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仁鋒 謝標洪



摘要:選擇了生產上常用的21種低毒殺菌劑,針對黃瓜霜霉病、細菌性角斑病、靶斑病等3種主要病害,分別開展了藥劑防治試驗。結果表明,100 g/L氰霜唑懸浮劑、500 g/L氟啶胺懸浮劑、72%霜脲·錳鋅(克露)可濕性粉劑,以及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87.5 g/L氟菌·霜霉威(銀法利)懸浮劑、722 g/L霜霉威鹽酸鹽(普力克)水劑等6種藥劑可用于黃瓜霜霉病的防治,20%噻唑鋅懸浮劑、33.5%喹啉銅懸浮劑、3%中生菌素水劑等3種藥劑可用于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的防治,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劑、40%苯醚·咪鮮胺水乳劑、12.5%腈菌唑乳油等3種藥劑可用于黃瓜靶斑病的防治。
關鍵詞:黃瓜;病害;高效;殺菌劑;篩選;武漢市
中圖分類號:S436.421.1?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20)18-0067-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0.18.013
Screening of high-efficiency and low-toxicity disinfectant
against cucumber diseases in Wuhan city
WU Ren-feng1, XIE Biao-hong2
(1.Institute of Vegetable, Wuh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uhan? 430065,China;
2.Ganzhou Agricultural College of Jiangxi Province,Ganzhou? 341100, Jiangxi, China)
Abstract: 21 kinds of low-toxicity disinfectant commonly used in production were selected, aiming at three major diseases of cucumber, such as cucumber downy mildew, cucumber angular leaf pot, cucumber corynespora target leaf spot. The experiment of chemical control wa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00 g/L cyazofamid SC, 500 g/L fluazinam SC, 72% cymoxanil-mancozeb(Curzate) WP and 75% chlorothalonil WP, 687.5 g/L fluopicolide-propamocarb(Yin Fali)SC, 722 g/L propamocarb hydrochloride(Pulike)AS could be used to control cucumber downy mildew. 20% zinc-thiazole SC,33.5% quinoline copper SC, 3% zhongshengmycin AS could be used to control cucumber angular leaf pot. 75% trifloxystrobin-tebuconazole WDG, 40%? difenoconazole-prochloraz EW, 12.5% myclobutanil EC could be used to control cucumber corynespora target leaf spot.
Key words: cucumber; diseases; high efficiency; disinfectant; screening; Wuhan city
