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思東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教學事業向前不斷推進,教育教學的目標、方法和理念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手風琴教學不僅要求學生掌握一定水平的手風琴演奏技巧,還對學生的合作彈奏能力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本文就合作學習方式在手風琴教學過程中的應用進行深入淺出的論述,同時就手風琴課程開展過程中分步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提出了一些建議和方法。
【關鍵詞】手風琴;演奏;教育教學;合作學習
中圖分類號:J624?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33-0079-02
在我國眾多樂器種類中,手風琴是較晚傳入我國的樂器之一,其中包含了室內樂、獨奏、合奏、重奏等多種演奏形式。經過演奏實踐的磨礪、重塑和創新,手風琴演奏對合作性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同時也影響著一場演出成功與否。總而言之就是合作意識的培養十分重要,只有通過合作才能增加團體行動成功的砝碼,才能讓我們輕松獲得成功的喜悅。所以說,“合作”已然成為當前現代人類生存、發展的必備素質,同時也是現代化教育變革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以往手風琴教學中老師往往會比較重視學生演奏技巧的提升以及演奏經驗的積累,甚至有些學生更多追求自我狀態、情感的演奏,這就會使得整場演奏效果出現偏差。由于一些老師在教學中沒有著重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使得手風琴學習似乎成了一種機械式的學習,學生潛在的音樂本能和天賦并沒有激發出來。合作學習方式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常規現象,學生學會了巧妙配合,使得手風琴演奏具有了靈魂,更易抒發出演奏者的情感。
一、手風琴教學中強化學生合作能力的積極意義
我國的樂器起源可謂是源遠流長,并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傳統民族特色的樂器彈奏風韻。手風琴作為一種可以演奏多種不同節奏聲部的樂器,開始引入我國,并得到了人們的喜愛。手風琴不僅可以單獨演奏,還可以與大提琴、鋼琴、小提琴等多種樂器進行聯合演奏,合奏不僅對演奏技巧要求更高,還需要演奏者之間具有極高的合作度、契合度。因此,在手風琴教學過程中,老師們也漸漸認識到合作能力的重要性,開始注重全方位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手風琴教學中應用合作學習模式,提高學生合作能力,有助于加快學生自我主體性的發展。合作學習模式在手風琴教學中的運用,為學生提供了更加開放、自由、平等的手風琴學習氣氛,每個學生都可以發揮出自己的閃光點。合作學習模式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密切溝通、交流,活躍他們的思維,由此才能迸發出更加富有飽滿激情的音樂靈感。
手風琴課堂教學中,老師會以多途徑、靈活多變的上課方式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有利于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和音樂情感。合作學習模式改變了以往單一、閉塞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互幫互助中掌握更多自己不熟悉的演奏技巧,讓同學們之間的友情更加純粹,關系更加緊密,引導學生逐漸形成積極健康的人生觀,淡化不良、頹靡的價值觀。
二、手風琴教學中強化學生合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教師轉變教學理念,平衡學生合作能力與演奏技能兩方面的教學
隨著人們對現代教育理念和方法的認知與理解逐漸加深,學生和家長對教育的目的和需求也變得越來越多樣化。傳統的樂器教學通常是以考試升級為最終目標,教學重點就是教授學生如何快速提高演奏技巧。原來的手風琴教學內容中忽略了對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學生只是手風琴的演奏者,缺乏音樂情感的傾注,彼此之間缺少默契合作,就難以呈現出令人動情的演出效果。因此老師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把現代教育理念和現代音樂發展特點巧妙結合起來,讓學生演繹好學習主體的角色。手風琴教師在課堂中不斷引導、激發出學生創作音樂時新的觸點,用心去感受音樂樂譜中蘊含的音樂力量和情感。
教師在手風琴教學工作的過程中,要平衡學生合作能力與演奏技能兩方面的教學,盡可能為學生提供較多的合作機會,讓學生在合作演奏中明確自己在演奏團隊中的位置,學會尊重合作伙伴,領會他人演奏的技巧優勢。慢慢讓學生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實現演奏技能和合作能力的雙重提升。
(二)利用樂譜這一學習載體,引導學生有意識地研習合作者的聲部樂譜
眾所周知,樂譜不僅清楚地記錄了音樂符號所在位置,更是學生學習樂理知識的重要來源。樂譜中不僅記錄著作曲家對演奏者的音樂技巧的要求,還包含著作曲家的自我情緒和思維認知。演奏者在拿到樂譜之后,會逐漸強化旋律聲部的記憶,從而忽視了縱向和聲部分,自然就無法形成對音樂演奏效果的整體感知和樂曲表現內容的深層理解。
所以說,手風琴教師要發揮樂譜這一學習載體的作用,引導學生有意識地研習合作者的聲部樂譜。老師要在手風琴教學中有意識地讓學生認真領悟獨奏中的聲部樂譜,而且還要對合作者的聲部樂譜進行細致的研讀,這樣就可以訓練學生讀樂譜的好習慣。這一習慣不僅可以很大程度提高學生手風琴演奏能力,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引導學生對和聲部分樂譜的理解、分析,有助于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合作意識,提高合作能力,對演奏音樂形成整體的認知,提高學生的音樂內涵和自我修養。
