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瓊
摘? 要:古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粹,是中國語言的巔峰。學習古詩詞,學生不僅能夠了解中華傳統文明,沉淀語言文化知識,而且可以繼承優秀精神品質,提高審美素養。總之,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在倡導落實語文核心素養的今天,教師應該將更多的目光集中在古詩詞的鑒賞與分析上,引導學生掌握古詩詞的精髓,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基于這一目的,本文從語言、文化環境入手,探究了鑒賞古詩詞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環境;古詩詞;鑒賞
在一個文化色彩濃郁的語言環境中,學生能夠感受到濃濃的語言文化氣息,感覺到漢語表達所蘊含的情趣和藝術色彩,進而培養語文學習動機,實現語言的持續學習和文化的不斷積累。尤其是古詩詞鑒賞教學,語言、文化環境的重要性非比尋常,古詩詞中的語言精練、晦澀,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如果不在一定的語言、背景、文化環境中理解、解讀,學生很難對古詩詞產生興趣,很難激發學習古詩詞的動力。因此,在小學語文古詩詞鑒賞課堂上,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定的環境氛圍,深刻認識古詩詞中的言語、意象以及意境,傳承優秀文化思想,弘揚古詩詞文化。
一、營建歷史文化環境
古詩詞鑒賞能力的形成與語言的風格色彩、語言的創作手法等的理解息息相關,只有掌握了古詩詞文字背后的故事,學生才能建立起與語言的一條感情線,從而接受古漢語,理解古詩詞的表達方式,提高古詩詞鑒賞能力。因而,教師要創建與古詩詞相關的背景文化環境,引導學生認識詩詞的作者,了解作者創作詩詞的背景和情感,根據對作者人生經歷和創作背景的理解來體悟、感知古詩詞語言,以及古詩詞傳遞的人文價值觀念,提升古詩詞學習能力。
以《七律·長征》的教學為例,面對這篇經典的詩詞,為了讓學生讀懂大氣磅礴的語言所蘊藏的深厚情感,感受“三言兩語”所蘊含的力量與魅力,從而對古詩詞產生興趣,我營造了以作者為中心的語言文化環境,讓學生了解作者創作的背景以及情感,代入式體驗詩詞,理解詩詞。具體來說,首先,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視頻資料,幫助學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和個人志向。其次,講述這首詩背后紅軍遠征的故事;然后,引導學生結合長征故事,談一談個人感想。最后,和學生一起鑒賞古詩詞,將學生此時的情感融入到詩詞語言的賞析中,讓學生直接感受到語言的真摯和氣勢,潛移默化中還積累、沉淀了語言。由于語言背景文化環境的營造,學生理解了詩詞,提高了古詩詞鑒賞能力。
二、營建詩詞意境環境
古詩詞意境是由語言堆砌而成,它直接反映了語言的個性化意義和魅力。因而,古詩詞的鑒賞與意境息息相關,從意境入手感受語言情感色彩,更有利于學生理解語言,提高古詩詞鑒賞能力?;诖耍诠旁娫~鑒賞課堂上,教師要有意識地營造意境,讓學生在充滿情感的環境中自主體驗、感受詩詞的力量,感知語言的情感意義和生命價值,從而提高古詩詞審美水平,繼承優秀傳統文化。
以《江南春》的教學為例,該詩詞語言樸實而優美,描繪了一幅明媚江南春光,再現了神奇迷離的煙雨樓臺景色。短短四句,意象與景物交織,有聲有色地營造了深邃幽美的意境,表達了含蓄深蘊的情思。因此,我從意境出發,通過意象的動態還原,營造環境,即,江南大地鶯歌燕舞、桃紅柳綠,山麓上城池林立,酒店外幌子飄揚,寺廟樓臺被籠罩在煙雨中。通過生動、形象的畫面,學生能夠感受到古詩所營造的市井繁榮意境,體會到詩詞的美。所以,從詩詞意境出發創建環境,可以輔助學生理解詩詞語言,提高詩詞鑒賞能力。
三、建立生活現實環境
古詩詞鑒賞的目的是:培養審美、傳承文化、和沉淀語言。目前,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經常引導學生進行古詩詞語言的分析和詩詞的背誦,忽視了詩詞內涵的傳遞和語言的創新。實際上,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古詩詞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鑒賞方法的傳承上,幫助學生掌握古詩詞創作的方法,豐富知識文化內涵,從而提高古詩詞鑒賞能力。為此,教師可以將古詩詞語言延伸到生活中,建立生活現實環境,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古詩詞語言文化,增強古詩詞鑒賞和創造能力。
以《書湖陰先生壁》的教學為例,由于詩詞描繪了田園農耕風光,與現代化的生活相去甚遠?;诖耍医M織了農游活動,引導學生去體驗“農家樂”,打掃農家屋子,在田間栽種花草,到禾田里澆水,和同學一起栽樹。在活動過程中,學生體驗了作者所描繪了田園風光,理解了詩詞語言和透過語言所表達的閑云野鶴、悠閑自在的美好自然生活,感受到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在生活體驗結束之后,我要求學生結合體驗,模仿《書湖陰先生壁》寫一首古詩,學生有感而發,創造了優美的詩詞。所以,建立生活現實環境,有助于學生理解古詩詞,強化審美鑒賞能力。
總之,語言、背景環境對于古詩詞的理解與鑒賞意義重大,透過營造環境,學生在一定的具象、情感環境中能夠更加準確地理解詩詞語言和情感內涵,從而提高古詩詞鑒賞能力。因此,古詩詞鑒賞教學離不開環境建構,教師要善于制造詩詞鑒賞環境,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袁桂芳.小學語文詩詞鑒賞教學實踐[J].新課程導學(七年級上旬),2018,000(008):P.87-87.
[2]何江濤.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詞淺易鑒賞探討[J].散文百家(下),2017,(8):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