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朦
摘要: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數字媒體技術蓬勃發展,數字化、信息化已融入各行各業,教育數字化、信息化的優勢與發展趨勢越來越顯著。美術教育需要建立適應信息時代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實現教育現代化;需要及時改進教學方式適應知識不斷更新的速度;需要通過數字化教學培養學生的美術學習能力與審美能力,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與學習效率,增強其在未來社會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信息化;初中美術;數字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30-0203-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0.142
一、引言
我國教育部2018年頒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將教育信息化從1.0時代帶入到2.0時代,推進了新時代教育數字化的發展。提出了構建“互聯網+教育”的新形式以加快實現現代化教育,提升師生信息素養,發展數字化教學新模式,為國際教育信息化提供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美術教學作為教育中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面臨著在信息化時代發展方向的思考以及肩負著實現現代化教育的重任。在今年嚴峻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下,全國各個學校在教育部的“停課不停學”的倡議下,通過網絡以數字化教學的形式開展線上教學,這種不受時間固化,空間限制的教學形式,在特殊時期體現的不可替代的優勢引發了本人對美術數字化教學新的思考。現今的初中生是伴隨“數字”成長的一代,他們的思維認知、閱讀習慣、交流形式、生活方式、學習環境都與數字技術息息相關,數字媒體技術快速的發展使他們逐漸具備適應信息高速發展變化的能力,這是年輕一代面對數字時代所具備的優勢。通過實施初中美術數字化教學實踐,建立美術教學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以及其他學科的關聯性,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有效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先進的美術學習體驗,打造現代化高效美術課堂以適應信息化、數字化時代的發展需要。因此本文依據初中生三個學習階段學情與“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四個美術學習領域的內容,提出與數字技術相結合的互動式、跨學科式、視覺體驗式、移動式、自主探究式五項初中美術數字化教學方式,分別應用于美術展評課、美術設計課、美術欣賞課、美術技法示范課、美術綜合探索課:
二、通過協同平臺的美術展評課
通過互聯網技術平臺,搭建教師與學生在線實時交流,互動式教學模式,開展美術作品展示與互評課堂。如在講授“造型·表現”學習領域的《捕捉生活瞬間》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騰訊會議,釘釘等協同平臺進行實時屏幕共享,展示學生拍攝的作品,學生可以通過平臺對話框實時表達評述,全程參與教師對學生作品的評價過程,以及學生之間互評過程,實現全面性、過程性、多樣化美術教學評價。針對傳統美術教學課堂無法實現同一問題提問及每一個同學的情況,互聯網協同平臺可以實現同時提問全班同學,并記錄每名學生的回答情況,教師通過這些數據得到及時有效的課堂教學反饋,進行教學進度與內容的調整,提升美術教學效率,實現美術課堂的有效教學。
三、結合信息技術等課的美術設計課
現今初中生在美術設計創作時面臨的一大問題是自身所具備的美術技能與美術表現力達不到自身的審美標準。這是由于當代初中生處于視覺文化時代,身邊無處不在的圖像信息與覆蓋生活的商業藝術影響著初中生的視覺體驗與審美標準,而這種審美已經是處于相對成熟的程度,但是初中生本身又由于美術技能學習與練習時間有限,自身的美術技能與美術表現力處于初級階段,這與他們每天所接觸到的審美標準不相匹配,所以他們在美術創作中所呈現作品往往達不到他們理想的表達效果,容易喪失美術設計創作的信心進而失去對美術學習的興趣。設計作為美術課程的重要學習領域,重點在于表達學生的設計理念,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如在講授“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的《書籍裝幀設計》一課時,教師可以將美術課與信息技術課相結合,讓學生通過電腦軟件進行書籍封面設計,彌補自身在美術技能與美術表現力的不足,表現出學生理想的美術作品效果,提升學生的美術表現能力。
四、運用數字技術的美術動態欣賞課
美術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視覺能力上,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進行有助于視覺觀察能力發展的訓練,培養學生美的感知力、美的表現力、美的鑒賞力、美的創造力,幫助學生通過美術更好地認識和把握周圍世界。在初中美術教學的過程中,利用數字化資源建立美術學習氛圍以及與教學內容相關情境,借助數字媒體技術創設虛擬場景,增加學生動態的視覺體驗感。如在講授“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的《燦爛輝煌的敦煌石窟》一課時,教師可以在對敦煌石窟藝術進行欣賞教學時,運用“數字敦煌”為學生創設云游敦煌的場景,帶領學生全景參觀莫高窟,近距離清晰的欣賞、觀察莫高窟的壁畫和彩塑,使學生更加清楚、真切的感受藝術魅力,增強視覺體驗感,提升視覺觀察能力與美術鑒賞能力。
五、微課形式的美術技法示范課
對于需要動手制作或者關于美術技能方面的學習內容,學生只通過文字和圖片來進行學習,不易于掌握制作過程及美術技能。教師可以通過錄制視頻,以微課的教學形式來展示制作步驟,學生通過觀看微課可以清楚的了解教師所講內容以及教師示范步驟。初中生在面對新知識時最常出現的問題就是由于個人理解能力、學習水平不同,造成個人對新知識理解消化的時間不同。然而傳統美術課堂有時效性,教師講課時只教一遍,不能暫停,不能回放,學生可能出現對制作步驟混淆或完成一個制作步驟,忘記下一個制作步驟的情況。如在講授“造型·表現”學習領域的《方寸之間》一課時,教師可以運用微課形式講解演示篆刻,使學生通過微課來學習教師講解的篆刻知識與教師演示的篆刻步驟。在觀看過程中,學生還可以將微課內容局部放大,清楚的觀察篆刻的細節,隨時暫停、反復觀看、任意前進后退微課教學內容,實現一邊制作一邊學習篆刻。此外,微課具有移動式學習的優勢,移動學習是數字化學習的擴展,適用于任何內容,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的自由學習。此課是面向九年級初中生,這一階段的學生學業壓力較大,美術課時不多,學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美術,突破時間固有化和空間限制,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增加美術技能知識,調節緊張的學習壓力。
六、運用數字資源自主合作學習的美術綜合探索課
數字化美術教學更注重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過程,注重學生的體驗和探究。因此要求教師在教學時作為引導者,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鼓勵學生依據自身學習需要,通過運用數字資源去解決問題,展開討論合作深化認知,在學習美術知識與技能的過程中,學會學習方法,促進自主合作學習能力及探究式學習能力。如在講授“綜合·探索”學習領域的《熱愛美術,與美術相伴》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采用小組合作形式,運用互聯網以及多媒體等資源開展對本課程的自主學習,了解美術與生活的關系,查閱總結與美術相關的職業以及美術在生活和生產等方面的廣泛作用,并以PPT的形式展示學習成果。這種探究性、綜合性的美術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創造性地利用數字圖像技術的能力與美術學習能力,同時提升了學生解決問題能力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力,實現了美術綜合教學。
七、結語
綜上所述,本研究順應信息化時代發展趨勢和方向,根據對初中美術教學內容與學情,充分發揮利用數字化教學優勢,提出與數字技術相結合的互動式、跨學科式、視覺體驗式、移動式、自主探究式的美術教學方式,對應五節美術課程示例進行初中美術數字化教學的可行性與有效性的分析,并為初中美術數字化教學提供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
參考文獻:
[1]錢初熹.美術教學理論與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王大根.中小學美術教學論[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徐耘春.視覺藝術教育的新動向:數字時代背景下的中學新媒體藝術課程與教學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