隨著農業設施化水平的提升和栽培技術的提高,黃瓜已成為一種周年生產和周年供應的蔬菜,同時病害的發生也日益嚴重。黃瓜上的主要葉部病害有霜霉病、白粉病、炭疽病、靶斑病、細菌性角斑病等,對黃瓜正常生產造成較大影響[1]。黃瓜霜霉?。≒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是黃瓜栽培中普遍發生的病害之一,一旦防治不及時,將對黃瓜生產造成毀滅性危害,嚴重時黃瓜減產40%~50%,甚至絕收[2-4]。黃瓜靶斑?。–orynespora cassiicola)又名黃瓜褐斑病、棒孢葉斑病等,是近幾年發生的一種新的黃瓜葉部病害,常造成減產20%,嚴重時達70%[5],已成為黃瓜生產中亟待解決的葉部病害之一[6]。黃瓜細菌性角斑病是由丁香假單胞桿菌黃瓜致病變種(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引起的細菌性病害,在適宜發病條件下,只需7~10 d,除頂端嫩葉外,可使黃瓜整株葉片枯死,葉片干枯卷曲脫落,果實腐爛,造成損失達50%以上[7-9]。
黃瓜病害的防治措施包括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等,但在生產上仍以化學防治為主。據田間調查,在生產上用于黃瓜病害防治的藥劑存在明顯的多亂雜現象,沒有達到減藥減工增產增收的效果。為了減少田間用藥的盲目性,本研究選擇了生產上常用的21種低毒殺菌劑,針對黃瓜霜霉病、細菌性角斑病、靶斑病3種主要病害,分別開展了藥劑防治試驗,為實際生產中黃瓜病害科學合理的藥劑防治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條件
試驗在武漢市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武湖藥效試驗基地進行,試驗地地勢平坦,土壤肥力中等,為沖積沙性壤土,前茬為豇豆,試驗地區歷年都有黃瓜霜霉病、細菌性角斑病、靶斑病發生。采用深溝高畦栽培,每畦雙行,密度約45 000株/hm2,于3月中旬催芽育苗,4月中旬定植唐秋1號黃瓜。所有小區的栽培條件和管理措施都均勻一致,并遵循當地生產習慣。
3種病害發生時間存在差異,試驗在同一區域、不同地塊、不同時間段分別進行。
1.2 試驗藥劑
黃瓜霜霉病:687.5 g/L氟菌·霜霉威(銀法利)懸浮劑、722 g/L霜霉威鹽酸鹽(普力克)水劑(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72%霜脲·錳鋅(克露)可濕性粉劑(上海杜邦農化有限公司),100 g/L氰霜唑懸浮劑(日本石原產業株式會社),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上海升聯化工有限公司),25%烯酰嗎啉懸浮劑、70%烯?!に迩杷稚⒘ㄉ钲谥Z普信農化股份有限公司),30%吡唑醚菌酯懸浮劑(青島星牌作物科學有限公司),33.5%喹啉銅懸浮劑(興農藥業中國有限公司),500 g/L氟啶胺懸浮劑(浙江禾田化工有限公司),共10種藥劑。
黃瓜細菌性角斑?。?3.5%喹啉銅懸浮劑(興農藥業中國有限公司),6%春雷霉素水劑(延邊春雷生物藥業有限公司),3%中生菌素水劑(福建凱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20%噻唑鋅懸浮劑(浙江新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溴硝醇可濕性粉劑(遼寧省丹東市農藥總廠),共5種藥劑。
黃瓜靶斑?。?2.5%腈菌唑乳油(深圳諾普信農化股份有限公司),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東莞市瑞德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50 g/L嘧菌酯懸浮劑(先正達南通作物保護有限公司),40%苯醚·咪鮮胺水乳劑(山東榮邦化工有限公司),75%肟菌酯·戊唑醇(拿敵穩)水分散粒劑(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50%咪鮮胺錳鹽可濕性粉劑(江蘇輝豐農化股份有限公司),共6種藥劑。
1.3 試驗設計
黃瓜霜霉?。涸O10個藥劑處理與1個空白對照,合計11個處理,每個處理藥劑取1個劑量,為客觀評價每個藥劑的實際防治效果,藥劑處理劑量統一選擇該藥劑登記用量的中間劑量,每處理4次重復,共44個小區。小區面積18 m2,試驗小區隨機區組排列。
黃瓜細菌性角斑?。涸O5個藥劑處理與1個空白對照,合計6個處理,每個處理藥劑取1個劑量,每處理4次重復,共24個小區。小區面積18 m2,試驗小區隨機區組排列。
黃瓜靶斑病:試驗設6個藥劑處理與1個空白對照,合計7個處理,每個處理藥劑取1個劑量,每處理4次重復,共28個小區。小區面積18 m2,試驗小區隨機區組排列。
1.4 施藥時間與方法
黃瓜霜霉病發病初期(2019年5月17日,結果期)進行第一次施藥,5月24日進行第二次施藥,5月31日進行第三次施藥,共用藥3次;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發病初期(2019年5月31日,結果期)進行第一次施藥,6月6日進行第二次施藥,共用藥2次;黃瓜靶斑病發病初期(2019年6月6日,結果期)進行第一次施藥,6月12日進行第二次施藥,共用藥2次。
