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雨欣 鄭嘉琪 莊心妤 周德富 王 彤/宿遷學院
隨著時代的發展,英語這門語言已然成為流行,新時代下對大學生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逐漸在調整。時代發展迅速,對外開放程度不斷增強,這就使得口語交際能力變得愈發重要,尤其在一些面試應聘中,口語能力不容小覷。同時,國家教育部也呼吁大學生英語教學改革,將以前以閱讀為主的教學模式改為以視聽說綜合能力培養為主,以適應當今時代發展的客觀需求。
據問卷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最想具備的卻也最缺乏的英語能力就是口語交際能力。加強大學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不僅能加強學生自信心,還能幫助他們利用與外國友人的溝通機會,拓寬知識面。所以,培養大學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已經成為一種學習者的主觀需求。
筆者在對S學院學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進行調查的過程中,發現了諸多問題,現一一列舉如下,并有針對性地對其所存在的問題進行詳細的原因分析。
1、腔調語氣問題
在調查發現的諸多問題中,腔調語氣問題所占比重最大,也最具代表性。多數學生的口語都受平時讀書習慣的影響,語氣普遍機械化,腔調不像真正的英語使用者富有變化。比如疑問句式缺少疑問語氣,人類情感不足,更像是冰冷的機器代碼。這樣的腔調語氣問題或許平時在課堂上表現不出來,但在和真正的外國人交流時體現尤為明顯。
2、個別音標模糊
如果說腔調語氣是口語交際中整體性質的問題,那音標概念模糊則是細節性問題。學生相似音標不分及其發音不準確,會導致口語聽起來沒有辨識度。例如摩擦音清輔音中的/s/和/θ/兩個音很多學生都會不注意區分,在讀后者時圖方便省事直接省略了舌頭放在上下門牙之間的動作,于是便讀成了前者。這兩個音在大量單詞中都會使用到,不注意區分會讓口語檔次下降很多,從而影響學生的英語口語互動交際能力。
3、中式英語橫行
除了上述問題,語言習慣上的問題也不能避而不談。中國人和西方人的表達習慣迥異,很多人在使用英語表達時深受母語習慣影響,不是直接將想法轉化為英語,而是先在大腦中形成中文,翻譯成英文再說出來。經過這一道工序,說出口的英語難免沾上中文的氣息,形成了不倫不類的Chinglish。這樣的中式英語雖然不影響理解,但終歸不夠地道。
1、學生英語學習的局限性
當代大學生的英語學習不可避免地帶有應試成分,如為了通過大學英語等級考試而去對語法詞匯、閱讀、寫作做專項訓練,而很多考試都不涉及口語表達,導致很多學生都把學習重心放在了書面表達,忽視了口語表達的重要性。其后果就是考試往往能達到不錯的效果,但卻沒有發揮英語的實用性,即用口語進行流暢交流。
2、口語學習氛圍不足
英語作為一門外語,在日常教學時,語言環境的缺失是影響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重要因素。要求學生日常生活使用英語交流顯然不太現實,最多就是日常用語的“sorry”、“thank you”,所以口語的進步緩慢是必然結果。近年來,許多高校開始興辦英語角、英語辯論賽、英語演講比賽,目的就是為了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和口語學習氛圍。但這種短期的、受眾面小的活動很難產生持續性、突破性的效果。
3、課堂教學存在的缺陷
除了英語專業的學生外,非英語專業學生幾乎沒有英語口語課程。即使是有口語課程,甚至有外教教學,所產生的效果也大多不盡如人意。傳統大學英語課堂往往是教師個人在輸出知識,而學生只進行記錄和聽講,大部人逐漸形成了“重文輕語”的教學觀念。雖然有許多老師為了提高學生口語,會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或者上臺演講等形式開口說英語,但是學生積極性卻有待提高,存在許多不愿意表達或者不會表達自己想法的學生。
根據大學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的調查結果,結合現存問題和影響因素分析,筆者分別從學生、教師兩個方面尋求改善和提升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的路徑。
學生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其自身知識儲備量是影響英語口語能力的主要因素。關于英語口語基礎知識的儲備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點:
1、詞匯量的積累
語言的學習都是以單個詞匯的各種串聯為基礎,就連我們從小學習的母語中文,它們都離不開最基本的詞語。英語單詞量的擴充是提高口語能力的基礎環節,我們需要做到的是掌握大約300個英語口語中的高頻詞匯,主要涉及描述自我、他人、他事、日常社交這四個方面。
2、詞匯的準確發音
目前英語口音主要分為美式、英式和澳式,要想學好英語口語,就要對這三種類別的口音進行區分取舍和適當模仿學習。有的學者說過,學說英語的高級境界就是用語調傳遞信息和表達情感變化。所以,評判一個人的英語口語能力是強是弱,就是看你的發音是否熟練到位。
3、擴大自身文化知識面
如今各種語言的傳播和發展,加速了人與人之間的面對面交流進程,不同的國家的語言背后涵蓋著豐富的文化知識背景。然而,大部分學生學習英語僅限于課堂和書本內容,所以在交際中往往會出現大腦一片空白或者表達不盡如意的情況。在口語交際中,想要更好地理解對方要表達的意圖,我們就需要培養用英文的思維邏輯進行思考,知曉外國人會把一句話中最重要的意思放到最前面來說的習慣,要盡可能了解外國的風俗習慣、文化背景甚至當地俚語,盡量避免對話中不必要的誤會。
蘇霍姆林斯基強調:“教師所知道的東西,就應當比他在課堂上要講的東西多十倍、二十倍,以便能應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課堂上,能從大量的事實中挑選最重要的來講。”由此可見,教師的教學水平對學生口語能力的培養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從教師的教學能力而言,身為一名大學英語教師,不但要具備扎實的教學知識,而且還要靈活運用自己的教學經驗,鼓勵并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口說英語、用英語,從而促進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因此,學校應加強教師的在職培訓力度,從而提升教師綜合教學水平和教學素養。例如可以通過組織定期的經驗交流會、多次展開教學綜合競賽,豐富教師的學識,拓展口語交流的范圍。
從教師的教學內容而言,大學老師所授知識大部分歸于英語閱讀、語法和寫作等方面,而在英語口語教學中,除了有專門的課程老師,大部分老師忽略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在課堂之上也只限于少次的回答問題互動。這種教學內容及其互動方式,很明顯無法給學生提供自由表達思想的空間,不利于其在語音語調、流利程度方面上的改進。如今,“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和視聽說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備受眾人推崇,它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以學生為中心,使學生更多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學會自我發現并解決問題。同理,在口語交際中,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自己對書本教材的理解,聽力的練習,進行反復的口頭訓練。閑暇之余,也可以通過觀看外文電影片段,引導學生配音,操練學生的語音語調,增強語感,從而達到提升口語能力的流暢性的目的。
當下,英語已經作為國際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之一,不論是在生活還是在工作中,口語交際能力的影響力日益突出,這就使得口語教學也變得愈發重要。因此,針對此次調查中存在的問題,我們要積極主動地改善并提高自身的英語口語能力水平,從而使得學生們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得到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