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珍娟
上海市師資培訓中心附屬閔行實驗中學
微課教學的出現改變了原有教師授課只局限于課本的單一教學模式,微課以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出現在教師與學生面前,其真實感人的音效、活靈活現的圖像、富有代表性的視頻等特點獲得了一眾師生的好評。微課結合了錄音、電視、錄像等各種電子設備都具有的功能,且只需輕輕一點播放,就可輕松展示。如果將知識中的重點、難點、疑點利用微課進行答疑解惑,那么課堂氛圍將被重新點燃,學生的理解程度與接受程度也將大大提升,達到教學目的。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中華文化的底蘊深厚。納入語文課文中的只是其冰山一角而已,加之歷史久遠,一些資料的丟失,導致一些內容晦澀難懂,或知其意卻不知怎么表述。因此在教學中,如何讓晦澀難懂的文章簡單化,如何引導學生理解文章,擁有自己的感悟,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考慮的問題。若教師能利用微課將課本的重難疑點進行展示,讓學生各抒己見,積極動腦,利用發散性思維解決問題,并對知識點進行概括和總結,并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樣的方式不僅解決了教師教學難的困擾,還能讓學生感悟到學無止境的樂趣。從此,課堂氣氛逐漸活躍,學生在交流與互動中進行思維的碰撞,讓學生的學習空間變得更加廣泛。[1]
如:教師在教授《三峽》這篇文章時,可以先向學生介紹作者酈道元,再從作者寫這篇文章的背景由此提到三峽的地理位置,從而讓學生領略到三峽的雄偉壯麗,從而明白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緣由。接著通過微課對三峽地理位置以及景觀的展示,進一步讓學生感受三峽山水景色的雄奇險拔,讓學生感受“重巒疊嶂,隱天蔽日”的環境。然后讓學生閉上眼睛,在教師的引導下展開想象,讓學生幻想自己身處三峽,周圍青山綠水,環境優美,最后讓學生進行交流討論,以激發學生對祖國河山的感情,培養熱愛祖國山水的情感,也可進行主題升華,將保護環境與該篇文章相結合,發表學生自己的看法。
由于學生閱歷有限,對一些方面的問題不能闡述自己的看法,因此當教師在問出超綱問題時,課堂就會顯出一片死寂,若教師處理不當就會導致學生對于課堂知識的理解不全面,不具針對性。這時,教師可利用微課來解決學生知識邊際的問題,教師可將重點難點展示在微課上,給學生以思考方向上的提示,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2]同時,微課還能突破時空的約束,對事物能提供全方位不同角度的表現方式,其憑借科學性與技術性,彌補的教材的缺陷,拉近的學生與語文的距離,增加了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
如:在《蘇州園林》一課的教學中,如何讓學生了解蘇州園林的設計特點這一教學重難點,即:如何理解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由于部分學生甚至教師都沒去過蘇州園林,對蘇州園林的認識只局限于課文,導致無法對重難點進行分析;且課本并未對蘇州園林進行插圖,無法滿足教學要求。若借助微課程的《蘇州園林》,則可以生動形象地在學生面前展示園林美景,如亭臺樓閣的布局,假山池沼的搭配,花草樹木的映襯,遠景近景的不同,角落門窗等的細節設計,再配上教師的解說,就將蘇州園林的大致情況有了初步的印象,即融畫文于一體。學生如同身臨其境一般,隨著教師的解說與圖片,漫步在蘇州園林中,欣賞其布局,色彩,雕刻等細節,增強了學生對園林的感受,使學生體驗到蘇州園林詩意般的美感,贊嘆設計師的智慧和我國園林藝術的高超。在此過程中,利用微課的視聽功能,將整個課堂的氣氛活躍起來,增強了學生的領悟力。
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對于學生而言,寫作是整個語文學習中對令人頭疼的,而寫作又可是語文的“半壁江山”,語文好不好,作文說了算。現在,大部分學生的寫作語言空洞,缺乏真情實感,有些過于浮夸,導致教師無法從學生的文章中感受到新時代青年的思想,社會新鮮血液的聲音。微課教學發揮其直觀性和真實性,形象地將學生與生活相聯系,填充學生“空白的生活”,以喚醒學生內心的生活氣息和寫作靈感。
圖像可創造情景,音響可渲染氛圍,動畫可展現動態情境,這些都是傳統課堂不能比擬的。學生在微課中通過看,聽,感來激發想象力,為文章插上想象的翅膀,以提供靈感來源,又能為寫作教學提供良好的環境保障。
微課教學通過調動學生的聽、看、感等感覺激發學生思維,增加學生的信息接收量,提高學生分析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鑒賞能力,邏輯能力??偠灾?,語文課堂要變得豐富,要讓學生喜歡學習,讓學生的個性得到詮釋,微課的運用不可忽視。運用微課給學生一個輕松快樂地學習場所,讓學習的權力屬于學生,成為他們個性展示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