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剛
摘? ?要: “旅游規劃與開發”作為旅游管理專業核心課程之一,都是按照旅游觀光和體驗設計產品體系固化教材體系的。面對旅游業效率低下的困境,以產業融合切入,以產業旅游化為路徑,可為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產業持久動能。
關鍵詞: 旅游規劃? ?課程改革? ?產業賦能
一、旅游規劃與開發課程現狀及評析
目前國內旅游管理本科院校都將“旅游規劃與開發”作為必修課程設置,很多學校還在必修課之外,開設“旅游規劃制圖”“旅游策劃學”“旅游規劃前沿講座”和“旅游規劃原理與方法”等相關選修課程。上述選修課程的開設與必修課相得益彰,形成了旅游規劃開發課程小學科群模塊,推動了該學科發展,強化了學生的學習效果。總體上看,國內旅游管理本科旅游規劃開發課程有以下兩個特點:第一,旅游規劃與開發與旅游資源學課程邊界界定不清晰,大部分旅游規劃開發課程都將本來屬于旅游資源學的核心內容放置其中,如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等。第二,教學體例,基本都是沿著概述—理論基礎—技術方法—市場營銷—主題定位—功能分區—項目創意—可行性分析—保障體系等內容設置,很多教材只不過將上述內容顛倒順序,增減內容后重新印刷而已。第三,在全域旅游背景下,還是按照景區型旅游產業思路看待“旅游規劃與開發”這門課程,較少思考旅游目的地發展旅游產業的存活度。現實情況是,很多旅游項目重資產投入,最后很多項目連運營成本都應付不足,旅游項目收益堪憂,不得不面臨倒逼的境地。
二、旅游產業對旅游規劃與開發課程改革的倒逼
旅游產業的顯著特點是投入大、回收周期長。馬勇等在談到旅游管理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得必要時強調:“在知識流動的邏輯上,專業聯通學科與產業。”[1]產業的生命力是學科的價值基點。旅游規劃與開發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過去旅游規劃開發課程中的主題定位、功能分區和產品創新等內容回應旅游產業發展的現實需求,已經難以很好地滿足旅游經濟效益提高的現實。破解這一難題需要跳出傳統旅游產品開發視域,將相關產業,特別是與旅游產業耦合度較高的農業、交通運輸業、體育、信息技術等融合發展,將融合的產業基礎放在第一位,將“旅游+產業”思維顛覆成“產業+旅游”,是非世界級旅游資源類型的旅游目的地成功開發旅游的可能路徑。其實,學者豐曉旭在討論全域旅游內涵時,就提出從產業域研究全域旅游,指出“產業域,全域領域是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2],遺憾的是,當時沒有跳出旅游產業界限,固化了產業視野。
三、產業旅游化路徑設計
1.產業旅游化內在邏輯
產業旅游化的內在邏輯在于,旅游能在特定時空范圍內將人流帶來的消費流量聚集,在特定的旅游目的地實現經濟學價值規律的短暫失衡:價格不是圍繞價值上下波動,而是劇烈波動,這就很好地解釋了景區內商品價格普遍高于普通市場價格的經濟學現象。雖然人們不愿意接受,卻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上述劇烈波動為增加產業的產品商品附加值提供了市場條件。
這種邏輯的兩個適應場域,一是成熟型旅游景區,坐擁世界級旅游資源,對游客具有絕對性吸引力,經營者只需要將相關產業要素嫁接到該類景區就能實現相關產業的旅游化,增加產業附加值,無數成熟型景區都依托景區大力發展商業街,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就是很好的例證,我國首批AAAAA級景區基本都屬于這一類型。但是大多數旅游項目都沒有世界級旅游資源,在產業發展過程中也不是前述成熟型景區因旅游而生、因旅游而旺。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很多旅游項目都是現有相關產業,如農業、工礦業等,產業邏輯與成熟型景區正好相反,都是先有相關產業,在現有產業基礎上發展旅游,旅游作為延伸產業為基礎產業錦上添花。旅游業對基礎產業的使命是聚合人流,實現基礎產業附加值的價值溢出。全域旅游不是所有地方都搞景區,而是因地制宜地在基礎產業發展的基礎上,植入旅游產業要素,形成“產業+旅游”新型模式,讓旅游附屬于基礎產業。
