
三、三種典型學前課程模式的啟示
作為國際社會上三種典型的課程模式,蒙臺梭利教學法、高瞻課程、瑞吉歐教育法一直為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競相模仿。但由于社會環境、文化背景不同,這三種課程模式不能完全照搬地應用于我國的幼兒園課程建設中,但其相關經驗對我國幼兒園課程建設具有重要啟示。
(一)幼兒園應科學創設兒童所需的環境
良好的學習環境是兒童身心發展需要的必要條件。蒙臺梭利教學法認為兒童的身心是在外界的刺激下發展起來的,兒童的發展是內在潛力與外部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由此強調要給兒童創造有準備的環境。高瞻課程認為興趣區的創設足以引起兒童的興趣,以此促進兒童的深度學習。瑞吉歐課程模式認為課程內容是在環境中生成的,當環境充滿趣味與好奇,項目活動便由此產生了。在我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也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兒童的發展。當前,我國絕大多數幼兒園工作者都認可到了環境之于兒童發展的重要意義,但就如何創設環境卻手無所措。絕大多數幼兒園區角成了擺設,并無實際功用。試問,這樣的環境,如何引發孩子們的深度探索呢?由此,對于環境的創設我們可以從三種模式中借鑒幾點理念:一是環境的創設應符合兒童的身心發展和年齡特點;二是環境投放的材料要具有操作性和開放性;三是充分發揮家庭、幼兒園、社區中教育環境的一致性。
(二)教師要精準定位自己的角色
教師的角色定位影響到課程模式的質量。在三種課程模式中,我們看到扮演“導師”和觀察者的蒙氏教師,也看到了和兒童一起主動學習和探索的高瞻教師,還有和兒童積極對話與交流的瑞吉歐教師。因此,這啟示我國教師需要精準研判時機,對兒童的行為進行科學解讀,同切換好角色,找到自己的最佳定位。如兒童的游戲過程中,幼兒園需要在觀察者和介入者之間精準定位,兒童此刻的游戲需要我幫助嗎?如果要介入,應該以何種身份介入?諸如此類,都需要教師對自己的角色進行精準定位。教師的角色是多變的,教師的角色根據實際情況在引導者、探索者、支持者、研究者、觀察者等多種角色中相互切換。教師只有明確了自己的角色,預期的課程目標才能夠得以達成,兒童也才能夠因此獲得發展。
(三)幼兒園要注重家園社區的合作
家庭、社區是幼兒園課程建設的重要資源。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理論系統指出,教育與周遭的環境緊密相連。《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家庭和社區都是幼兒園的重要課程資源”,這充分說明了幼兒園的課程構建離不開家庭和社區的支持。瑞吉歐教育法十分注重與家長、社區的合作,甚至有時把課堂搬至社區,讓兒童在社區中互動學習。蒙臺梭利教學法和高瞻課程立足于解決低收入家庭子女的教育問題,這也必然關乎至家庭、社區和學前教育機構的聯系。三種課程模式雖有千秋,但對當地乃至世界上的低收入家庭與社區都產生了積極影響,改善了低收入家庭子女教育,從而促進了社區的良性氛圍的形成。我國的幼兒園課程建設在幼兒園與家庭合作上有初步成效,但幼兒園與社區的合作依舊不足。因此,我國的幼兒園課程建設要把家園社區合作做課程建設的關鍵一環,爭取得到家庭、社區的支持,形成“家-園-社區”的堅固合力。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三種典型的國外學前教育課程模式對我國幼兒園課程建設具有重要啟示,其內涵更是值得反復品味。由此,我國幼兒園課程建設要充分汲取三種課程模式的精華,在實踐場域上注重幼兒園環境的創設、教師的角色定位、家園社區的合作等方面。但也應注意,我國幼兒園課程建設還應注重本土化的改良與創造,只有立足于國情本身、文化本身、幼兒園本身、兒童本身,才能最終促進兒童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美)斯泰西·戈芬,凱瑟琳·威爾遜著;李敏誼譯. 課程模式與早期教育第2版[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2](意)瑪麗亞·蒙臺檢梭利著. 蒙臺梭利早期教育法[M]. 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12.
[3](美)愛潑斯坦著;霍力巖等譯. 高寬課程的理論與實踐學前教育中的主動學習精要認識高寬課程模式[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4](美)卡洛琳·愛德華茲(CarolynEdwards),(美)萊拉·甘第尼(LellaGandini),(美)喬治·福爾曼(GeorgeForman)編著;羅雅芬,連英式,金乃琪翻譯. 兒童的一百種語言[M]. 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5]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