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莉
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職業教育中心
工匠精神值得是在崗位當中認真學習,不斷追求卓越,敢于進行創新,進行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品質。工匠精神豐富的內涵,決定了伴隨著新時代的不斷發展,客戶至上的宗旨和理念都應該踐行到實踐當中,通過強調服務精神來賦予崗位新的內涵。作為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工匠精神是對中國制造產品品質的追尋,同樣也是員工成長和企業轉型重要的道德指引,是未來發展當中的重要參照。
1.依賴課本,側重知識教學。
教材是中職語文課堂的知識來源,通過語文教材的學習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提高語文文學常識的掌握程度,提升語文能力的培養效果。雖然語文教材當中選擇了很多經典的古篇名著,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文言文、現代文、古詩詞的理解當中進一步感受語文知識的奧妙,但是這些知識的運用和學習僅僅能夠達成教學目標的要求,換言之,過度依賴語文教材而忽視了對課外內容知識的分析,學生的創新思維會有所限制。
2.課時有限,內容拓展困難。
職業教育院校的發展目的是為社會培養專業性的人才,所以在學生培養的過程當中,往往采取訂單式的培養,通過與企業之間簽訂合同,幫助企業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所以相較于實踐鍛煉而言,理論知識學習的時間有限。語文作文中職教學當中的公共基礎課,并不受到職業院校領導和教師的重視,所以在有限的課堂之內,教師的主要目的在于講解課堂內容,而很難在現有教材的基礎之上,對于內容進行再次拓展。
3.新意不足,學生興趣不高。
中職語文教學目前仍采取傳統授課方式,教師站在講臺上講解知識,學生在課下記下筆記認真傾聽,盡管這種方法能夠對知識點進行詳盡的講解,但使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當中缺乏直接的參與感,所以課堂的積極性不高,即使教師對課堂內容進行了互動,也很少有學生能夠參與其中。語文教學本身就是一個涉及面非常廣的概念,需要將創新的理念融入到教學設計當中,讓學生感受語文的魅力,通過強化工匠精神的運用,結合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興趣,盡管種種設想是美好的,但是受到現實條件的現實實施困難重重,
1.運用講課技巧,教育學生“精益”。
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本質,職業教育也應該突出精益求精的品質,為社會發展輸出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語文作為一門知識學科,是引導學生未來工作和學習的重要指引,因此,教師需要與學生之間進行有效的溝通,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對知識點進行講解,例如在古詩詞學習的過程當中,不僅僅要求學生理解古詩詞當中的具體含義,而且還可以結合作品的內容,進一步講解自己對于作品所蘊含的深層次的理解,通過結合文章來揣摩作者背后所表達的情感,讓學生真正的投入到古詩詞的學習當中,通過身臨其境的感受來接收作者所傳遞給讀者的思想內容,很多知識及時歷經千年,依然在時代的長河中熠熠生輝,所以通過多重方式的講解,能夠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來,讓學生學會精益求精。
2.改進授課內容,培養學生“專注”。
中職學生的年齡普遍不高,對于外界誘惑力的影響,缺乏相對應的抵御能力,而且在課堂設置之上,學生對于專業技術的學習興趣更大,所以部分學生認為語文知識的學習過于累贅,而不愿意在其中花心思,動腦筋。為了改變學生對于語文知識教學的固有印象,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所需,采取與輕松有效的學習方法,對課堂內容進行有趣的講解,讓學生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課堂學習當中,例如,《論語》教學中就可以充分運用孔子及其弟子之間的故事,引導學生去自行閱讀和理解其中的具體概念,讓學生能夠穿越千年來到那個時代,感受最早的教育模式對學生所產生的影響,讓學生更加專注于課堂內容。
3.涉及課堂互動,鼓勵學生“創新”。
創新并不是一句空話,而是需要在實踐當中得以體現的終止語文教學課堂當中,應該通過知識傳授,讓學生感受語文的魅力,從而達到提高及人文素養和創新能力的目的,進一步幫助學生學習新知識,拓展新視野。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對教學形式進行進一步的創新,結合不同的語文課堂,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對文章內容進行朗讀,賞析名篇巨著,鼓勵學生結合課堂知識進行自我創新。讓學生將語文知識和實踐進行緊密的結合,在學習當中感受到快樂,在愉悅的氛圍當中學習語文知識,潛移默化的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
時代的高度發展讓人們愈發重視精神對于個體及組織未來發展的引領作用,對于中學語文教學而言也是如此,因此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注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有助于為學生日后走上工作崗位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