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珊珊 柴青清



摘? ?要: 新時代新要求,面對少數民族預科生群體,如何構建“大思政”教育模式,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潛移默化地融入各學科教育教學中,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已然是預科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大課題。筆者調查新疆少數民族預科生思想狀況,結合新疆少數民族預科教學實際,對少數民族預科教育“課程思政”進行探索和實踐研究。
關鍵詞: 少數民族預科生? ?思想政治教育? ?課程思政
一、“課程思政”融入少數民族預科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全國高校思政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
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壞決定教育成效的高低,教育應堅持“立德樹人”這一宗旨,將思政教育一體化落實到位,充分挖掘各類課程中的思政資源,為祖國發展和建設培養有道德有文化的接班人[2]。
“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青年大學生是國家建設和發展的主力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堅力量。作為青年大學生的組成部分,大學少數民族預科生同樣肩負著時代賦予的責任和使命。在為期一到兩年的預科教育中,根據學生特點,運用“大思政”教育模式培養出政治素質過硬,各學科基礎知識扎實,身心健康且具有良好道德情操的新時代青年是重要的,亦是必要的。
少數民族預科生處于高中向大學過渡的特殊階段,學習現狀呈現出以下兩方面特點:一是從小接受民族語言教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基礎和水平較為薄弱,對中華傳統文化知之較少;二是處于信息化、數字化時代,不良誘因致其部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差。以上情形,皆會成為影響其樹立正確“五觀”的因素。思政教育不僅對其知識技能“補預結合”起到促進作用,更對其人格塑成、身心健康、“五觀”認同等起到積極正確的引領和強化作用。針對預科生的特點,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對新疆少數民族預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預科教育的一項主要內容,在各類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可以補充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而且是新時代倡導課程思政背景下開展學科思政融入的有效途徑。
二、少數民族預科生思想動態狀況研究
為了解少數民族預科生思想動態,本文以新疆師范大學預科教育學院412名2019級內地二年制預科生為樣本,采取問卷調查和學生訪談的形式進行調研。問卷和訪談主要涉及少數民族預科生人生理想、愛國情懷、文化知識、協作意識、環保意識、愛心奉獻、孝順父母、學校教育、網絡游戲、社會責任感、戀愛觀等多方面。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以新疆師范大學412名民考民少數民族預科生為研究對象,該研究對象皆是從義務教育階段便開始接受少數民族語言教學,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基礎薄弱,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輸入”和“輸出”均存在一些問題。
2.研究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統計法和分析法進行研究,其中問卷調查以自編問卷《少數民族預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為基礎,以了解預科生現階段漢語交際能力提升的難點及需求。共發放調查問卷450份,回收有效問卷412份,有效回收率91.6%。
(二)結果與分析
1.學生個人層面情況分析。
根據表1調查數據顯示,95.63%的少數民族預科生學習目的明確,懷揣理想和奮斗目標,渴望創造更好的未來,而且有較為清晰的職業選擇。13.59%的學生崇拜科學家,12.87%的學生崇拜明星,5.58%的學生崇拜教師,其中崇拜科學家和教師的總占比為18.45%;412名調查者中僅有60名學生天天看時事新聞,僅占比14.56%,偶爾看和從來不看的學生占比為85.43%;其中91.75%的學生具有奉獻精神,愿意服務基層,服務國家;每天上網時間超過2小時的學生占到92.3%,30.09%的學生喜歡玩游戲、聊天、追劇;每天學習時間在2小時以上的占總人數的73.3%;90.29%的學生認為自己的思想狀況是積極向上的。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大部分少數民族預科生的思想狀況良好,熱愛祖國,有奉獻精神,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較足的學習動力,但是有少部分學生未能密切關注國家時事動態,在“互聯網+”且社會迅速變革和多元化發展的大環境下,有少部分學生不能充分利用網絡學習資源充實自己,而是沉迷游戲和社交軟件。
表1? ?學生個人層面
2.社會家庭層面情況分析。
調查顯示,71.9%的學生會主動干家務,從來不會主動做家務的學生有14.3%;61.4%的同學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并會在生日當天對父母表達謝意和祝福,有38.6%的學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56.8%的學生樂于助人,愿意對有需要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奉獻自己的愛心,有10.4%的學生明確表示不會伸出援助之手。調查數據表明,被調查對象中大部分學生擁有感恩意識,有獻愛心精神,少部分學生感恩意識薄弱,樂于助人意識有待增強;29.9%的學生家長會國家通用語言文字,49.8%的學生家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較弱,20.3%的學生家長不能使用國家通用語言進行交流,鑒于在家沒有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環境,有71.6%的學生寒暑假在家皆使用母語交流。
表2? ?社會家庭層面
3.學校層面情況分析。
根據下表數據顯示,現階段少數民族預科生主要是通過思政課和主題班會兩種途徑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其中80%以上的學生認為教育模式單一化、與實踐脫節及形式缺乏創新;93.4%的學生希望任課教師能建立網絡資源庫平臺,共享課程資源中的思政內容。
表3? ?學校層面
(三)結論
根據以上調查數據分析可以看出,在社會、學校及家庭的共同教育下,現階段少數民族預科生整體思想政治狀況良好,熱愛國家,樂觀向上,有愛心意識,有明確的奮斗目標。
此文被調查對象95%以上皆為“00后”,他們處在“互聯網+”的社會大環境中,手機、電腦及其他互聯網移動設備每天如影隨形,互聯網在豐盈著他們生活的同時,亦有諸多形形色色的誘惑。在這利弊共存的情況下,一些學生的“五觀”亟待修正;加之高考之前“民考民”教學背景及70%以上的學生沒有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家庭環境,致使90%以上的學生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理解和使用上存在問題,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背后的文化歷史知識知之較少,給新疆少數民族預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綜合上述所闡釋的原因,現階段新疆少數民族預科生思想政治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1.一些學生缺乏學習目標與動力。
