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燕
【摘 要】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學生的道德素質水平越來越受關注。核心素養視域下,我國對小學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并將其與小學德育有機結合,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思想,發展道德品質,為全面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本文主要對兩者結合的意義進行簡要分析,并提出兩者結合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核心素養;文化傳承;德育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485( 2020) 30-0047-02
一、核心素養視域下,文化傳承為小學德育教育奠定基礎
在教育過程中,文化對人有影響。開展文化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人的素質,塑造人的心靈和人格。長期以來,作為社會的一員,人類最重要的品質是仁、義、忠、孝、誠、恥,這也是學生道德教育的核心內容。走出校園,走進社會,學生如何對待他人,如何適應復雜的社會,是小學德育要考慮的關鍵問題。現階段,經濟和社會環境變得越來越復雜。許多小學生在思想和行為層面的素質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產生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正確的思想,產生互相比較、不尊重誠信等不正確的行為。面對小學生的這些不良現象,小學德育面臨著更高的要求和挑戰。
二、核心素養視域下.文化的傳承與小學德育相結合的意義
(一)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
目前,有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年紀較小的學生無法完全準確地理解什么是價值和生活,更不用說理解它的科學內涵了。小學生進入小學校園時,已經對生活、金錢、責任等詞匯有了基本的概念認知。在核心素養下,教師應正確培養學生區分對這些關鍵詞的認知,使學生不斷地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
(二)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和文明水平
學校作為學生接受教育、培養素質的主要場所,一方面可以更好、更系統地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它可以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實際學習特點,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許多小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缺乏強烈的認同感,無法理解和掌握相關的文化知識,更不用說獨立學習傳統文化了。只有結合實際,有針對性地加強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才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更積極地認識優秀文化。
三、核心素養視域下,傳承與小學德育有機結合的路徑選擇
(一)實施有效的文化傳承教育
自新課改的實施以來,我們對小學的教育教學方式發生很大的變化。核心素養視域下,更注重學生的身心發展教育和德育。目前,在小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低年級和高年級,在此基礎上進行不同層次的德育,滿足不同年級學生對德育的理解。此外,我們需要重點培養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將其滲透到德育當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在節日前后選擇多樣化的文化內容開展教育活動,如在元宵節期間為學生提供燈謎,讓學生在猜燈謎的同時了解與元宵節相關的傳統文化;結合我國文化教育內涵,灌輸德育。
(二)結合專業課程開展傳統文化教育
在具體的課程教學中滲透優秀的傳統文化,可以使小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內涵。核心素養的教學理念符合當前小學教育。為了充分發揮德育的實效性,教師必須豐富德育內容,創新德育方法,從而加深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
例如,中國古代詩歌教學蘊含了古代人的智慧,展示了歷史背景和文化。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講述歷史人物及其事跡,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進程,將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到具體的課程教學中,可以對小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
(三)開展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
在小學德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走出課堂,理論聯系實際,通過實踐向小學生傳授傳統文化知識,以增強德育的實效性。
(四)提高優秀文化教育,提高教師素質
教師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中堅力量,是保證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為了讓學生學好,首先教師必須教好。一個良好的教師團隊,在加強學生學習知識外,同時需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做人準則,為今后社會工作奠定基礎。除此之外,教師需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影響學生的思想道德。
四、結語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德育中,我國文化可以作為豐富德育內容和形式的寶貴資源和材料。因此,教師應把傳統文化教育與道德教育結合起來,加強對學生的文化教育,將我國文化滲透到具體的課程教學和多樣化的實踐活動中,讓學生走出課堂,體驗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價值和強大力量,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有深厚的感情,自覺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人,達到提高道德素質的效果。
注:本文為福建省漳州市中小學德育研究專項課題“基于核心素養下的文化傳承在德育教育策略方面的研究”(立項編號:zdy19074)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沈莉紅.核心素養視域下中學德育課程改革路徑研究[J]成才之路,2019(13).
[2]王丹琪.小學德育教育與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結合途徑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7(36).
(責編楊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