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霞
摘? 要:優秀傳統文化富含極高的人文價值和道德規范。伴隨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社會現代化步伐也日漸加快,而整體上對我國傳統文化的推廣傳播卻較為缺失,這也使社會青少年們對傳統文化悉知度逐漸降低。因此,為積極提升我國國民整體素質水平,依舊需從傳統文化運用方面入手,對此該文以古詩文教學為例,能動探析了傳統文化在該階段的運用狀況,將對初中語文傳統文化教學提供積極借鑒。
關鍵詞:初中語文? 傳統文化? 古詩詞教學? 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9(b)-0092-03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inese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Taking Junior Middle School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as an Example
ZHOU Fangxia
(Yangjiamiao school, yaxia School District, Lintao County, Dingxi, Gansu? Province, 730500? China)
Abstract: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rich in extremely high human values and ethic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pace of social modernization is gradually accelerating, but the promo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my country's traditional culture as a whole is relatively lacking, which has gradually reduced the awareness of the young people in the society about traditional culture. Therefore, in order to actively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our nationals, we still need to start with the us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For this article, taking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as an example, we can actively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t this stage, and will teach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Provide positive reference.
Key Words: Chinese in junior high school; Traditional culture;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Application
通過對初中學生的傳統古詩文施教,可有效引導其通過系統詩詞曲賦認知古人世界觀與人生觀。而為實現該階段古詩文教學價值,仍缺少不了教師的全方位、持續性探究。該文以初中古詩詞為切入點,探討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運用,將對提升語文教學水平,強化傳統文化滲入提供積極借鑒。
1? 古詩文在傳統文化教育中的價值效用
初中語文新課標中實錄的古詩文都屬于經典化選用,其作為語文學科教學期間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對中學生思德意識構成、語文素養及文化智力發展水平都有十分顯性的效用。另外,古詩文課堂施教也屬于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播重要方式之一,其利于學生汲取古詩文中有益精華,還利于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文化。古詩文以簡潔凝練的文字勾畫出一幅幅形象生動的意境畫面,整體上體現了千百年來社會勞作者的智慧結晶。通過對古詩文的課堂施教,可積極引導受眾熱愛美好生活、激發愛國思鄉情懷;也可指導學生更加明事理,學會為人處世之道;還可潛移默化地提升其事物認知能力等;該方式在提升青少年綜合素養基礎上,還進一步實現了傳統文化教育功用。
2? 古詩文課堂施教現況
以往的固式化施教方法,使部分教師對古詩文課堂施教缺乏正確認知。譬如,課堂中更多將古詩文翻譯為白話文,卻鮮少協助學生探究詩文隱喻的深層涵義,該形式下常會忽略對內容意境解析,致使學生只能靠死記硬背加深固有印象,卻難以真正領悟詩文的內涵要義。長此以往,會極大地降低學生古詩文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也易對后續語文教學產生消極影響,而學生整體學習興趣度較低,對古詩文學習也會產生一定畏懼心理。現實課堂施教中,古詩文教學尚未獲得教師積極關注,受應試教育影響,教師往往更注重對考試大綱內容的強調,更側重對詩文逐字逐句講解,卻較忽略整體傳達的意境美。該階段學生對古詩文缺少體系化學習,自身學識儲備也較少,這使得進行自主閱讀與領悟更為困難,因此,教師的意境化解析教學十分必要,其既利于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還利于傳統文化有機傳承[1]。古詩文多以文言文形成呈現,內容晦澀且繞口,為更好地提升與維系受眾學生古詩文學習積極性,執教者應適時運用多媒體技術方式,有機地將抽象內容直觀呈現,以便更優化地達成古詩文化的教育功能。此外,還有部分語文執教者過分注重于古詩詞每字每句的細致講解,自詩文中文字描繪出的形象畫面以及內容展現出詩人的思想情感都非常詳盡地解析,卻很少積極開展各類實踐性古詩文主題參與活動,該類活動常可引導中學生們在實踐運用中,更深化地感悟與體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獨特魅力[2]。
3? 基于傳統文化教學的初中古詩文施教策略
