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萍
江西省樂平市九中
初中生正是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是法治精神和思想道德品質建立的重要時期。《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中學教育重要的一門課程,對于學生法治精神的培養具有決定性作用。在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課程中滲透德育教育,符合初中生成長特點,也符合新課改背景下對于初中生法治思維養成的要求。初中生好奇心較強,正處于成長的叛逆時期,許多不良思想潮流的出現很容易使初中生走上人生歧途,本文中筆者簡單敘述將德育教育滲透在道德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有效策略。
初中學生正處于叛逆期,傳統的填鴨式教學使學生不能夠發表自己的意見,課堂中不能夠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對于枯燥的理論知識產生厭煩心理。教師的教學方法直接關系到課堂質量的高低,因此教師要想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滲透德育教育,就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采用多種有趣的教學方式,把握學生心理的特點,注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從而提升課堂效率。教師可以采用創設情境的方式,將教室的多媒體設備充分運用起來,使課本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在對知識的理解上能夠對德育理論產生情感上的認同。[1]
例如,在進行《網絡改變世界》這一課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前提前尋找一些簡單的短視頻,例如青年夫婦因社交軟件的頻繁使用而吵架,小學生沉迷電腦游戲諸多近視,從生活中的這些點滴的小事出發,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到網絡對于人們生活的影響,以及由于過分地沉迷于網絡而造成的人際關系疏遠的危害。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開放性的探究問題去開拓學生的思維,為德育教育添磚加瓦。教師可以詢問學生以下問題:你在生活中是否依賴互聯網?你覺得互聯網對于你的生活學習好處多還是壞處多?讓學生們分組討論暢所欲言,在學生充分表達后教師適時引導告誡學生要適當運用網絡。
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目標,對于德育在教學過程中的滲透具有重大影響。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過多地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學生實際生活中的行為效果,忽視了學生的情感,使德育教育浮于表面,不能夠真正落實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教師要想讓學生對德育知識有切身感受應重點落實情感教育,增強學生們現實生活中的思想道德修養。教師可以采用場景模擬的方法讓學生親身體會到德育的內容。[2]
例如,在進行《維護秩序》這一章節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本班教學秩序出發,為學生安排不同的角色,發動所有學生的智慧來解決在課堂上秩序混亂的問題。可以讓學生與老師互換身份,讓學生暢所欲言去表達自己對于課堂紀律情況的評價,借此機會能夠讓學生提前思考所學內容,借機使德育理念滲透在日常活動當中。不僅如此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還可以滲入傳統文化,以此來指導學生的行為規范。例如,在《以禮待人》教學中可以引用孔子“不學禮,無以立”的觀點,同時為學生講述古代關于禮的故事,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德育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以身作則,用自身的行為去引導學生,潛移默化的感染學生。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教師的教學質量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習的質量,因此要想使德育教育充分發揮實效,就要全面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教師要規范自身,以德育理論來嚴格要求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榜樣。同時學校也需要豐富和完善培訓體系,對教師進行一系列的師德的培訓,使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成長。在教學時,教師也應該及時的轉變教學的觀念,充分認識到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激勵學生帶著興趣去學習,對于提高課堂效率,降低教學難度有著極其重大的作用。
例如,在進行《我與社會》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為了讓學生了解到社會生活的豐富,可以安排學生進行一系列的社會觀察。帶領學生體驗社會,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培養愛護社會的責任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樹立明確的教學目標,采用多種有趣的教學方式,循序漸進地把德育滲透到日常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還應合理安排課堂內容,使學生把實踐與理論結合起來,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掌握所需學習的知識。
要想實現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德育的滲透,必須要轉變傳統僵化的教學方式,采用多種有趣的教學方法,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帶著興趣去學習道德與法治,如此才能全面加強德育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