(三)手風琴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是當前手風琴教學中一個重要的教學步驟,但也是一個周期比較長的培養過程。在手風琴教學中,老師如果過于強調重視演奏技巧的教學,就會給學生傳遞一種錯誤的認知,就會慢慢使學生陷入一種過于追求演奏技巧的誤區。依照現代音樂流行的特點,我們可以看出手風琴通常是與其他樂器合作演奏的,單一追求手風琴演奏技巧,不利于學生音樂綜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合作意識的養成與提高。
首先,老師在手風琴專業基礎知識教學中,就可以少量加入一些二重奏的曲目,讓學生初步熟悉和聲。通過二重奏的教學可以鍛煉學生聆聽第二聲部的能力,這樣就可以初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合作意識的養成是一種主觀能動性的活動,學生在初步形成合作意識到其合作意識的強化、提升,都是一個漫長的轉變過程。因此,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不能僅局限在手風琴演奏曲目方面,還應當適當給學生提供練習交響樂作品演奏的合作機會,這樣才能逐步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
(四)以小組為單位,為學生創設合作學習的外部氛圍和心理情境
學生具有很強的模仿性和小團體趨向性,因此,手風琴老師應當更多地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和機會,引導學生組建自己的合作小組,初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習慣的養成。
老師在創建學習小組之前首先要很好地了解和掌握每一位學生的綜合情況和現有水平,遵照“自愿+引導”的指導思想。其次在開展小組式學習過程中,老師也要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而不只是單一地傳授,這樣才能更及時地發現學生的短板和閃光點,并給予合理建議。另外,手風琴的課外學習也需要適當延伸拓展,也可以以小組學習的形式開展。如老師先對個別小組進行特定指導,待這些小組的水平有所提升后,這些小組就可以扮演“老師助理”的角色去幫助其他學習小組的同學們,充分鍛煉了學生們團結、合作、自發式學習的能力。
(五)培養學生的個性化,提高音樂素養
手風琴樂器不能像其他樂器一樣在短時間內學會所有的技巧。要提高學生演奏手風琴和進行協作的能力,教師必須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厭倦的學習情緒在樂器教學過程的中間階段可能會使學生放棄學習手風琴。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室中營造和諧、舒適和宜人的教育氛圍,同時滿足個人的發展需求,使學生能夠進行基礎教育,在他們的理解和認識的基礎上,解釋手風琴演奏的相關知識。教師應對伴奏日常教學活動進行正確指導,為學生提供評估演奏技巧與協調能力的方法,并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音樂風格,以便他們能清楚地理解伴奏的旋律和作品。在進行小組合作培訓時,必須依次改變每個小組成員的表演角色,最終目標是培養綜合的音樂技能。
(六)讓學生建立興趣需求,從而更好地掌握手風琴樂器的演奏技巧
在手風琴演奏時,產生的聲音較為洪亮且音色豐富,只有通過手風琴演奏者之間的默契才能充分展現出手風琴的性能和優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手風琴老師需要增強學生之間的協作能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然而,手風琴是一種相對傳統的樂器,現代樂器(如吉他和鼓)的誕生和普及,豐富了學生學習樂器時的選擇類型,但也有可能讓學生將對手風琴的學習興趣轉移到另一樂器上,從而使學生對學習手風琴失去了興趣和熱情,加大了教師在手風琴課程中加強協作的難度。因此,教師在手風琴課程中增強學生的協作能力的主要任務是提高學生對手風琴學習的興趣,從而加深手風琴這個樂器在手風琴學習過程中的魅力。手風琴教師在教授手風琴課程時應使用書籍教科書作為范本,并根據他們的特點選擇曲目,以幫助學生提高他們的“實踐技能”,增強自信心,不斷激發學生學習演奏手風琴的興趣。
同時,教師可以選擇書面曲目供學生練習。例如,學生練習俄羅斯節奏曲目時,將學生分為幾組,并允許各組之間進行協作和交流?;ハ鄬W習優勢,以達到增強學生合作能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水平和學習興趣的目標。演奏合作結束后,可以讓學生分享心得體會,提出每個人對樂器演奏不同的理解,同時能夠彼此交流借鑒,增進演奏者之間的默契,從而提高合作水平。
三、結語
隨著我國當前教育體制改革不斷向縱深化發展,合作能力的培養對于手風琴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性日漸凸顯出來。合作能力的養成已經成為手風琴教學的重要目標,教師首先要從培養合作意識開始,幫助學生樹立音樂演奏的整體觀,為學生提供手風琴合奏練習的機會,縱向延伸學生的音樂思維和音樂情感,使學生的合作能力有更加充分、長遠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張婷婷.手風琴教學中如何加強合作能力的思考[J].黃河之聲,2016,(03):47.
[2]高虹.手風琴演奏教學中的合作學習模式探討[J].北方音樂,2019,(06):56.
[3]高虹.手風琴演奏教學中的合作學習模式探討[J].北方音樂,2019,39(12):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