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銘勛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近幾年,旅游業也不斷在發展,人們越來越熱衷于外出旅游,而文化旅游業的興起,促進了旅游演藝業的蓬勃發展。實景演出將當地資源和文化資源結合,更具當地傳統民俗文化特色,它是促進當地文化宣傳和新發展的直接體現。而在區域旅游發展過程中實景演出項目仍存在諸多問題,筆者從實例出發,提出了旅游景區實景演出應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關鍵詞】旅游業的發展;實景演出;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J804?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33-0033-02
實景演出通過融合旅游區域當地自然地理環境,集合當地特色文化亮點以演出的形式演繹出特定的文化主旨,具有十分明顯的文化性、藝術性特色。實景演出在給游客帶去精彩藝術演出的同時,游客體驗了當地文化的民俗特色,通過不斷創新突破主題的文化演藝,使實景演出和當地文化特色融合得更加緊密。游客積極體驗參與主題活動及實景演出的過程中,促進了旅游景區資源的再利用,同時也帶動了當地旅游消費,促進了區域旅游業的不斷發展。
一、旅游景區實景演出現狀
旅游區域實景演出已成為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形式,隨著時間的推移,實景演出的問題日漸顯現。在短暫促進當地旅游經濟發展的情況下,無節制地對國內知名旅游地的不斷開發,以及文化項目主題和演藝形式的泛濫,實景演出項目新穎性的缺乏,再加上無止境地對當地自然環境的破壞,使得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受到影響,當地旅游經濟呈明顯下滑趨勢,旅游項目的發展再度遭受沖擊,因此探究實景演出項目的意義變得尤為重要。
(一)景區環境破壞嚴重
對景區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使得實景演出對環境的破壞越來越嚴重,大多實景演出舞臺重復不停上演,對實地自然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通過以景區自然環境風貌為背景,開山挖路設置廣場、燈光、音響等,同時根據文化項目劇本主題的不同要求,任意改造搭建景區室內外環境,更是給當地環境及風俗民情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部分有名景區,對自然環境的要求則是大舞臺、大制作、大產出、大展示,更加重了人為因素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不可否認,高產出高投資借助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的有效融合,能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也能使當地文化民俗得到進一步的傳承及發揚,但短暫地借助環境資源發展旅游經濟和文化產業,不是長久之計,旅游、文化、經濟應走可持續性發展道路,才能促進區域旅游經濟文化的和諧有效發展。
(二)產品項目定位不準確
每個旅游景區都有各自的特征,部分旅游景區為了促進經濟效益的提升,直接照搬模仿典型的成功的實景演出案例,很難達到預期效果。投資者對市場期望過高,投入過大,再加上實景演出項目定位不準確,創新性不夠,演出項目無法滿足游客的文化需求,游客的接受能力也不盡相同,直接導致實景演出項目與市場嚴重脫節,當地經濟效益和文化產業也因此深受影響。
(三)項目創新性不夠
一場能容納幾萬人的大型實景演出,一次耗費的人力、物力、自然資源、經濟投入是巨大的,演出的獨創性和唯一性不言而喻,但實景演出的長久性、周期性、創新性不得不考慮。作為一種文化產業,實景演出活動的成功在于項目的不斷創新,只有不斷將創新性的元素加入長期的文化項目主題演出中,才能吸引游客,為游客提供滿意的文化旅游服務,形成長期有效的文化品牌效益。創意活動是一種稀缺性的文化資源,只有在擁有專業的團隊和資金運轉正常的情況下,才能讓景區的文化旅游項目循環發展下去,如若只是簡單復制和形式上的模仿,在失去游客滿意度和口碑的同時,當地文化民俗特色傳承也將受到影響。而旅游市場制度的不完善,演藝文化傳媒公司的不專業,也將導致文化項目活動的創新性不足。同時,資金、人員、時間投入的減少,也將失去實景演出文化創新的實際意義。
(四)項目營銷方式單一
旅游景區實景演出項目推出的目的,是為了促進當地文化民俗的傳承和旅游經濟效益的增長。由于實景演出占地面積大,高科技技術含量高,參與人員較多,對安全性考慮也變得尤為重要。對于舞臺演藝人員投入大,演出周期長,次數頻繁等情況,耗時、耗力、耗巨資成了最大的問題。而如若不長期保證大量客源,將直接影響旅游文化項目實景演出的經濟效益。同時,部分景區還出現旅游淡旺季分化現象,淡季文化項目游客量的不足,很難使實景演出項目有效開展,而旺季又因為營銷方式單一,只能將實景演出與門票捆綁銷售來達到盈利的目的,門票價格的偏高,直接導致游客量的減少。單一的銷售模式使得旅游文化項目的推廣成了最大的難題,再加上無專業的策劃營銷團隊進行運營,使得旅游文化項目的開展變得舉步維艱,從而直接導致旅游經濟效益的嚴重下滑。
二、旅游景區實景演出優化策略
(一)合理開發有效保護環境
