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深化智能制造技術專業群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創新推行產學合作耦合認證機制、人才培養一企一案機制、課程標準依崗設定機制、教學資源雙元開發機制、學習路徑自主選擇機制和專業課堂雙向聯動機制,有力推動產教融合“1-M-N”人才培養模式可持續開展,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跨界、復合型專門人才。
【關鍵詞】產教融合;運行機制;創新實踐;跨界;復合型人才
2019年,國務院《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教育部《關于全面推進現代學徒制工作的通知》、六部委《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相繼印發,旨在樹立新發展理念,深化辦學體制和育人機制改革,促進就業和產業發展,推進深層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近年來,我院智能制造技術專業群實施跨界融合策略,對接國家“十三五”新興戰略性產業,聯合地方知名企業,創新推行產教融合“1-M-N”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產學合作可持續運作機制,取得實質性成效。
1 產教融合“1-M-N”人才培養模式
我國把深化產教融合改革作為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性任務,我院智能制造技術專業群創新推行產教融合“1-M-N”人才培養模式,以更好地對接區域優勢產業、服務區域經濟建設。
產教融合“1-M-N”人才培養模式是指“1”個專業(群),依據產教融合“跨界、跨行、跨域”[1]基本特征,深度對接區域“M”類新興戰略性產業,專注于企業“N”個專業核心崗位,實施個性化、專門化人才培養的模式。
該模式按“學校主導、校企共育、企業主導”三階段推進,第一階段由學校主導開展文化課、專業基礎課教學;第二階段由校企共同組織學生入駐企業開展職業認知和工學交替教學;第三階段由企業主導開展頂崗實習、項目設計和生產技術骨干培養。該模式主要特征是校企雙制、工學一體,注重理論學習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對標產業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規范,突出專業崗位核心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培養。
2 產教融合“1-M-N”合作機制
推行產教融合“1-M-N”人才培養模式,關鍵是如何將高職院校的人力資源供給側優勢,跟企業雄厚的資本、技術、知識、設施、設備和管理等要素能夠充分糅合在一起,并通過構建可操作性強的產學合作機制來實現。
2.1 產學合作“耦合認證”機制
我們采用產學合作“耦合認證”機制選擇合作產業和企業。認證要素主要包括產業先進性、區域適配性、企業影響力、社會認同度、職業前瞻性、專業契合度、資源豐富性、生產安全性,讓產教融合“1-M-N”人才培養模式符合現代產業發展大趨勢。
經過周密調研和科學論證,我們優選微特電機、化纖材料、新能源汽車、智能電梯等智造產業和維保行業,與合作企業一道研判產教融合合作機制,尋找利益結合點,增強雙方改革與合作意愿,明確產學合作領域,明晰雙方責任與義務,共同簽署產教融合“1-M-N”校企合作協議書。[2]
2.2 人才培養“一企一案”機制
由于所選產業、企業和崗位存在差異性,產學合作具有“跨界、跨行、跨域”特征,因此,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須因勢利導,做到“一企一案”,即在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應考慮到產業、企業和崗位固有特性,可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基本框架基礎之上,適當調整其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標準、運行機制、組織方式、評價制度等核心要素,做到“實事求是,量身定做”。
具體實踐中,我們按照產業方向,分別與協作企業制訂方向性、個性化人才培養方案。原則上按照專業屬性設計課程體系,按照職業崗位制訂課程標準,并共同制訂授課方案。校內按不同產業方向設置任選課,校外按職業崗位設置工學交替課。如電梯維保崗,依照行業要求開展電梯崗前培訓,取得電梯行業操作證,然后入駐維保班組實施一線維保實踐,并開設班組長成長通道,在雙主體培養下學到專業知識,獲得專業技能,提升職業素養,并取得一定勞動報酬。
2.3 課程標準“依崗設定”機制
“項目課程是21世紀以來職業教育最為重要的課程形式之一,它強調以真實的工作任務為載體,在情境化的教學中養成學生有效的工作能力,并達到對相關知識的深刻理解”。[3]基于當下我國自動化、“互聯網+”、智能制造不斷深入推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專業教材與課程標準隨信息技術發展和產業升級而實施動態調整和更新,勢在必然。
以《自動化生產線安裝與調試》課程為例,原有課程目標定位于常規的自動化生產線裝調、操作和編程,而所對接的化纖制造業正處于自動化生產線改造設計、裝調、維護與運行管理的“機器換人”大變革時期,企業需求的是既精通化纖技術、又精通機電一體化技術的智能制造維護師,學生學習項目和生產情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因此課程項目化教學任務的設計與定位、課程標準的制訂和實施務必契合產業發展態勢,須在生產實踐中親自參與到企業設備改造、工藝改進、質量提升等建設項目中去,這樣才能在生產實踐中形成新型生產設備的維護、運行和管理能力,提升學生的創新、批判和遷移能力,培養出企業所需的智能制造維護師這樣的跨學科、復合型高級人才。
2.4 教學資源“雙元開發”機制
