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嬌 徐霞



摘 要 在經濟日益發展的時代,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長,千篇一律且缺乏本土文化的城市公園無法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求,無法真正成為當地人們情感的歸宿?;诖耍瑢d陽安州濱水公園的現狀進行分析,結合綿陽地域文化內涵,提出針對性的景觀設計策略,從而為安州濱水公園改造優化及其他同類城市公園文化內涵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 文化內涵;安州濱水公園;設計策略
中圖分類號:TU986.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7.021
城市公園的出現源于我國古典園林,在1840年后,受西方文化的沖擊,我國逐漸引進了公園的概念,但當時公園還保留了私人屬性。直到改革開放后,基于對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城市綠地的保護,開始大量興修公共性的城市公園。但隨著城市公園的發展,不斷出現文化缺失、千篇一律等問題。為此,政府提出了特色化、可持續發展、適宜性的城市公園要求。同樣,城市公園的建設也越來越需要對地域文化、傳統文化等進行深入挖掘、合理利用并展示體驗[1]。
綿陽安州濱水公園位于綿陽科技城,臨安昌河,擁有獨特的科技人文文化和濃厚的濱水文化,加之該區域緊鄰北川,受特殊羌族人文文化影響較大?;诖?,以綿陽市安州濱水公園為例,通過分析場地現狀特點及存在問題,結合其文化資源優勢,探討基于地域文化的濱水公園景觀設計策略,以期為其優化建設提供思路。
1 綿陽安州濱水公園概況
綿陽安州濱水公園面積約5.26 hm2,位于綿陽市西部安州區塔九路,西鄰高校,東臨安昌河,北臨住宅區,南鄰自然林地,周邊環境良好,區位分析圖見圖1。
綿陽安州濱水公園包括青年廣場、生態綠地、景觀水系、停車場等主要景觀區域。公園內部設計相對大眾化,主要為全園的草坪、零星點綴的綠植,而建筑風格也與其他公園類似,特色不明顯。
2 綿陽安州濱水問題
2.1 未充分利用地域文化
綿陽安州濱水公園設計較為單一,沒有充分將自身或者周邊的文化與設計相結合。園內設計單一,主要表現為景觀營造、建筑風格、景觀小品和種植植被等多個方面。與傳統公園具有相似的設計、千篇一律的風格,缺乏自身特色,難以引起游客視覺上的共鳴。
2.2 未合理融入場地文化
綿陽安州濱水公園地處涪江旁,南靠綠地,自然資源豐富。整個公園設計以陸地為主,未合理引用場地旁的水資源進行空間的系統規劃與設計,導致公園缺乏趣味空間,游客互動性差,無法停駐游玩。
2.3 未順應時代潮流
在快生活節奏的時代,城市居民生活在“熔鐵爐”的高樓大廈,渴望“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生活狀態,城市公園成為人們心靈的慰藉。綿陽安州濱水公園設計以開放空間和塑膠跑道為主,欠缺了可以冥想的私密空間和感受生活的漫步空間,不能滿足城市居民的需求,無法吸引人群[2]。
3 基于文化內涵的設計策略
針對綿陽安州濱水公園的現存問題,在城市規劃設計時應重視文化內涵和人們的心理需求。因此,應重點結合地域羌族文化、場地濱水生態文化、休閑慢生活文化等,提出針對性的綿陽市安州濱水公園景觀設計策略,以期能更好地將文化內涵體現在濱水公園山水地形、植物、建筑、廣場道路和園林小品等景觀營造與設計之中,凸顯公園文化內涵。如圖2所示,為綿陽安州濱水公園總平面圖。
3.1 注入地域羌族文化,打造特色風情
綿陽安州濱水公園景觀設計重點挖掘場地周邊的羌族地域文化,提取羌族文化中的“圖騰”“建筑”“植物”等各種要素,運用到空間、景觀和景觀小品之中。如空間設計中,運用羊頭圖騰上的羊角、紋理等要素分別設計“慢步朝華”水域空間、“羌源聲色”和“羌聲繚繞”廣場空間,讓空間富有特色風情;在景觀營造中,融入羌族特色的辛夷花等植被,營造“滿園春色”的特色植被觀賞景觀,讓景觀融入地域文化;再引用羌族有名的“羌雕”建筑風格設計和“羌繡”豐富的色彩,設計羌族文化宮、“冉冉羌火”雕塑小品和充滿民族色彩的路燈等服務設施。通過這些設計,讓羌族文化充分融入公園的方方面面,使公園具有地域特色,打造特色風情。如圖3所示,為綿陽安州濱水公園羌族文化效果圖。
3.2 運用場地濱水生態文化,創造趣味空間
“綠水青山才是金山銀山”,在推動城市建設的同時應重視自然生態,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在城市公園的設計中亦是如此。因此,在綿陽安州濱水公園的景觀設計策略中,應重點運用場地的濱水生態文化打造和改變活動空間。其主要表現形式是利用水資源的柔韌度和靈活性特點,打造親水平臺、游船等互動性強且充滿趣味性的活動,使濱水與陸地、濱水與人之間產生聯系,豐富人的行為活動,提高參與度;利用植被和花卉的色彩和形態,增強垂直空間在層次感、色澤度和季節變化上的趣味,使空間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這些不僅增強了公園的趣味性,同時實現了陸地與水域、空間與美學的完美融洽[3]。
3.3 融入休閑慢生活文化,實現休閑生活
為了迎合人們的需求,綿陽安州濱水公園應在場地設計中融入休閑慢生活文化。主要通過羌族特色漫步道、林間空中廊道、面向大海親水平臺和熱氣球等特色景觀小品和慢生活系統,營造私密和半私密空間,讓人們體驗散步、騎行、交友、湖邊垂釣等慢節奏的人物活動行為,享受休閑娛樂的生活。
4 結語
文化內涵不僅是城市公園的靈魂,更是城市公園打破千篇一律風格的關鍵點。而綿陽安州濱水公園通過羌族文化打造雕塑、文化宮等景觀小品,路燈、道路等服務設施和春色滿園的景觀場景;通過濱水生態文化營造休閑垂釣、游船等互動活動;通過休閑慢生活文化建造林間空中廊架、熱氣球等構造物。通過各種具體事物將文化內涵融入公園設計和規劃之中,讓公園具有自身特色的同時,滿足人們的需求和保護環境的目的。同樣,這種策略也可以運用到其他城市公園,利用文化內涵,挖掘再利用,為公園創造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張揚.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生態公園規劃設計研究[D].黑龍江:東北農業大學,2015.
[2] 董玉萍.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園中的應用——以武漢青山公園為例[J].園林應用,2016(1):133-135.
[3] 王樂.城市濱水景觀中的“慢生活”設計理念應用分析研究[D].陜西:西南建筑科技大學,2019.
(責任編輯:趙中正)