在尊重自然環境及當地文化民俗的情況下,合理開發自然資源,根據旅游業淡旺季的周期特點,有效安排實景演出的時間。在資金、人力、物力允許的情況下,合理開發布置演出場景,盡量減少大規模的開山挖路、燈光音響等人為硬件設備的搭建和運用。將大型的舞臺、高規格的制作及展示逐漸更換成符合當地自然環境耐受范圍內的中小型實景演出,減少對自然環境的過度索取及人為破壞,保護環境,合理開發的同時,促進環境的有效發展。同時,有關部門應健全當地旅游環保法律制度,對景區實施有效的環境管理,通過對游客和旅游經營者制定相應的行為規范,對過度開發景區自然資源的行為實行相應的干涉及懲罰。同時,通過旅游管理部門建立強有力的旅游環境保護管理機構及完整的管理體系,在合理開發旅游自然資源的基礎上,走可持續發展的旅游經濟文化道路。
(二)準確定位實景演出項目
根據當地旅游自然環境以及文化民俗特征,借鑒大型實景演出項目的成功案例,結合當地自然環境和人文特色,在合理投入產出比的情況下,策劃運營旅游文化經濟項目,準確定位實景演出項目,加強創新元素運用的同時,根據不同年齡人群特征及教育程度,分場景細化演出項目,滿足不同游客的觀演需求,推出符合當地人文特色和游客觀演習慣的全面系統化的優質實景演出項目,促進當地實景演出項目的良好運營和發展。為了準確定位實景演出項目,可從項目市場導向、項目分析、經濟政策、自然災害、公共關系、演藝效果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評估。加強游客對項目的認知度,在實景演出項目籌劃初期,有意識地加強與媒體的溝通工作。同時,在項目開發初期,注重廣告宣傳力度,潛移默化地提高游客的認知度。而在項目開發過程中,注重把握項目的新穎性和吸引力,提高籌建項目過程中的美譽度,有效促進項目的精準定位。
(三)注重實景演出項目的創新性
在人力、物力、自然資源允許的情況下,準確定位實景演出項目,強化主題項目的常規化以及項目的正?;\轉,在注重景區實景項目的創新性和純粹性的同時,根據當地歷史、文化符號特點,在劇情環節上用現代演藝方式創新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刷新觀眾的視覺體驗。同時,提升實景演出團隊的演出質量,避免在只注重經濟效益的情況下,忽視實景演出的藝術性和文化深度。另外在加強燈光、服裝、美術設計等創作要素的基礎上,注重歷史符號帶來的厚重文化意義,讓觀眾在享受視聽盛宴的同時,感受當地文化民俗的藝術內涵。同時,除了實景項目的創新性,還應為游客打造個性化、休閑化的旅游路徑。在完善實景演藝劇本的同時,嘗試演藝表達方式的多元化,增強實景演出與游客的互動性,打造具有時代性、地域性、傳承性的多元化的演藝節目。創新性地促進園區產業間的轉換驅動,以此形成創新實景項目對旅游文化產業的真正提升。
(四)采取項目多向營銷方式
項目營銷方式的單一,直接導致實景演出項目無法有效運營,只有在準確定位及創新項目的基礎上,滿足旅游者文化需求和觀光需要,衍生出旅游文化產品的同時,合理策劃營銷,從實景演出項目的編劇、導演、演員入手,借助名人效應及文化特點,促進品牌效益和市場的有效推廣。根據實景演出項目的特點,借助當地官方媒體的力量,對劇目進行有效宣傳和推廣,聯合當地政府部門進行熱點看點項目的推陳出新,并進行一系列市場運作整合,促使實景演出項目切實推廣與發展。同時,采取項目多向營銷方式,通過獨特的實景演出和市場開拓方式,吸引游客“食、住、行、游、娛”的需求,有效拉動當地餐飲、住宿、交通、購物等行業發展的同時,促進當地民俗文化的有效推廣。同時,從項目開發的前期進行預熱,借助新媒體資源,在微信、微博、QQ等官方媒介平臺上進行初期宣傳,實行營銷推廣的第一步;中期,給游客帶去實景演出饕餮盛宴的同時,進行實景演出項目的后期跟蹤與反饋,細化營銷流程服務,形成一整套項目營銷方案,其間可開發項目實景演出的衍生產品,在開拓旅游文化新市場的基礎上,促進當地經濟效益的增長和實景演出的可持續發展。
三、結語
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同地域特點也衍生出了不同的文化民俗,使旅游與文化產業相結合的方式變得更加有意義。旅游業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有效地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平衡了區域貧富差距。而當地文化在得到有效傳承和發揚的基礎上,對區域民俗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通過各地區游客的互通往來,有效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學習,提高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而多元化的景區實景演出,為當地自然文化景觀刻下了深深的文化符號烙印,使當地文化民俗得到有效推廣的同時,突顯了區域旅游文化品牌發展的意義,帶動了當地旅游文化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參考文獻:
[1]鄭焱,劉小同.許春曉.實景演出游客感知、情感、滿意的關系探究[J].旅游研究,2013,5(2):42-49.
[2]魏曉復.旅游演出市場走過精彩2007[N].中國旅游,2007-12-14.
[3]孫海蘭,焦勇勤.山水實景演出的意義與問題[J].海南大學學報,2010,(2).
[4]宋飛.大型實景演出的現狀與分析[J].實踐與探索,2010,(08).
[5]安然.內蒙古旅游演藝產品的開發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3.
[6]楊衛武,徐薛燕,劉嫄.旅游演藝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