實施“1+X”專業證書制度是職業教育區別于普通教育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的通知指出,在推行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過程中,與企一道構建規范化的技術課程、實習實訓和技能評價標準體系,顯得特別重要。
我們推動教學資源“雙元開發”機制,發揮學校教育技術和企業生產技術的比較優勢,共同開發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并配套開發信息化資源,并構建數字化教學資源庫。[2]教學資源開發遵循產業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注重崗位知識傳授與技術技能培養并重,并有效融入職業素養和專業品質,在專業建設、課程開發、教學模式與方法改革創新中發揮引領和示范作用。
為了將產業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反映典型崗位(群)職業能力要求,我們開啟“項目”、“項目課程”和“項目課程開發”本質內涵建設,構建課程開發職業化與項目化獎懲機制、知識產權保密與互信機制、數字化教學資源動態調整與更新機制,促進富有產業特色的新形態教材和精品在線開發課程的開發和利用,并瞄準產業方向實施課證融合,部署“1+X”專業證書行動指南和實施方案。
2.5 學習路徑“自主選擇”機制
發揮企業在職業教育辦學中的重要主體作用,堅持知行合一、工學結合,推行“學校—企業”綜合人才培養模式,務必建立在社會、企業、學校、學生等各方共同意愿的基礎之上,尤其應把學生的興趣與志向放在首位。
在產教融合“1-M-N”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踐中,我們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充分尊重學生自主選擇權和參與權。事先,我們開設一系列專家講座,宣講國家相關產教融合政策,解讀產教融合試行模式,透析產業形勢,并引入企業宣講,組織學生到企業現場觀摩、認知和實踐,積極征求家長意見和建議等等,讓學生和家長有充分的知情權和參與權;然后,征求學生個人志愿,自主選擇產業、企業和崗位,并組織企業和學生開展雙向選擇和交流,最終達成校企生三方協議,這樣,既能遵從企業用人準則,又能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現實需要。
2.6 專業課堂“雙向聯動”機制
入企工學交替是該模式最重要的校企共育環節,我們采用“入職培訓、分組輪崗、專項培養”等組織方式,遵循“理論為輔,實踐為主,素養為重”基本準則,將專業教學搬到企業現場。
我們重視 “學生、教材、環境、教法和教師”等課堂基本要素在企業現場教學中的實際體現,關注校外課堂區別于校內課堂的不同表現方式。入企工學交替,學生擁有“學生+員工”雙重身份,教材由“生產圖紙+工藝文件”構成,教學環境處于“生產+經營”一線,教法采用“現場操作+實踐指導”法,教師由“學校教師+企業師傅”分工協作,由此可見,校外跨界課堂更多的是將工作任務課程化、教學場景一線化、學業評價成果化,有利于造就跨學科、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3 產教融合“1-M-N”合作機制實施效果
產教融合“1-M-N”合作機制創設與實施,主要效果有:
(1)試點專業(群)能實時對接區域產業、企業和專業核心崗位,體現人才培養跨界性、先進性和多樣性,有利于職業教育向社會化、個性化發展。
(2)產學合作從融入到融通再到融合,人才培養由“單一性、萬金油”向“跨界性、復合型”目標轉變,凸顯傳統制造專業向智能制造技術方向轉型,有力提升人才培養規格。[4]
(3)依據“共謀、共建、共管、共用、共享”原則建立起智能制造技術技能人才教育和培訓基地,具有“雙元主體、雙重身份、雙方場所、雙向導師和雙方考評”跨界課堂特性,能有效解決企業“生產”和學校“教學”既對立又統一的內在矛盾,井能有效降低學校教育投入和企業人力資源培訓成本,彰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能激發校企合作內生動力,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5]
綜上所述,我院試點專業(群)通過實施產教融合“1-M-N”人才培養模式,在調優調高調寬專業(群)、貫徹“寬基礎、大專業、小方向”專業建設新理念、開辟產教融合新模式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5]
【參考文獻】
[1] 孫善學:對1+X證書制度的幾點認識[J].北京: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07):72-76.
[2] 石偉平,郝天聰.產教深度融合 校企雙元育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解讀[J].北京: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07):93-97.
[3] 王魯藝,趙蒙成.職業教育項目課程開發的反思與未來進路[J].北京: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11):26-31+52.
[4] 首珩,劉碩.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的內在矛盾和破解機制研究[J].北京: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 2019(10):87-88.
[5] 馬雪峰,陳曉明,許朝山.智能制造機械行業人才需求與職業院校專業設置匹配分析[J].北京: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11):5-15.
備注:2018年度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學院(本科)教育教學改革項目論文(課題編號18JG009)
作者通訊地址:浙江省東陽市廣福東街1號浙江廣廈學院 華國新(收)、聯系電話(0579-86668839;13967985580)、聯系電子信箱(1832107074@qq.com)、郵編32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