采用利農16升(HD-400型)背負式噴霧器進行藥液噴霧??烧{圓錐形噴頭,壓力為3×105 Pa,噴霧速度為0.6 L/min。藥液使用量為750 L/hm2。
1.5 調查時間與方法
1.5.1 黃瓜霜霉病 試驗開始時黃瓜霜霉病處于始發期,不做病情基數調查,末次施藥后第十天(6月10日)進行最終調查。
每小區隨機4點取樣,每點調查2株的全部葉片,以每一片葉上的病斑面積占該葉整個葉面積的百分率分級記載。0級,無病斑;1級,病斑面積占該葉整個葉面積的5%以下;3級,病斑面積占該葉整個葉面積的6%~10%;5級,病斑面積占該葉整個葉面積的11%~25%;7級,病斑面積占該葉整個葉面積的26%~50%;9級,病斑面積占該葉整個葉面積的51%及以上[10]。
1.5.2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 試驗開始時黃瓜細菌性角斑病處于始發期,不做病情基數調查,末次施藥后第十天(6月16日)進行最終調查。
每小區對角線5點取樣,每點調查3株的全部葉片,以每一片葉上的病斑面積占該葉整個葉面積的百分率分級記載。0級,無病斑;1級,病斑面積占該葉整個葉面積的5%以下;3級,病斑面積占該葉整個葉面積的6%~10%;5級,病斑面積占該葉整個葉面積的11%~20%;7級,病斑面積占該葉整個葉面積的21%~50%;9級,病斑面積占該葉整個葉面積的51%及以上[11]。
1.5.3 黃瓜靶斑病 試驗開始時黃瓜靶斑病處于始發期,不做病情基數調查,末次施藥后第十天(6月22日)進行最終調查。
每小區隨機4點取樣,每點調查2株的全部葉片,以每一片葉上的病斑面積占該葉整個葉面積的百分率分級記載。分級標準同黃瓜霜霉病。
1.6 藥效計算方法
[病情指數=各級病葉數×相對級數值調查總葉數×9×100]
[防治效果=空白對照區病情指數-處理區病情指數空白對照區病情指數×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十種殺菌劑對黃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
從表1可以看出,10種試驗藥劑對黃瓜霜霉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72%霜脲·錳鋅(克露)可濕性粉劑1 620 g(a.i.)/hm2、100 g/L氰霜唑懸浮劑90 g(a.i.)/hm2、500 g/L氟啶胺懸浮劑255 g(a.i.)/hm2的防治效果最好,分別為91.8%、96.2%、93.3%,極顯著高于其他7種藥劑,而三者之間防治效果差異不顯著;其次為687.5 g/L氟菌·霜霉威(銀法利)懸浮劑696 g(a.i.)/hm2、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 425 g (a.i.)/hm2,防治效果分別為78.7%、81.6%,極顯著高于其他5種藥劑,而二者之間的防治效果差異不顯著;722 g/L霜霉威鹽酸鹽(普力克)水劑866 g (a.i.)/hm2的防治效果一般,為70.0%,極顯著高于其他4種藥劑;25%烯酰嗎啉懸浮劑262.5 g(a.i.)/hm2、70%烯酰·霜脲氰水分散粒劑289 g(a.i.)/hm2、30%吡唑醚菌酯懸浮劑112.5 g(a.i.)/hm2、33.5%喹啉銅懸浮劑180 g(a.i.)/hm2的防治效果較差,分別為55.4%、49.0%、30.0%、56.3%。10種藥劑的防治效果高低表現為100 g/L氰霜唑懸浮劑>500 g/L氟啶胺懸浮劑>72%霜脲·錳鋅(克露)可濕性粉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87.5 g/L氟菌·霜霉威(銀法利)懸浮劑>722 g/L霜霉威鹽酸鹽(普力克)水劑>33.5%喹啉銅懸浮劑>25%烯酰嗎啉懸浮劑>70%烯酰·霜脲氰水分散粒劑>30%吡唑醚菌酯懸浮劑。
2.2 五種殺菌劑對黃瓜角斑病的防治效果
從表2看出,5種藥劑對黃瓜細菌性角斑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20%噻唑鋅懸浮劑375 g(a.i.)/hm2的防治效果較好,為74.1%,極顯著高于其他4種藥劑;33.5%喹啉銅懸浮劑300 g(a.i.)/hm2、3%中生菌素水劑43 g(a.i.)/hm2的防治效果一般,分別為66.9%、64.6%,極顯著高于6%春雷霉素水劑52 g(a.i.)/hm2和20%溴硝醇可濕性粉劑135 g(a.i.)/hm2的防治效果;6%春雷霉素水劑52 g(a.i.)/hm2和20%溴硝醇可濕性粉劑135 g(a.i.)/hm2的防治效果較差,分別為54.4%、51.3%。5種藥劑的防治效果高低表現為20%噻唑鋅懸浮劑>33.5%喹啉銅懸浮劑>3%中生菌素水劑>6%春雷霉素水劑>20%溴硝醇可濕性粉劑。