學生作為學習主體,足夠的動力和明確的目標,是取得良好學習效果的重要保障。但是調查結果表明,部分學生是為了學習而學習,為了父母而學習。由訪談得知,被調查對象自接受義務教育以來,受教育環境不佳。進入預科學習階段后,存在目標模糊、基礎薄弱、動力不足的現象。
2.中國歷史文化知識欠缺。
受教育條件及教學資源限制,一些新疆少數民族預科生的中國歷史文化知識欠缺,具體表現為:知識不成體系,歷史年代梳理不清,地理知識了解含糊,唐詩宋詞元曲知之甚少等,被調查對象缺失的知識正是中華文化的內在精神價值,也是“文化自信”根植基點。彌補夯實這些新疆少數民族預科生的文化知識,是學生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前提條件。
3.迷戀網絡。
“互聯網+”時代,從高考緊張的狀態中走出來的大學生對各種游戲軟件、聊天軟件充滿了好奇和期待,相對自由的學習環境,會讓自制力較差的學生迷失自我,通過上文16.99%的學生利用互聯網學習這一數據亦可以證明這一事實,多媒體時代,互聯網的普及部分程度上沖淡了自由自主的大學生的學習欲望[3](90-91)。各種形形色色的互聯網內容,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的形成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4.一些學生感恩意識淡薄。
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交流感情的方式越來越媒體化。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有效交流越來越少,為了讓孩子有充足的學習時間,父母一一“包辦”孩子除了學習之外的事務,久而久之,一些學生會覺得父母給予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缺乏感恩意識。學校和家人對成績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對孩子感恩情懷的培養,學生不知道該如何回饋社會、學校及父母。
5.預科階段教學任務,往往重基礎輕德育。
現階段內地二年制預科生在預科階段的課程開設,主要涉及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思政及計算機等,主要是提高少數民族預科生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夯實其他科目的基礎知識,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過30課時的思政課和班會進行。教師的精力,往往集中在如何增加學生語言“輸入”和“輸出”方面。
三、少數民族預科教育“課程思政”實踐研究
(一)預科教育“課程思政”實踐原則
1.堅持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觀。
思想政治教育屬于意識形態領域范疇,要想實現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目標,必須用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指導和教育學生。鄧小平說:“學生把堅定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政治覺悟越是高,為革命學習科學文化就應該越加自覺越加刻苦。”用馬克思主義思想武裝頭腦,不僅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堅持的原則和導向,還是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擁有強大學習動力的重要保障。
2.堅持以時政熱點為教學切入點。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巧抓時政熱點,挖掘思政元素,并將其“潤物細無聲”地融入課程資源,既可以督促學生關注當下時事動態,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熱點既可以抓住國際國內的時事政治,又可以立足于“庚子鼠年春節”“二十四節氣”及其他傳統節日。教師在選擇話題時需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和具體學情,以求通過合理合情的教育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明辨是非、獨立思考等能力,與此同時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3.堅持循序漸進,尊重少數民族預科生成長和教育規律。
新疆少數民族預科生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較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知之較少,在具體的教育教學中,教師要遵循“因生制宜”的原則,在保證學生可以有效“輸入”的基礎上,從學生養成教育入手,培養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培養集體意識,公民意識,幫助樹立正確的“五觀”,植入愛國主義教育。
(二)少數民族預科教育“課程思政”實踐途徑
1.打造良好的“課程思政”學習環境。
學習環境對學習者構建知識架構、知識意義及促進能力生成有著重要的意義。對學習者來說,良好的學習環境對學生學習有促進作用。校園環境、班級環境、宿舍環境的建設和打造至關重要。校園里,可以分成時事動態、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祖國大美山川等不同專題,以海報、文化墻、廣播、宣傳欄等形式載體呈現并實時更新,營造濃厚的教育氛圍。
2.以具體課程教學資源為抓手,深入挖掘,巧妙融入。
“課程思政”建設的基礎在“課程”。沒有好的課程建設,“課程思政”功能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為此,尊重課程建設規律,切實強化課程建設管理是“課程思政”建設的根本基礎[4](296-297)。要充分發揮專業學科優勢,在教學目標的制定過程中注重充分發掘不同課程特點的“思政資源”[5](18+20),深度拓展教學內容,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融入不同科目的課堂教學中,引導少數民族預科生樹立正確的“五觀”,激勵少數民族預科生自覺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事業之中。
參考文獻:
[1]王海花.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以中學英語為例[D].太原:中北大學,2019.
[2]王禾玲.“課程思政”融入專業課教學的探索[J].現代企業,2018(09).
[3]任冬梅.高職英語課堂中的愛國主義教育[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6(6).
[4]劉學思.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創新研究[J].經貿實踐,2018(6).
[5]傅榮琳.《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踐途徑探究[J].才智,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