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冰 呂春暉
【摘 ?要】高校大學生在參加工作時普遍需要明確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所謂核心競爭力,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是指其他競爭者在短時間內無法復制的能力。在新型就業機制走向成熟的道路中,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也產生了一些變化,現有的教育模式以及社會現狀會為大學生就業產生一定的障礙。提出了高校提高大學生核心競爭力的途徑。
【關鍵詞】工科大學生;核心競爭力;就業取向;職業生涯規劃
引言
就業是每個人人生中的關鍵節點,大學生選擇就業標志著大學生選擇從一個“自然人”成長為社會生活中的一名“社會人”。所謂核心競爭力,是大學生所具備的應對所應聘職業的知識儲備與綜合素質的總和。面對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就業機制,大學生極需多角度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因此,結合高等工程教育的實際情況及工科大學生的特點,探討和研究工科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的培養和提升。既能在秋季招聘和春季招聘中幫助大學生提高自身競爭力進而提升就業滿意度,又能夠指導工科院校發現并選擇更好的方式方法培養工科大學生,進而提升學校的綜合競爭實力和辦學聲譽。
1.工科大學生核心競爭力的構成要素
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是其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是指其他人在短時間內無法通過學習輕松獲得的一種能力。可以認為,大學生核心競爭力是以個人專長為核心的知識、能力、素質等各方面的綜合體,概況起來它體現為五個“力”,即思維力、意志力、凝聚力、適應力和創造力。
思維力是智力的核心內容,是大學生最重要的智力資本,是通過學習某方面的基礎知識,進而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并作合理預測的基礎;意志力是行為指向的不竭動力和維持因素,它可以推動學生養成持之以恒、鍥而不舍、迎難而上、不斷進取的優異品質;凝聚力是一種重要的人格魅力,它使大學生形成對自己的自律約束,對合作者訓練有素的親切感,即對陌生人的親和力,以及對組織整體的領導能力和維系能力;適應力是一種重要的行為能力,它使大學生具有超強的預測能力以及危機應對能力,能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用最優化的方式和最小的成本實現效益最大化;創造力是價值實現的直接驅動力和應用能力,是把知識、技能變為智識以及直接成果的最核心的能力。
而工科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在以上五個“力”的基礎上具有更為獨特的特質:工科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是人文精神、創新能力與科學素養的統一。
人文精神要包括工程素質與學習能力。工程素質指從事工程專業技術人員的一種能力,其形成屬于一種循序漸進的過程,是將不同學科的知識素養融匯在所從事工作中的關鍵要素。而學習能力則體現在用科學的學習方法獲取信息、加工信息、并將信息合理化利用,將所得到的信息用于分析工作中所面臨的的棘手問題,進而使學生對任何環境都能得心應手的一種手段。
創新能力是大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工程的根本任務是將科學及時轉化為生產力,這種轉化便是創新。”在就業后的每一項科研任務中,每一項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立足于理論基礎上并加以創新的結果。因此,大學生要樹立自覺地創新意識,并靈活運用于工程實踐中。
科學素養則是運用所學知識,確定待解決問題并給與證據,進而對新鮮事物內化并作出決定的能力。大學生的科學素養決定著所在企業的科研“后勁”,大學生群體的科學素養決定了國家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將工程思維的理論應用到實際并以此獲得競爭優勢是高校培育人才的重要目的。
2.限制工科大學生提升核心競爭力提升的主要障礙
(1)教學內容的設定導致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不足且不符合市場需求。縱觀工科大學的培養方案,盡管會在幾年內(3-5年居多)進行一次改動,但內容的設定往往一成不變,其修改的側重點主要在于增刪減某幾門課程,而不會對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進行大幅度的改變、調整、創新,致使培養方案的改動速度難以匹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變化。培養方案的制定過多參考政府部門的要求和計劃以及學校領導的意見,這更使培養方案與在市場上顯得“不食人間煙火”。隨著我國經濟、科技的高速發展,汽車、通信、物流、電子、計算機等行業發展迅速,畢業生供不應求。根據原有方案培養出的畢業生所儲備的知識始終具有一定程度的滯后性,用人單位更看重學生對于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而非專業知識儲備量。
(2)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缺失導致學生缺乏提高核心競爭力的方向。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學生在大學期間進行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它包括大學期間的學習規劃、職業規劃。現階段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普遍集中于大三下學期或者大四高校輔導員教育學生如何攥寫簡歷,這是一種只談“職業”不談“規劃”的行為,是在大學生涯即將畫上句號的時候書寫總結。職業生涯規劃的缺失直接導致大學生走錯路、不走路,對自己的定位不夠準確。甚至有學生在應聘簡歷的工作經歷中填寫自己曾在麥當勞兼職收銀員。職業生涯規劃的有無以及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在大學四年對自身努力方向的確定以及學習的質量。缺少規劃引導會導致學生對所學專業理解過于淺顯,不知道自己從事專業與所學課程的聯系,使大學生在就業方向上的核心競爭力降低。
3.提升工科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的主要途徑
(1)提高工科大學生的綜合素養。當前工科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不容樂觀,高校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首先要堅持立德樹人,實現“三全育人”,構建新型課程體系,除專業課學習外,要加大實踐活動在培養方案中的所占比例;同時,要優化設計并開展多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通過共青團團委、學生會、學生社團組織具有教育意義的、不流于形式的精品活動,比如:大學生創新實踐活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寒假社會調研活動、教學實習以及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等活動對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安群意識、感恩意識以及團隊合作能力進行培養。要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學生社團活動,提升自身人文素養豐富大學生活。
(2)擦亮市場與高校之間的窗戶。在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就業機制下,高校與市場的聯系過于局限。雙方都不能獲得一手信息。高校一方面要堅持“走出去”,積極參加就業交流會等活動,提高學校、學院在相關專業企業的影響力以及地位;同時還要堅持“引進來”,聘請中外知名企業來高校進行宣傳演講,面向高校全體同學,讓低年級同學明確自身發展方向,高年級同學把握市場動態需求,對自身能力“查缺補漏”,進而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以及綜合素質,以達到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的目的。
(3)不斷改革創新以提高培養質量。中國要成為世界創新型國家就需要高校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以及科學素養的大學生,高校應盡量滿足學生“一人一導師”“校企雙導師”的客觀需求;增強學生對于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畢業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開展學生創新實驗室建設,引導學生自我培養創新能力;建設專業化、專家化的師資隊伍進而為學生的創新想法予以最大程度的支持,從而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4. 結語
大學生核心競爭力的提高,是由國家、社會、高校、大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合作的結果。提高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重點是提高學生工程能力水平,培養學生正確的職業觀、道德觀。為此,高校必須樹立工程教育觀,而非繼續進行應試教育,力爭在動手實踐的課程中以考察代替考試,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同時,也需要社會各單位齊心協力,為高校大學生創造更多更好的實習機會與環境,從根本上幫助大學生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鄒霞 《工科專業大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提升機制研究》,《重慶與世界(學術版) 》
[2]趙夢雅 《高校要強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基金項目【基金項目】工科學生就業價值取向變化特點及引導研究一以吉林大學為例。項目編號:SZY201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