2.3 六種殺菌劑對黃瓜靶斑病的防治效果
從表3可以看出,6種試驗藥劑對黃瓜靶斑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劑169 g(a.i.)/hm2、40%苯醚·咪鮮胺水乳劑60 g(a.i.)/hm2、12.5%腈菌唑乳油56 g(a.i.)/hm2的防治效果較好,分別為86.5%、83.4%、82.5%,均極顯著高于50%咪鮮胺錳鹽可濕性粉劑300 g(a.i.)/hm2和250 g/L嘧菌酯懸浮劑280 g(a.i.)/hm2的防治效果;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75 g(a.i.)/hm2的防治效果一般,為76.5%。6種藥劑的防治效果高低表現為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劑>40%苯醚·咪鮮胺水乳劑>12.5%腈菌唑乳油>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50%咪鮮胺錳鹽可濕性粉劑>250 g/L嘧菌酯懸浮劑。
在試驗藥劑的安全性方面,試驗期間各藥劑處理區黃瓜長勢正常,無藥害發生,對其他有益生物未見不良影響。
3 小結與討論
本試驗結果表明,在開展田間黃瓜霜霉病化學防治時,可以優先選擇使用的藥劑有100 g/L氰霜唑懸浮劑、500 g/L氟啶胺懸浮劑、72%霜脲·錳鋅(克露)可濕性粉劑,以及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87.5 g/L氟菌·霜霉威(銀法利)懸浮劑、722 g/L霜霉威鹽酸鹽(普力克)水劑等;在開展田間黃瓜細菌性角斑病化學防治時,可以優先選擇使用的藥劑有20%噻唑鋅懸浮劑、33.5%喹啉銅懸浮劑、3%中生菌素水劑等;在開展田間黃瓜靶斑病化學防治時,可以優先選擇使用的藥劑有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劑、40%苯醚·咪鮮胺水乳劑、12.5%腈菌唑乳油等。
在病害發生前或病害初發期開始用藥,在登記劑量范圍內使用,間隔7~10 d進行下一次施藥,連續用藥2~3次。提倡藥劑之間的輪換交替使用,以減緩抗藥性的產生。
參考文獻:
[1] 吳仁鋒,楊紹麗.幾種黃瓜葉斑類病害識別與防治[J].長江蔬菜,2014(3):52-53.
[2] 熊 艷,王鶴冰,向華豐,等.黃瓜霜霉病研究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16,32(1):130-135.
[3] 劉 峰.黃瓜霜霉病發生規律及其化學防治試驗[J].上海蔬菜,2009(4):63-64.
[4] 朱素貞,王殿軍.黃瓜霜霉病的發生特點與防治方法[J].河南農業,2011(17):24.
[5] 楊雙娟,顧興芳,張圣平,等.黃瓜棒孢葉斑病(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研究概況[J].中國蔬菜,2012(4):1-9.
[6] 祁之秋,紀明山,陸 田,等.黃瓜褐斑病防治藥劑的離體活性篩選[J].植物保護,2009,39(2):140-143.
[7] 李煥玲,李寶聚.李寶聚博士診病手記(五十三):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的癥狀多樣性與綜合防治[J].中國蔬菜,2012(21):23-25.
[8] 劉兆良,袁忠林,羅 蘭.8種殺菌劑對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效果[J].山東農業科學,2017,49(6):107-111.
[9] 張吉光,陳 璐,張管曲,等.黃瓜細菌性角斑病菌的分離與鑒定[J].西北農業學報,2010,19(1):183-187.
[10] GB/T 17980.26—2000,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一)殺菌劑防治黃瓜霜霉病[S].
[11] GB/T 17980.110—2004,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二) 第110部分:殺菌劑防治黃瓜細菌性角斑病[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