2.產業旅游化基本路徑
(1)農旅融合
農旅融合是大勢所趨。農村產業旅游化:農村產業革命新路徑,是指農村依托特色農業資源,發展旅游,正在實踐摸索的一條農、旅融合或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新路徑。“農村產業旅游化:農村產業革命新路徑”的好處是有農業產業作為基礎,比旅游直接投資風險小,收入相對有保障,可持續發展,農產品在旅游的助推下不僅市場銷售不愁,而且能夠實現追求較高附加值的可能。
以貴州為例,貴州農村產業旅游化發展思路,有別于視獨特的旅游資源(如黃果樹、梵凈山等)為唯一可以依賴的旅游資源的發展旅游的方法、方式和路徑。是顛覆“旅游+”旅游發展的全新思維,是利用看似普通的農業資源,走“產業+旅游”的方法、方式和路徑,基本思路是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合理引入旅游產業,使旅游成為農業發展的牽引力,農業成為旅游發展的助推器,最終實現農、旅融合或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新模式。
農村產業旅游化的思路、方法和路徑,能有效規避在旅游產業化發展思路下出現的大開發、大投入和大負擔帶來的系列問題,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續發展的特性和優勢。
“農村產業旅游化:貴州農村產業革命新路徑”的支撐體系是:一是貴州土地破碎、無平原支撐、小氣候環境突出,地形條件較為復雜,生態環境優良,不僅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而且有屬于自己獨特的農作物,比如刺梨就是貴州特有物種。貴州獨特的地質條件、氣候環境決定貴州農業只能走“小、特、精、多”的發展路徑。貴州農業是典型的山地農業,具有較高的旅游開發價值,或者說貴州山地農業的旅游開發潛力較大。二是貴州省委、省政府在歷年全國農村工作會議及全國扶貧開發會議精神的指導下,審時度勢作出了符合貴州“三農”和扶貧開發工作及鄉村振興戰略的戰略部署。孫志剛書記強調:“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產業革命,在轉變思想觀念上來一場革命,在轉變產業發展方式上來一場革命,在轉變作風上來一場革命,在推動產業扶貧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突破。”隨后,貴州省委主要領導提出了農村“產業八要素”的號召,即產業選擇、農民培訓、技術服務、籌措資金、組織方式、產銷對接、利益聯結和基層黨建。貴州農村產業革命緊扣貴州省情,首先選取了中藥材、辣椒、油茶、生態漁業、刺梨、竹、特色水果、石斛、生態畜牧、蔬菜、食用菌和茶十二個優勢產業,后來增加了皂角(貴州織金是我國皂角人工種植面積最大的連片區域),總共增加到了十三個優勢產業。這些特色產業不僅具有很好的市場競爭力,而且是觀光、休閑、康養、研學等很好的旅游資源。三貴州旅游業發展正處于良好勢頭。2019年,貴州全年全省旅游總人數比上年增長17.2%,旅游總收入增長30.1%。可以預測,疫情過后在人們對生態游、健康游期待心理的作用下,貴州旅游必將更受青睞。國人對旅游的認知正處在高漲階段,加之貴州旅游資源極為豐富,以交通為代表的基礎設施建設得以不斷完善,各種條件疊加在一起為農村產業旅游化的發展路徑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貴州農村產業旅游化發展趨向,是在貴州農村產業革命的實踐過程中,摸索和闖出來的一條新路徑,盡管現在還未形成很大的影響,但在貴州旅游大省向旅游強省邁進的基礎上,在貴州山地現代農業旅游資源稟賦極高,和以交通為代表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的情況下,以農村產業革命為契機,以“產業八要素”為指導,一定會是貴州農村產業革命全新的探索方向。