3.1 明確態度,優化古詩文教學方法
為提升該階段古詩文課堂教學品質,執教者應明確、端正自身態度,比如,學科教師不能一慣機械化地講解古詩文,而應順勢優化、更新實踐教學方法。對于古詩文內容普遍較抽象、晦澀,而中學生目前尚未能自主領悟詩人作者真實情感的現狀,教師可先積極強化受眾的基礎學識儲備、協助學生逐步深入理解[3]。其次,在實時講解古詩文內容時,也不可因追趕教學進度就對內容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介紹進行簡單的一筆帶過。最后,“授人以魚莫若授人以漁”,執教者還應積極重視對中學生寫作技巧、文言文翻譯技巧等的有機培養,以有效提升學生對詩文的自主賞析能力等[4]。
教師還應協助班級受眾端正態度,更優化地展現科學引導效用,以更好地強化中學生對古詩文重要性的自主意識。受傳統應試教育的深化影響,古詩文對受眾對象而言僅僅是考試涉范中的一部分,因此,更多認為只有應付考試適當背誦就好,甚至還存在相關學生不愿意死記硬背,產生對該學科的厭惡、排斥心理等。對此,在實踐教學期間,執教者應積極注重培養班級學生對古詩文學習的主觀興趣,更多使學生融入課堂當中,真正成為教學課堂中的“主導”。另外,對于既定古詩文背后所涉及的文化,執教者還可靈活變動、合理安排,比如,可不依照配套教材的固定順序進行內容施教,依據學生實況進行應激調整,以更好地引導學生悉知整體古詩文內構,也更利于中學生歷史性背景學識累積等[5]。
3.2 有效提升中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興趣
“興趣總是最好的教師”,其也是能動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關鍵要素。即受眾對象唯有對古詩文充滿積極興趣,才能進一步提升起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積極性,這也就限定執教者應當在實踐教學期間,時刻注重對學生興趣的有機培養[6]。
古詩的最顯著特征即是語言內容的平仄押韻,而吟誦、誦讀的方式常更能使班級學生切身感受到古詩的韻律美感。基于此,對應教師可適時展開朗誦、誦讀式施教,即通過中學生在實際誦讀進程中的片刻停頓、呈現音調等,來適時評判其對既定古詩文的領悟程度,并在后續使其感受到更深入的隱喻內涵。例如,在部編版九年級下冊“課外古詩詞誦讀”中《浣溪沙? 身向云山那畔行》這首詞賞析過程中,晚煙裊然升起,飄蕩于天際,營壘荒涼而蕭瑟等寂寥的意境,不禁使人聯想到詩人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在大聲的朗誦過程中,古詩文中所傳達的意境美仿佛上升到另一全新高度,學生們在誦讀期間也可更深入地感受到當時情境下,出塞遠行的清苦及古今的幽恨,也進一步領悟納蘭對無常世事、紛繁人生等的獨到感悟[7]。
3.3 充分借用配套信息技術輔助施教
在古詩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借助學校配套信息多媒體輔助施教,常可極大地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品質及成效。例如,教師在講授唐代詩人杜牧的《泊秦淮》時,詩中的第一句“煙籠寒水月籠沙”中連用了兩個“籠”字,詩歌前半段的意境十分淡雅,但這個妥帖的用字,班級內部分學生難以真切感受它的巧妙韻味,該現況究其根本還是學生對古詩的意境領悟得不夠透徹。基于此,執教者可有機運用信息多媒體技術,能動地將該首詩的形象畫面與意境實時展現出來,同學們通過動態化情景真切觀察到被迷蒙的月色以及輕煙籠罩著寒水以及岸沙,其中的煙、寒水、月、沙整體上勾畫出了秦淮河美麗的夜景,著墨不多卻風情必現,意境淡雅、景觀別致等。該方式直觀生動地使學生感受到詩歌的層次畫面感,為后續的“商女不知亡國恨”抒發情感奠定了充分的基礎[8]。
3.4 運用課余時間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實踐活動
傳統文化的教育功用是在漫長的文化影響下逐漸形成的,因此,為更好地培養起學生們愛國意識、傳統文化自信感,單一的課堂施教時間尚顯“單薄”,即應積極開展多元化的傳統文化教育實踐活動。例如,教師適時創設傳統經典國學小分隊,不定期開展系列實踐傳統文化活動,如經典詩詞鑒賞集會、固定節日詩詞競賽等,活動面向全校師生展開,比如在中秋佳節適時舉辦關于“月”的詩歌比賽等,期間同學們頭腦風暴,自信展現自身詩歌素材儲備,如“對影成三人”中“月”是孤獨的惆悵;“明月何時照我還”中,“月”又是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等等。
4? 結語
古詩文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強化學生傳統文化教育,提升個人人文素養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要在在日常初中語文課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培養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拓展教學方式,拓寬學習范圍,強化古詩文學習,繼而提升傳統文化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 吳添溢.淺談初中語文傳統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詩文教學為例[J].考試周刊,2019(20):75.
[2] 謝濤.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詩文教學為例教學實例分析[J].新課程,2018(12):309.
[3] 倪文錦.教學有法,綱舉目張——課堂教學落實課標精神之我見[J].語文建設,2016(34):6-10.
[4] 宋玉潔.部編本初中語文教科書助讀系統探究[J].科技資訊,2019(32):109-110.
[5] 王雪晴.接受美學視野下的初中古典詩詞教學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 D刊(學術刊),2016(6):26-27.
[6] 黃健容.學生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指導[J].科技資訊,2016(31):113-114.
[7] 頁妙詩.中國傳統文化在語文教育中的滲透和傳播[J].佳木斯學院學報,2017(4):22-23.
[8] 李斌.怎樣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J].教師,2015(16):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