銅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沙子鎮發展空心李,促進了鄉村旅游的發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春天李子開花時,結合旅游舉辦李花節;夏天李子成熟時,結合旅游舉辦李子節。在舉辦李花節時沙子全鎮及周邊地區的李子基本訂購完,即使還有存量,在夏季的李子節時也能銷售一空。更重要的是,通過“兩節”不僅催生了“沙子空心李”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而且讓“沙子空心李”這塊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牌子發揮了名副其實的作用,真正發展了一個農業產業。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龍縣依托石斛產業發展起來的“石斛谷”,和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黃平縣依托苗疆蜂業發展起來的“甜蜜谷”都初步形成了鄉村休閑旅游目的地格局,都是農業產業旅游化發展的現實例子,都是涉農企業在農村大地上譜寫出的產業旅游化發展的精彩篇章。
中藥材、辣椒、油茶、生態漁業、刺梨、竹、特色水果、石斛、生態畜牧、蔬菜、食用菌、茶和皂角這些特色產業,不僅具有很好的市場競爭優勢,而且是很好的旅游資源,只要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因情而異,精心規劃、科學利用、融合發展,那么不僅農村產業旅游化:貴州農村產業革命新路徑的提法能夠實至名歸,而且會豐富貴州旅游類型的多樣性,實現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最大化。
(2)交旅融合
行是旅游產業六大要素之一,與交通運輸業密切相關。過去人們總是認為交通運輸業是為旅游服務的,實現游客自身在物理空間上的位移。當交通運輸方式本身變成吸引物或者利用交通運輸條件開展旅游業時,交通運輸與旅游業之間的關系就會反客為主。以貴州橋梁開發極限旅游活動為例,2015年,貴州在西部率先實現了縣縣通高速,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貴州高速公路的橋隧比例極高,很多橋梁的高速、造型都堪稱世界之最。這些世界之最的橋梁,為產業而建、為產業而生,先于產業,本身又成為旅游吸引物,游客到此無不駐足欣賞。
貴州順勢而為,編制了貴州橋旅融合發展規劃,其中位于安順市關嶺縣與黃果樹風景名勝區交界處的壩陵河大橋是世界第六大的跨徑鋼桁梁懸索橋,橋面至壩陵河水面高約370米,當地自2012年開始在這里舉辦低空跳傘國際挑戰賽以來,每年吸引了多個國家的世界低空跳傘高手前來挑戰,大橋已成為當地的一張旅游名片。
“貴州正在打造山地公園省和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山地旅游目的地,重要內容就是圍繞貴州獨具的山地自然資源做足文章,而貴州高橋、特大橋的現代科技與神奇秀美的峽谷自然風光正是山地公園的重要元素”[3]。但是當前貴州很多世界級知名的大橋在修建之時由于各種原因,橋頭沒有修建停車觀光區域,使過往車輛及游客無法觀此美景。建議在高橋、特大橋的橋頭修建旅游觀光多功能服務區,打造貴州高橋、特大橋旅游觀光休閑科普綜合風景區。對于一些因地勢因素不好修建觀光停車區大橋,王志平建議用匝道公路連接大橋的附近點修建一定規模的旅游、觀光、休閑、科普綜合區域,讓貴州高橋、特大橋的現代科技元素與神奇秀美的峽谷自然風光有機結合。
產業旅游化路徑設計因基礎產業紛繁復雜,筆者不可能窮盡所有基礎產業,繼而設計所有產業旅游化路徑。在此以農旅融合和交旅融合為例,引出產業旅游化這個主題,以期在學界和實務界引起關注,為“旅游規劃與開發”課程改革提供新視角,為旅游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參考文獻:
[1]馬勇,童昀.旅游管理國家級一流學科專業建設的價值訴求與實施路徑[J].旅游學刊,2020(05).
[2]豐曉旭.全域旅游和區域綠色發展的關聯度[J].改革,2018(02).
[3]中國新聞網.貴州http://www.gz.chinanews.com/index.shtml.202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